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滋养健康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文化源泉,但语文教育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特别是国民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总体还不甚理想.夏丏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语文学习既要学习内容,还要学习文字的形式.学习文字的形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地叙述事物和抒发情感.夏丏尊语文形式观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上半期国文学习,还对当下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
:
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17JZDW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滋养健康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文化源泉,但语文教育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特别是国民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总体还不甚理想.夏丏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语文学习既要学习内容,还要学习文字的形式.学习文字的形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地叙述事物和抒发情感.夏丏尊语文形式观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上半期国文学习,还对当下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Intermittent demand refers to the specific demand pattern with frequent periods of zero demand. It occurs in a variety of industries including industrial equipment, automotiv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 In some industries or some sectors of industry, even m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 (SRI)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in promoting investment sustainability and stability. We developed a three-step framework by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performance i
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虽然同为教材家族中的成员,但二者的理解范式不同,前者侧重关注意义生成,后者侧重实现跨界联通.面对信息、网络、媒介技术的融入,教师教材理解应聚焦核心概念,促使教材文本意蕴和智能意义相关联;突破单学科体系,形成学科逻辑—心理认知折中式的"思考视窗";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促使普遍知识规范与"差异性语境"的融通,转向意义生成与跨界联通的融合,在平衡与协调中实现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持续迭代发展.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文本表达.随着统编教材全面落实,教科书使用将成为教材建设的核心环节.编者、学者、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所形成的教科书使用共同体,体现了合作生成性、交互体验性和协同发展性的内在特质.通过编者、学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协同作用,形成编研相促、教学相长的教科书使用共同体,可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将教材视为知识权威的代表,其功能就是单向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材功能观纷纷涌现,如材料观、范例观、对话观、文化母乳观等.对传统和现代的教材功能观,都应当从育人的高度理性审视,从教学实践层面辩证分析.教材的本质属性是教学性.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教材应当具有以下功能:兴趣激发和活动指导功能、学科展示和内外衔接功能、思想引领和思维训练功能、总结拓展和学业评价功能.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材应当具有教学依据功能、资源提供功能、教法指导功能、评价支撑功能.
教育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上学问题,更是事关一个国家精神传承、文化认同和政治主权的根本问题.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凸显中国灵魂内涵、强调中国国家认同、融通中西共有价值取向的融合课程,是国际化学校的核心.但受其特定的管理体制、教育对象、教师结构等因素影响,有的国际化学校在课程内容与教学上存在着国家认同不足、民族意识不强、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为此,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国际教育从业者要顺势而变,主动应对,系统扭转,切实跟进,以遵从国家认同的制度基础为课程价值,以根植于国家认同的理念愿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使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浅化、跑偏、碎片化、照本宣科等现象.究其原因,对教材的逻辑关系理解不透是重要因素.厘清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思想逻辑、内容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思想逻辑引领教学,以内容逻辑深化教学,以实践逻辑实施教学,是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内含三类语篇: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语篇.统编教材中诸类选文都是典范的交际文本,其文本编织的过程即语篇构造的过程.诸类文本的语篇特征可从交际层(意向性、可接受性、信息度),结构层(统一性、连贯性)和语境层(情境性和篇际性)去把握.撷取教材中的典型文本并就其语篇特征展开考察,以为《标准》语篇理念的贯彻落实、诸类文本的语篇分析以及任务情境中的深度读写教学提供参考.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的视角正由媒体论及中介论走向关系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的历史脉络可划分为以语言扩展为主的诠释阶段、以认知融合为主的背景阶段、以经验延伸为主的具身阶段和以拟人化思维为主的它异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类人"特性越来越明显,将助推信息技术由进入教学走向自适应教学,基于生命视角开启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生态式融合,以互利共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实现整体和谐,从而有效适应未来教育智慧育人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