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社交恐惧症”吓坏自己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xwbx45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根据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将用真实的案例、科学的讲解,讲述青春期心理知识,让青少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于佳(化名)是一名高二女孩,她主动提出想让父母陪着来做心理咨询。父母有些茫然,问于佳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于佳却坦言与父母说了也没有用,只想找个心理专家谈。她父母见状,赶紧联系预约了我。这样的主动求助,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提供心理帮助的好时机。于是,接到预约后,我及时接待了他们……

心理困扰:我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


  当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我与于佳的父母简单寒暄后,便与于佳也进行了初步沟通。在建立初步信任后,于佳说很想和我单独交流。
  于佳的主动求助心态,自然让我们的交流多了几分顺畅。
  于佳见父母出门,给了我一个微笑,有些无奈地说道:“我就是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
  我也报以微笑:“用你们写议论文的话说,有论点,还要有论据。说说看,担心自己是社交恐惧症,有什么表现吗?比如……”
  于佳开始列举论据:“比如,我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眼不知道往哪里看,手不知道放哪里。为此,妈妈常数落我……”
  “不管妈妈怎样说,请你继续举例,比如……”
  于佳表达更加流畅:“比如,我们学校三个年级分三栋楼,我有时候去别的年级的楼,就感到不自然,也会有紧张的感觉。再如,我在班上有个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两个形影不离,如果她哪天请假没有来,我就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又如,有些同学说我有时候面无表情,又有些同学说我人多的时候爱脸红,我就会照镜子看自己的表情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我从楼道走过,前面几个男生挡住去路,我就会很紧张,就会很脸红,很艰难地请求让路,声音非常小,声音小得要说第三遍那几个男生才听见。还有一想到要见到您就开始紧张,在来的路上就更紧张了,紧张得嗓子发干,都有些要干呕的感觉了,可是,一进门见到您,就好多了……”
  我趁机说道:“如果路上最紧张的时候是10分,现在还有几分?”
  于佳轻松地笑了:“现在差不多是0分了吧。”
  我也笑了:“只是这样,你就担心自己是社交恐惧症了?”
  于佳的笑容中闪过疑惑:“这不是社交恐惧症吗?”

心理解析:正常的社交也会有紧张和轻微恐惧


  我以问代答:“你觉得怎样才不是社交恐惧症呢?”
  于佳第一次有些迟疑了:“我,我觉得……”
  我笑道:“如果一个中学女孩,准备面见咨询师时心中安然,与陌生人相处谈笑若定,到陌生的地方泰然自若,突然与好友分离毫无感觉,突然到人多的场合脸不红心不跳,遇到几个男生挡住去路大喝一声‘给本姑娘让路’……难道这样才不是社交恐惧症?果真表现如此,我们自己是不恐惧了,可人家是不是该恐惧地逃跑了:‘快躲远点吧,这个女孩太厉害,不好惹啊!’”
  于佳笑红了脸,笑出了声:“我知道了,我的表现是正常的。”
  我肯定地说:“对,你的表现都是正常的。现在马老师看到了你的脸红,刚才也留意到你的脸红。这脸红,不也是一个青春期女孩正常的反应吗?”
  于佳眼睛盯住我:“那您见过患社交恐惧症的吗?”我缓缓地说:“我举两个例子吧。一个十几岁的高中女孩,不敢用眼睛直接看人,即使和我对话的时候,也總要用手遮住眼睛;另一个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不敢与人对视,交流的时候总是用余光看我,而且刚开始并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慢慢放松后才能交流。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与人交往的时候连正常交流都很困难。哪有像你这样谈笑自如、交流顺畅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于佳更加自然放松了:“我知道了,我不是社交恐惧症。”
  根据于佳的情况,我在这里简单地作个说明:其实,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恐怖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有:在社交场合有强烈的恐惧反应、怕被别人注视、怕自己会做出让自己觉得丢脸的举止或尴尬表情、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由于害怕而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怕跟别人的目光对视等。此外,还会出现焦虑、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身心反应。
  生活中,确实不少青少年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有紧张恐惧的反应。但是,不能单凭这些表现就误认为自己是社交恐惧症。
  青少年的一般社交紧张、恐惧反应,与社交恐惧症的本质区别在于:恐惧反应的强度不同。具体说来,社交恐惧症的恐惧反应是非常强烈的,也就是说,恐惧反应的强度与实际的危险情境很不相称。比如,前面两个例子的表现与现实情境就极不相称。青少年的一般社交紧张恐惧反应没有那样强烈,即恐惧反应与实际的情境是相称的。实际上,于佳的表现就是与现实情境相称的。所以,于佳的问题不是社交恐惧症,最多是有些社交紧张、恐惧反应。
  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为什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反应呢?
  青少年时期是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有其特殊性。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导致青少年人际敏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由于性生理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觉醒了,而且逐渐发展起来。性意识的发展,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两性交往中,表现出特有的敏感性。因此,男女生也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
  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自我形象非常敏感,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敏感,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很容易自卑,常常会被自卑感笼罩。这种自我意识的特点,也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甚至恐惧。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青少年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如果家庭缺少这方面的引导,不善于为孩子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更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稍有什么情况,就会自卑,就会不接纳自己,就会感到紧张、恐惧。

心理对策:接纳自我,顺其自然


  沟通至此,于佳完全放松了,眼里闪动着智慧的光:“谢谢您,我不再让社交恐惧症吓唬自己了。那我以后就该接纳自己的状况。您说是吗?”
  我欣喜地赞叹:“说得好。接纳自我,我是可爱的女孩;我有点羞赧,我是可爱的女孩;我见陌生人有点紧张,我是可爱的女孩;我在众人面前脸红心跳,我更是可爱的女孩。对了,有句台词叫作:脸红什么?精神焕发。”
  于佳再次笑出了声:“对,脸红什么?精神焕发。”
  我们第一次握手,我爽声说道:“女孩就该这样精神焕发。”红晕再次飞上于佳的脸颊。
  稍稍平静下来,于佳问:“我平时还要注意什么呢?”
  我建议说:“有了自我接纳,也就会接纳自我感觉,就不会再自作多情自己吓唬自己。以脸红为例,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在大庭广众之下脸红心跳的经历。但是有的人没怎么往心里去,也就时过境迁,好像没这回事一样了。有的人却以为别人都盯着自己,总会记着自己的脸红。于是,自己在心里跟自己过不去,体验越来越深,并不断地自我强化。于是,以后再遇上类似的场合就更容易脸红心跳。所以,尽量淡化自己的这种感觉,顺其自然,随它去。”
  我们再次握手,于佳更加精神焕发:“我知道了,接纳自我,顺其自然。”
  最后,跟于佳父母沟通的时候,妈妈才想到孩子说过社交恐惧症的话。了解了上面的情况,她父母都放松了下来。这时候,我却特意制造了点紧张。因为社交紧张不安的孩子,往往都有家庭方面不善引导的原因。于佳父母也说,是孩子从小缺乏人际锻炼,且他们对孩子批评较多。为此我建议他们,要接纳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年龄特征,避免给孩子过多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一些正面评价,多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交往。
  就青少年社交紧张、恐惧反应来说,通常有了前面的心理调节,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果社交緊张恐惧反应比较重,还可以结合行为调节,也就是把容易使自己脸红心跳、紧张恐惧的情境,分几个等级排排队,来系统脱敏,逐步适应。比如,自己独处时→和家人交往时→和单个同伴交往时→和几个同伴交往时→与熟人交往时→与生人交往时→与同性交往时→与异性交往时。
  这样排队之后,开始实践练习,从最容易的情境开始,一步一步地迫使自己主动交往,大胆说话,脸红心跳紧张恐惧也要坚持,坚决不回避,且一定要做到位。这样坚持下去,慢慢就会适应了,逐渐就会告别人际交往的困扰了。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曾任职于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心理健康中心)
  (编辑 文凤)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乳腺钼靶X线在非钙化型乳腺癌诊断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2月-2021年1月接诊的96例非钙化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乳腺超声检查(超声组)、乳腺钼靶X线检查(X线组),评价不同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以病理诊断为标准,X线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组(P<0.05);超声组与X线组在肿块结构形态、肿块大小检出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型乳腺癌结构形态中肿块显著高于结构紊乱、致密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
目的:分析在直肠癌手术之前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局部分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00例,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CT组和MRI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影像局部分期结果以及手术完成之后病理情况差异。结果:应用MRI诊断T分期与N分期准确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手术之前应用CT以及MRI进行局部分期临床诊断后,MRI诊断效果更好,准确率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典故原文  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后汉书·郭泰传》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孟敏的人,常年居住在太原。有一次,孟敏从小贩处买了一个甑(zèng),拿着准备回家,却在半路上一不小心,把甑掉在地上摔破了。而他不仅没有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连头都未曾回过,就这么泰然离开了。  名士郭林宗正好路过,看到了孟敏“破甑不顾”的全过程,对这位兄台感到不解
期刊
目的:分析评估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评估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11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联合组和颈动脉超声组,联合组患者选择应用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进行诊断,颈动脉超声组应用颈动脉超声展开检查,同时选择老年健康群体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评估诊断效果,以诊断准确率、血流动力学指标、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等作为具体观察指标。结果:联合
目的:评价妇科急腹症诊断中应用腹部超声、阴道彩超诊断的价值,为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分别采取腹部超声检查、阴道彩超检查、腹部超+阴道彩超检查,分别作为腹部组、阴道组、联合组,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比较经不同途径超声检查后妇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腹部组检出率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超声组检出率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腹部组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超声组诊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炎性包块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女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T诊断女性盆腔炎性包块发生的部位及范围以及女性盆腔炎性包块的CT征象特点。结果:为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后,发现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多发生于附件部;CT影像学特征:实质内密度不均匀,同时形态具有不规则性,其病灶整体强化现象较为明显,壁边界较为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边缘出现环形强化,囊壁及分隔强化明显,呈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改变,分房改变显示更加清晰,
目的:分析三类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数字表达法均分成三组,其中利培酮组的50例患者接受利培酮治疗,喹硫平组的50例患者接受喹硫平治疗,奥氮平组的50例患者接受奥氮平治疗,对比三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和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结果:接受不同治疗后,利培酮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8%、喹硫平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奥氮平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三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理资料,对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诊断,并经病理组织临床验证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即DR诊断和MRI诊断,前者准确诊断出脊柱结核患者31例,后者诊断出48例,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分别为62.00%和96.00%,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
目的:研究总结肺磨玻璃结节的胸部CT影像特征,并分析其在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71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划分为良性组(49例)和恶性组(22例),对比两组的胸部CT影像特征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比、有吸烟史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恶性组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率为63.64%,高于良性组的10.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部CT影像特征对比,恶性组的形态规则、边缘毛刺征、
目的:探讨CT联合生物指标CA125和CA199在诊断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病例24例,所有病例均经医院病理检查确诊并行手术切除病灶,患者均在术前进行了CT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了生物指标CA125和CA199,分析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CT血流等级和MRIADC值与肿瘤标记物的关系。结果:CT检查显示,肿瘤均为多房囊性,囊壁较薄,间隔粗细不均匀,局部囊壁增厚,囊性肿瘤有实性部分,CT增强扫描囊壁CT值达30HU,囊内液体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