活与如何活:生存困境中的方式选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weizh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在余华的创作中,对苦难的关注与描写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代表作《活着》就是对死亡与苦难的见证。小说讲述的是福贵苦难的生命历程。主人公福贵因嗜赌而输掉全部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很快母亲也不治而亡。十余年后,年幼的儿子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被抽血过量,丧失性命;女儿凤霞好不容易结婚,却因难产身亡;妻子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女婿意外被水泥板压死,最终外孙也死于非命。亲人的不幸交织于福贵的一生,苦难与艰辛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福贵选择了承受苦难。在苦难的夹缝中寻求生存,成为了福贵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可见,福贵在面临生存困境中的承受,是个人甚至一个民族能够经历众多苦难却又顺利存活的条件。
  承受与忍耐是福贵在面对苦难中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特征。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一连串的生离死别,最终只有福贵孤独于世。福贵孤身一人后,他仍然从屠刀下救下一头力衰的老牛,并与之相依为命。福贵一生命运多舛,最终对苦难与死亡表现出了坦然、平静、超然的态度。忍耐已经成为了福贵内心的一种宝贵品质。正是忍耐,可以使其在生存困境面前能够使他免于生活困境的危害。苦难作为永恒的生命状态不断出现于福贵的生命中,从其赌博导致亲家当场开始,福贵已认识到了生命在苦难面前的脆弱。在苦难面前,反抗也显得异常无力。以坚韧与顽强来承受苦难,反而能够使苦难的程度在生命过程中淡化。福贵与苦难已不可分离,这样的关系如同余华所说的“一个人和他命运之剑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在承受了苦难之后,福贵已不要再以积极的形式来反抗命运,因为他以尊重生命的姿态,仅为“活着”而活,并最终能释然死亡,承受起“生命之轻”。
  面临生存困境时福贵式的承受,是否是生活于乡土的人们面临生存困境时的普遍选择呢?在杨争光的中篇小说《老旦是一棵树》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选择。小说的主人公老旦认定同村的赵镇是自己的仇人,并以此为动力,时时与赵镇作对,甚至不惜以儿媳为工具来制造与赵镇的冲突。最终,老旦在赵镇家门前的粪堆上,变成了一棵树。
  与福贵的承受苦难不同的是,老旦通过臆想仇人并由此寻求报复来给予自我生命动力。对比余华所熟悉的江南乡村,杨争光所熟悉乡土的陕北高原山地。相比之下,杨争光笔下的乡土更突显荒野气息。生活于荒野的人民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一方面是物质匮乏,另一方面是由物质匮乏而引发的精神匮乏。在陕北高原山地地区,由于交通运输条件低下,当地的生活环境封闭而停滞,物质极度匮乏。在此环境生活下的人们往往“将芝麻看成大象,给平淡的日子制造波澜,在这种死水微波中获得精神的满足”[1]。正因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人民内心中出现了巨大空洞。面对这样的空洞,精神匮乏的人们也就会以制造波澜、寻找无所谓有无的事件来进行填充。在《老旦是一棵树》中,老旦死了女人后的一个难熬的夜晚,“突然想人一辈子应该有个仇人,不然活着还有个球意思”,很快,赵镇便成为了老旦臆想中的仇人。老旦之所以选择赵镇做仇人,追根究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赵镇靠拐骗妇女卖给同村人做媳妇为生,在老旦眼里,赵镇的生活是“过得去”的。赵镇拐骗妇女能够从中盈利,对于老旦而言,赵镇不存在物质上匮乏的状况。另一方面,老旦是在成为鳏夫以后,才萌生了要找个仇人的想法。而赵镇靠拐卖妇女而活,并且村里有传言说,每个女人都被赵镇“过了一遍水”。这也成为老旦将赵镇作为臆想中的仇人的原因之一。在乡村荒野的生活环境中,食与性是贫瘠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保暖思淫欲”,在如此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在保持生存的前提下,才进一步对性做出要求。老旦眼中的赵镇,无论是“食”还是“性”都很充足。老旦在于赵镇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食”与“性”两个方面都处于匮乏水平,也就对赵镇产生了不满。在将赵镇选定了仇人之后,老旦的物质匮乏与性匮乏的状态,都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因此也激动得“浑身肉打着颤”。在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波澜的过程中,老旦在精神上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满足。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本中,老旦不断滋生出与赵镇对着干的劲头,不惜以自己儿媳环环作为工具,只为换来捉赵镇的一场奸。最后,老旦带着与赵镇“斗争”到底的想法,变成了赵镇门前粪堆上的一棵树。可见,老旦“自己的匮乏永远成为了排斥他人满足的动力”。[2]
  杨争光笔下的老旦,在面临着生存困境——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同时,选择的生存方式便是以自我匮乏作为排斥他人满足的动力,并以该动力作为满足自我双重匮乏在心理上的需求。在这样的生存理念下,老旦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偏执。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老旦需要寻找一个仇人来填补内心空洞。老旦面对生存困境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无事的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迈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3]老旦“无事悲剧”的形式是“没事找事”。从老旦的臆想开始,复仇就逐渐升级,捉奸、打架、杀对方的狗,甚至刨挖祖坟。在老旦偏执的假想敌斗争中,无法遮盖的是他的悲剧性格。面对着生活的荒诞,老旦心理与行为也透出了一种荒诞。老旦的悲剧是一种“无事的悲剧”,在物质精神双重匮乏的生存困境下,老旦的“无事找事”体现出其精神的虚无。面对着生存的荒谬,老旦们因精神虚无而不断制造波澜,从而给予自我心理满足,也就意味着被生存的荒谬反利用,被荒谬腐蚀,直到被死亡的漩涡吞噬。
  与老旦的生存选择相反的是,《活着》中的福贵,以强韧的生命承受力、毫不奢求的生活态度面对着生存困境。面对着生命中遭遇的一连串苦难,福贵活了下来,并且,“活着”就是他的理想。福贵对自己能够一直活下来,也表示满意:“看看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名。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可能有人会认为,福贵的“活着”是微不足道的苟活,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活着”首先是对立“死亡”而存在的,能活下来,便是生所表现的一种伟大。福贵们虽然只是以忍耐与承受苦难的方式活着,但是,他们已经在承受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尊严。面对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福贵们没有因为遭遇的生存困境而拒绝“活着”,而是以忍耐与乐观的方式承受苦难,并且在苦难中获得了释然。在面对生活的荒谬时,受難成为了最根本的出路。这实际上是对生活荒谬性的一种反抗,而反抗的形式是“承受”。正是这样的承受正视了生命中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的荒谬性。人在承受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余华的《活着》和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存困境进行了严肃的思考,提供了人在面对生存困境时两种选择方式。无论是福贵的承受还是老旦的“无事悲剧”,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指引人们认识生存困境、正视生存困境。面对生存困境时需要我们以韧性与坚强的态度正视,才能最终承受起“生命之轻”。
  参考文献:
  [1]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全集》,第6卷,P37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康正果:《徐培兰变形记——读<黄尘>》三部曲,《老旦是一棵树·杨争光小说近作集》,P3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朱大可:《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南方文坛》,2002年6月刊.
其他文献
今夜 有万家灯火在你心中荡漾  你别这样 别让自己在灯火中消散  你要消散 我请你想想  你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今夜 有世间万物在你手中成长  你别这样 别让自己在万物中枯萎  你要枯萎 我请你想想  你的昨天 今天 和明天  今夜 有星辰大海在你脑中摇曳  你別这样 别让自己在星辰大海中坠毁  你要坠毁 我请你想想  你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携带梦想 满怀希望  三尺宽的讲台 成了您挥洒的战场  书香里 你引领方向  每一个词语 都散发芬芳  伢伢学语的孩子 一双双求学的目光  随着你粉笔的运畅 变得明亮而坚强  你的收入没有商人的一半  知识却漫过商海 浸滿学堂  淡泊着名利 把责任扛上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彰显了教书育人的 坚强
那一日 珠海特区报  飞越千山万水 降落到我的手里  一份报纸与一本赠书  让我掂量出友情的重量  我从江汉 连线珠海  我看到你在南方以南  思考或行走的身影  深夜 你把我的拙作幾经淘洗  让它有了一点点书香  摆放到珠海特区报的一角  再浇上水 于是 种子发芽了  无法忘怀数年前  在九宫山 与君同宿的日子  我们携手在山谷搜奇  更兄 一别经年  你在浪漫之城昂着那颗智慧的光头  点燃一支
这线条 这光线  如此柔和 如此惊艳  美得令人窒息  若非親眼所见  怎能相信这是人间  北极村的夜晚  我记住了你的容颜
摘 要:社会环境在文本解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文本中所描寫的社会环境能够使读者更深刻、更全面地解读文本,为读者的多元解读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以比较阅读《孔乙己》与《变色龙》为例,分别对两篇文章中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社会环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社会环境;孔乙己;变色龙  作者简介:曹叶(1993.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天津师范
他们不在乎 门前种什么花  只在乎 家里有没有燕子筑巢  他们只会攀比 谁家的茶壶漂亮  谁的孩子头发浓密  盛夏之后 菊花引来野蜂  蛰伤了小孩的头  一小块泥巴 就是良方吧  再多点 就是爷爷奶奶的亲吻  再没有别的了  夕阳下的朋友 我盼着你们再聚  千万朵玫瑰 在电视机里  没有一朵有颜色  一对穿靴子的男女回忆着  这四十平米的房子 养大了四个孩子  父母的念想里也有花  但不同于那玫瑰
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本文以拜访待客为例,从邀请与预约、到访与迎客、就餐与交谈、告辞与送客等方面来阐述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并从文化诞生、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的原因,最后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礼仪;拜访待客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摘 要: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无论是文本意蕴还是叙述技巧都发生了飞跃。其中,苏童的《妻妾成群》以其深刻的时代意义、注重女性意象的表达和“新历史”的创作手法在文坛上的短篇小说中挥洒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妻妾成群》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表现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带给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和主体价值。  关键词:女性;封建主义;形象;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我听到了秋的声音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  黎明的钟声被刈倒麻谷的圣手敲响  我真切切听到了秋的声音  不是空阔旷寂的回响  不是夜露凋零的凄凉  是溪流掩不住光照下的蛙鸣  和鸣响在碧海黄波里的漾荡  是熟透的秋香步着蛙鸣的韵脚  热情动听地吟唱  我真切切听到了秋的声音——  这声音把我陶醉  漫步田野  閑遐漫步田野 金色的阳光驮着我  软绵绵的风儿领路  看不到尽头的黄色绸缎轻轻摇动  沉甸甸
作者简介:田慧(198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  关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闲情逸致的诗篇;广义上则泛指陶渊明所描写的反映其乡居生活及内心感受之诗。从广义的角度讲,陶渊明的田园诗可谓是丰富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