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话而改变的人生之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城市,
  在这里,
  哪怕衣着普通的人,
  背后或许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便是景德镇与瓷的魅力。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传承人朱丹忱老师的工作室,小屋不大,却显得精致,里面陈列满满的都是朱老师珍视的作品。
  说起陶瓷,朱老师的感触似乎很深,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景德镇的人而言,似乎对瓷器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朱老师说,瓷器的产生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就像如今,西方人用他们创造的苹果手机,剥夺了我们年轻人的时间。我们的祖先,也曾经用泥土制成瓷器,换取过西方人大量的黄金。
  曾经一次偶然,朱丹忱在博物馆中看到了一块明清时期墓葬中的青花墓志铭,不由感慨颇深。比起汉代石刻,青花一旦在瓷器上烧成,便是一种永不退色的艺术,而这一的艺术,如果用来记录和承载我们的文化,文化便拥有了永恒的载体。
  书法
  作为陶瓷类工艺美术大师,朱丹忱老师是唯一一个陶瓷书法大师,这不仅仅是朱老师的幸运与荣耀,也是他深感无奈的地方。人们往往关注于陶瓷绘画,或是雕刻,似乎书法在陶瓷上,永远显无足轻重。事实上,在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诸多工艺中,几乎所有工序,都是分工明确不越雷池的。而陶瓷书法,便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
  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陶瓷书法的人而言,往往会对陶瓷书法感到陌生,甚至会用纸张书法的美学特点来审评它,而朱老师认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陶瓷书法与普通书法而言,点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布章法确实有极大的共通点,但是它终究是陶瓷,是源于火的艺术。
  比起在宣纸上书写时的水墨关系或是浓淡关系,不易吸水的陶瓷上就很难表现,尤其是火烧一把,太淡的笔画就失去了神采。陶瓷书法不仅要对书法艺术掌握精湛,更需要对陶瓷工艺特性极为熟悉,要掌握陶瓷书写的色料特性,笔触以及手感,更要对火的掌握与预判,甚至书写工具都不尽相同。
  当然,任何的技术都仅仅是表现形式,朱老师认为,一切书法的核心却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都是创作过程中的心态与意境,它不仅仅是写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
  家传
  就像许多景德镇的匠人一样,朱丹忱的艺术创作也同样离不开景德镇千百年的传统——家传。朱老师的父亲朱观发老先生,在解放前曾读过私塾,是当时匠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行业大变革,成立了陶瓷合作社,几乎所有匠人都聚集在了一起,之后便建立了著名的十大瓷厂。而朱观发老先生便在艺术瓷厂中,一直從事着陶瓷书法写作的工作。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朱丹忱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童年时光中,每每看到父亲给邻里写字,内心都感到无比的羡慕与向往。而朱老师的父亲却似乎并不执着于让孩子继承父业。甚至劝说过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如果真的喜欢,自然会去学习,这是不该强迫的。而这样的态度,不仅对儿时的朱丹忱产生了很大的触动,甚至时至今日都影响着他在书法上的教育心态。
  从业
  刚读小学时,父亲就交给了朱丹忱《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两本字帖,但从未强迫过他练习。而正式踏入这个行业,却也显得充满机缘。在朱老师读高中时,面临着极大的人生选择,究竟是继续深造,亦或是毕业务工,而就在这个档口,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朱丹忱的人生之路。
  当时邓小平同志路过江西景德镇时,曾亲临艺术瓷厂参观,而当时看到了作业中的老艺人后,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便是这些手艺如何延续?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想法——带子传艺。
  也正是这样一句话,触动了当时的朱观发老先生,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朱丹忱正式的踏入了陶瓷书法艺术创作之路。1976年,带子传业的政策正式落实,虽然那时,朱观发老先生已经过世,朱丹忱由于功底扎实,作为特殊照顾成为了第一批带子传艺子女进厂。
  至今回忆那段岁月,朱丹忱依旧感慨,那时候作为班上的“理科学霸男”,放弃高考,对于班主任而言,都觉得极为惋惜。而当时的他却完全没有想过高考或是其他途径镀金深造,一门心思将一个少年的热忱,倾注在了父亲曾经从事了一生的艺术创作中。
  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财富,也是一代代人守护下的情感与温度。
  值得庆幸的是朱丹忱的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道路,继续从事着陶瓷书法的创作,而早在1986年,朱丹忱便筹办了书法函授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
期刊
我相信一种注重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会劝我们脱离一种太匆忙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因而使人减少实际行动的欲望。在另一方面,现代的人需要这一阵玩世的清鲜的风,因为这对他是有益的。那种向前瞻望的哲学,那种使人类在徒然的、浪费的活动中过生活的哲学,也许比古今哲学中的全部玩世思想遗害更大。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生理上的工作的冲动,随时随地可以抵消这种哲学的力量;这种放浪的伟大哲学虽则很受人的欢迎,
期刊
何为美物?   也许是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   也因心中存美,   带着这般内心,   以手给物注入灵魂和生命。   它與美好、安心、人与物有关,   让你与一切美好相遇。   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   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   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期刊
半城窑火一城灯,点燃了景德镇千年的瓷都之名。白瓷的莹然如玉,青花的素雅端砚,玲珑的明彻剔透,粉彩的瑰丽多姿,影青的色白花青都为景德镇的美施上一层复一层的釉色,窑烧出它绝世的容颜。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在英文里,瓷器和中国同为一词。如果中国的陶瓷史是一卷画轴,那么景德镇则是其中最绚彩的一部分。瓷的白,瓷的润,瓷的美都在这里以土为纸,以火为笔摹写下大写的文明和艺术。  陶瓷一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期刊
商人,一个古老的职业,繁荣的商业往往對社会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古往今来,一位位传奇的商业精英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经验和思考。即使是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对于商人,也并未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君不见《史记》中还有洋洋洒洒《货殖列传》一篇。在这些名留青史的富商巨贾中,女性而富甲天下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滥觞者,便是名为“清”的蜀中寡妇人,史称巴清。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巴清”们跃上
期刊
记得小时候,家中阁楼上有两个白底蓝花胖瓷坛,肚子大大的,坛口小小的。里面总是装有炒花生、炒蚕豆、炒苕片、米爆糕什么的。打开封得严实的坛口,便有一股食物之香扑鼻而出,好不诱人。  我们嘴馋了,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就要爬到阁楼上去。那时,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要求我们在享用坛中食物时,一次只能抓一把,不可造次。那坛口小啊,每次伸手进去,若想趁机抓上一大把,有心将欲望塞得满满的,手便无法拿出來,
期刊
2013年夏天,本刊记者寻访千古瓷都景德镇,关于景德镇,仿佛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国人的品格与智慧都深藏这小小的瓷器之中,无数匠人让一种手工艺在这个小镇里活色生香了一千年,在人间制造天堂器物。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
期刊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熠熠的瑰宝。说到瓷器,就不能不说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更不能不提那些为瓷器的传承与发展而孜孜以求的瓷器匠人。  在景德镇做瓷器的匠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技艺精湛,很多人都是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比如,炼泥的就是一辈子只是炼泥,拉坯的就是一辈子只是拉坯,吹釉的就是一辈子只是吹釉,烧窑的就是一辈子烧窑,彩绘的画者就是一辈子画而不
期刊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各种文明的演进成为了催生各种人类文化的契机: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成为阿拉伯文化的源头之一;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文明则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渊源;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亚文明则是人类城邦文明的雏形;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则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瓷器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和美轮美奂的形态在世界文明史中傲然挺立。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
期刊
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因为坚守,   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显得格外珍贵……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   总有那么一些人,   因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   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   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   却从未放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