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每到节假日,电视新闻中就充斥着祖国各大风景名胜区中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场面。有很多人出游时会选择著名的宗教发源地,探寻文化之旅。但是这众多的游客当中,以信仰朝圣为目的的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人都是为了欣赏宝贵的艺术珍品慕名而来。宗教艺术无疑是众多艺术类别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就宗教与艺术在起源、发展因素、共同特征、相异性以及相互作用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
二、起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宗教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追溯到史前文明,亦有艺术作品的存在,但并不是以审美为目的而进行的创作。在原始社会,因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弱,致使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不理性,对大自然的无知与无能而心生对未知的敬畏,因而那时的人们热衷于各种形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先祖崇拜。作为信仰崇拜的载体,艺术创作便应运而生。所以,原始艺术是从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为开端的。在我国出土的石器时代的一些文物也可以加以佐证。
三、发展因素
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渐次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的生存层面,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这就为宗教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是因为自然科学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也不再沉浸于简单的巫术和原始宗教信仰。
其次,政治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力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常常被统治阶级利用而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政治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宗教和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在欧洲大地上太阳神崇拜、基督教信仰都曾经是社会的主流,中世纪的各样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以及文学一度成为了基督教义的宣传品,其影响一直流传至今。而在东方,伊斯兰教、佛教都曾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最后,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宗教和艺术也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就如同基督教在产生之初为了在盛行太阳神崇拜之欧洲大地立足,就吸纳了不少太阳神崇拜的异教风俗,如圣诞节(太阳神的生日)、星期日礼拜(Sunday即太阳日)、十字架崇拜(太阳神塔莫斯的象征)等并创造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在设计修建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时,也借用了太阳神神庙的穹顶造法,这与那地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再如天主教的圣母子像,将耶稣的形象弱化成为婴儿,这一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当时太阳神塔莫斯和他母亲赛米勒米斯的母子崇拜雕像。至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不必说,同样受到本土宗教儒教、道教的影响。四、共同特征
(一)宗教与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基于想象的心理活动,非常理想化,都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事物,但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于完美的一种追求,也造就了其主题的永恒性和其探索过程的永无止境。人的肉身生涯是短暂的,而人的精神生命或灵魂却是超越有限抵达无限,这亦是宗教与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宗教与艺术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也都依赖于强大的情感力量。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类沟通的纽带。宗教与艺术关注人世间的急难困苦,围绕着生与死、灵与肉来寻找共鸣和解脱,宗教艺术作品就是这样渲染着强烈的宗教情感,在感觉上强化宗教意境与氛围,把人引入神圣的境界。
(三)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营造特殊的心理氛围,同时兼备形象性与故事性。许多的宗教经典都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明事理,艺术创作的题材也大多如此,透过特定的画面、人物形象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宗教艺术题材就常常利用这一特征。
五、相异性
(一)尽管宗教与艺术关系紧密,但却是两个不同的精神领域。宗教是诫命性的,人只是接受诫命的客体,不能加添人自主的想法,如《圣经》启示录22章18节所记录的章节,圣经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
(二)尽管宗教与艺术都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但是宗教是悲观的,彻底否定现实世界的,而艺术还存留有希望的乐观色彩。
六、相互作用
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宗教与艺术为何能够成为紧密联系不可单独解释的双方面呢?那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相互作用。笔者有以下观点:
(一)宗教为艺术创作提供题材与灵感,往往有着高尚纯洁的主题,得以深化意境,使艺术作品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了心灵的空间,这也使宗教艺术有别与其他形式的世俗民间艺术形式。
(二)艺术,作为可承载宗教传播的载体,可以使宗教体验深化,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可以巩固拓展宗教影响,丰富宗教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一切宗教观念无论多么神圣崇高,都必须具体化、物态化,成为可感知可接受的形象。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朝墙壁上一看,至少就能读到他们在书上无法读懂的内容。”
七、结语
当今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是多元文化、多种诉求、多重形式的时代。虽然经过科技革命的洗礼,经过社会变革的重创,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繁荣而自主,宗教已不再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命题,但是宗教依然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我们不得不以史为鉴,思考文艺工作者创作导向。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有着超过全国宗教人口半数的宗教信徒,他们理解宗教的方式除了聚会学习之外,也会接触多种形式的宗教艺术。因为生活封闭与外界接触少,极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故此笔者认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也应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明白艺术创作的宗旨,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为人间的正义同舟共济,使我们这一时代的宗教艺术创作更上一个水准,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作者简介:
杨红,辽宁师范大学。
每到节假日,电视新闻中就充斥着祖国各大风景名胜区中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场面。有很多人出游时会选择著名的宗教发源地,探寻文化之旅。但是这众多的游客当中,以信仰朝圣为目的的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人都是为了欣赏宝贵的艺术珍品慕名而来。宗教艺术无疑是众多艺术类别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就宗教与艺术在起源、发展因素、共同特征、相异性以及相互作用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
二、起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宗教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追溯到史前文明,亦有艺术作品的存在,但并不是以审美为目的而进行的创作。在原始社会,因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弱,致使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不理性,对大自然的无知与无能而心生对未知的敬畏,因而那时的人们热衷于各种形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先祖崇拜。作为信仰崇拜的载体,艺术创作便应运而生。所以,原始艺术是从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为开端的。在我国出土的石器时代的一些文物也可以加以佐证。
三、发展因素
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渐次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的生存层面,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这就为宗教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是因为自然科学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也不再沉浸于简单的巫术和原始宗教信仰。
其次,政治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力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常常被统治阶级利用而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政治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宗教和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在欧洲大地上太阳神崇拜、基督教信仰都曾经是社会的主流,中世纪的各样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以及文学一度成为了基督教义的宣传品,其影响一直流传至今。而在东方,伊斯兰教、佛教都曾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最后,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宗教和艺术也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就如同基督教在产生之初为了在盛行太阳神崇拜之欧洲大地立足,就吸纳了不少太阳神崇拜的异教风俗,如圣诞节(太阳神的生日)、星期日礼拜(Sunday即太阳日)、十字架崇拜(太阳神塔莫斯的象征)等并创造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在设计修建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时,也借用了太阳神神庙的穹顶造法,这与那地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再如天主教的圣母子像,将耶稣的形象弱化成为婴儿,这一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当时太阳神塔莫斯和他母亲赛米勒米斯的母子崇拜雕像。至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不必说,同样受到本土宗教儒教、道教的影响。四、共同特征
(一)宗教与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基于想象的心理活动,非常理想化,都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事物,但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于完美的一种追求,也造就了其主题的永恒性和其探索过程的永无止境。人的肉身生涯是短暂的,而人的精神生命或灵魂却是超越有限抵达无限,这亦是宗教与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宗教与艺术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也都依赖于强大的情感力量。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类沟通的纽带。宗教与艺术关注人世间的急难困苦,围绕着生与死、灵与肉来寻找共鸣和解脱,宗教艺术作品就是这样渲染着强烈的宗教情感,在感觉上强化宗教意境与氛围,把人引入神圣的境界。
(三)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营造特殊的心理氛围,同时兼备形象性与故事性。许多的宗教经典都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明事理,艺术创作的题材也大多如此,透过特定的画面、人物形象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宗教艺术题材就常常利用这一特征。
五、相异性
(一)尽管宗教与艺术关系紧密,但却是两个不同的精神领域。宗教是诫命性的,人只是接受诫命的客体,不能加添人自主的想法,如《圣经》启示录22章18节所记录的章节,圣经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
(二)尽管宗教与艺术都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但是宗教是悲观的,彻底否定现实世界的,而艺术还存留有希望的乐观色彩。
六、相互作用
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宗教与艺术为何能够成为紧密联系不可单独解释的双方面呢?那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相互作用。笔者有以下观点:
(一)宗教为艺术创作提供题材与灵感,往往有着高尚纯洁的主题,得以深化意境,使艺术作品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了心灵的空间,这也使宗教艺术有别与其他形式的世俗民间艺术形式。
(二)艺术,作为可承载宗教传播的载体,可以使宗教体验深化,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可以巩固拓展宗教影响,丰富宗教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一切宗教观念无论多么神圣崇高,都必须具体化、物态化,成为可感知可接受的形象。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朝墙壁上一看,至少就能读到他们在书上无法读懂的内容。”
七、结语
当今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是多元文化、多种诉求、多重形式的时代。虽然经过科技革命的洗礼,经过社会变革的重创,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繁荣而自主,宗教已不再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命题,但是宗教依然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我们不得不以史为鉴,思考文艺工作者创作导向。在我国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有着超过全国宗教人口半数的宗教信徒,他们理解宗教的方式除了聚会学习之外,也会接触多种形式的宗教艺术。因为生活封闭与外界接触少,极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故此笔者认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也应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明白艺术创作的宗旨,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为人间的正义同舟共济,使我们这一时代的宗教艺术创作更上一个水准,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作者简介:
杨红,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