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来源 :都市家教·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254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情及高考语文的不断变革,都要求我们在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时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因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讲授不够生动等原因存在问题诸多。本文现从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两方面入手,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做一探究,以期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些许借鉴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外来文化不断侵入,人们的思想、精神也处在急剧变化中。人们在感慨当下人文素质下滑和人文精神缺失的同时,纷纷把目光转向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的确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来源之一的古诗文教育,更是肩负重任。另外,2017年高考语文改革方案在“古诗文阅读”部分也增加了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足见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下,便从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以及如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两方面做简要探讨。
  一、高中古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根据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的观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果以以上观点作为基本参照点,我们大致可以将高中古诗文选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归纳为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将五千年文明不断延续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始终秉承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纵观高中古诗文,从《采薇》中“不遑启居”、“不遑启处”戍边的战士,到“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也不放下符节的苏武,到失意忧郁中仍高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再到后来发问“谁主沉浮”的毛泽东,无不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2.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占据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高中语文教材中,孟子和杜甫的文章较为明显的体现出了民本思想。《孟子·尽心下》提出了针对君民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寡人之于国也》充分表现出孟子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杜甫的民本思想则与他的爱民情怀分不开,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和以民为本的历史使命感,只是由于时代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杜甫的民本思想多站在贫苦百姓角度来阐述。
  3.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刚健有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显现。高中语文课本曾以一个单元的篇幅选入《史记》章节,《史记》的成书过程无疑就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有力见证。“李陵事件”中,司马迁因敢于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痛恨落井下石的大臣,为李陵投降匈奴说情,结果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司马迁认为自己不能苟全于人世,但为了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份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文化遗产,他坚贞不屈,以古人发愤著书的精神自勉,终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
  4.与世无争的隐士精神
  隐士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些文人墨客身上,他们自身文化素养较高、思想认识较深,但是恰逢朝廷黑暗,一身才华无法得到施展,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归隐山林,与世无争。高中语文教材中庄子的《逍遥游》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对自然推崇的隐士文化。而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是这种文化的另一体现。在其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与世无争的淡然。
  5.“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与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改造自然不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关照的重点,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不谋而合。在长期文学实践中,便形成了人与自然间固定的双向情感交流模式。如: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风杨柳、风花雪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
  当然,高中古诗文选文中不仅蕴含以上几种典型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值得教师和学生关注。如《陈情表》中体现的忠孝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的包容精神,《师说》中体现的尊师重教精神等等。
  二、如何有效进行高中古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
  1.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人文素养为前提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素养。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既要以教材为纲,又要适当的对知识面进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兴趣。例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情特点,让他们了解中国的隐士文化,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隐士思想,并提高个人修养;在讲授《鸿门宴》时,就应该给学生介绍古代座次礼仪方面的文化知识。
  2.以科学选择方法、合理安排內容为途径
  从教学方法上看,想要生成更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拉近年代久远所带来的分歧就要还原语境。因此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加强对作品中形象、情感的整体感知把握,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除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的科学运用也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朗读,把书面上死的汉字变成日常交际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体味文章情感,陶冶情操,同时把文章朗诵地漂亮,也是一种自我展示,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古文和白话文相比,多生僻字词,读起来拗口。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渐渐形成语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读出关键字、读出文眼。
  另外,古诗文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应具有全局意识,从整体上把握古诗文教学,把课标中的要求看做是针对整个古诗文教学而非仅仅是针对某篇课文,既关注纵向的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又注意单篇课文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以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为保障
  教师要有充足的文化储备和文化素养。第一,教师的古诗文功底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教师的古诗文功底不扎实,就会影响教师从文化鉴赏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文知识水平。第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古诗文功底好,还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认识,只有教师拥有系统的传统文化,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甄别能力,才可能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古诗文进行适当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于一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仅仅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应该一步步进行引导,既挖掘了传统文化,又探究了问题本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许多深奥难懂的文化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自然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3]朱晓燕.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杨超越.高中文言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其他文献
肺栓塞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使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具有起病急、特异性差、易漏诊、病情重、病死
肺癌是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长最为迅速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癌症死亡主要病因之一。肺癌5年生存率13%~15%,早期诊断率仅15%。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改善肺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热疗效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84例中晚期NSCLC(外周型或转移部位适合热疗),观察症状改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目标,能够满足幼儿的生长发育和个体发展,是幼儿逐渐社会化的必要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是一类以临床病理命名的间质性肺炎,COP是1985年Epler等^[1]提出的病理表现为肺泡内、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腔内有肉芽组织形成的独立病
期刊
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产物,为治疗疾病寻求新的方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它具有单用中药或西药所不及的优越性。但是,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还可引起
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作为城市文化元素的城市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弘扬城市精神、宣传城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雕塑艺术本身就是使无生命的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和双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00年8月-2005年7月126例晚期肺癌患者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作回顾性
孩子是家庭人人关注的中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更是时刻牵动着父母和祖辈的心,安全及安全教育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学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