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35次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园长与教师互动的关键事件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研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园长权威、教师参与的倾斜式互动特点,而且更注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实现。要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园长要降低权威性,增强教师的参与程度,建构平行互动模式,形成平等、民主的研讨氛围。同时,除了知识、技能外,参与者个人的生命经验和情感也应被纳入教研主题范畴,以实现教师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的统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研活动;园长一教师互动;关键事件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34-05
进入21世纪。以彰显参与者主体性为核心的互动理念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导概念,于是,以讨论、探究和对话为特征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成为当前幼儿园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现实中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有没有实现通过互动“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参与者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目的呢?为使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鲜活,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园长一教师互动的角度对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从江苏省南通市、常州市、苏州市的三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函授班中各随机抽取15位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要求他们表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研活动。事件的描述包括: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件中涉及的教师说了什么话,表现出什么行为?我是怎样思考的,又是如何做的?园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事件的结果如何?笔者要求访谈对象确切地回忆出事件中的一些对话、行为和感受。
笔者在详细阅读45位教师的访谈材料后,发现有11份与本研究相关性不大,所以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关键事件书面记录资料为35份。35位有效访谈对象中,有工作不到1年的教师4位,工作1-5年的教师10位,工作6-10年的教师9位,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7位,园长(包括业务园长)5位。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依据下列七项指标对每一份关键事件材料进行分类和编码。
1.陈述者身份。从两个角度来划分陈述者的身份,一是按照其工作经历划分,二是按照其在所叙事件中的具体身份进行划分,包括执教人、参与讨论者和园长三类。
2.关键事件发生背景。包括:园内常规教研活动;园内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园外教研活动;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具体包括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园内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等);园内优课评比;园内随堂听课(具体包括园内随堂听课和园内青年教师随堂听课两类);新手教师汇报课;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
3.关键事件性质。根据关键事件对于陈述者的意义将事件分为冲突型事件和启发型事件两类,其中启发型事件因启发内容不同又可细分为教学启发型事件、教研启发型事件、教育观念启发型事件三类。
4.研讨主题。根据关键事件中参与者具体研讨的内容,把研讨主题分为反思教研活动、评价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四类。
5.研讨流程。
6.园长的互动行为表现(如果陈述者为园长,那么该指标就是教师的互动行为表现)。
7.陈述者的互动行为表现。
按照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事物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本研究将园长和教师的互动行为分为事务性互动行为和情感性互动行为两大类,其中事务性行为包括应答行为和询问行为,情感性行为包括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消极的情绪反应。第6、7项编码全部按照表1的分类方式进行。第6、7项编码不具有唯一性,即园长和陈述者在一次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可以是多项类型并存的。比如在研讨过程中,园长先是作为管理者宣布研讨内容,后征询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意见,最后总结发言人的观点,并表示其态度。那么,园长在这次事件中的互动行为就包括给予指令、征询意见、表示同意三类。陈述者的行为表现类型判断同样如此。
本研究的资料分析采用量与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量的分析主要是对上述七个变量进行频次统计,而质的分析则主要采用话语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七个变量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中的35次关键事件基本呈现了六种不同的研讨流程,在每种研讨流程中参与者的互动行为表现是不同的。
1.执教者上课→园长点评活动优缺点
这种研讨流程主要出现在园长随堂听课和新手教师汇报课之后的研讨活动中,属于这种研讨流程的关键事件陈述者是4位工作不足一年的教师。受工作经验所限,4位教师中有3位教师的互动行为属于“表示同意”的积极互动反应,只有1位教师在陈述中提到自己内心并不认同园长的部分意见。园长的互动行为皆为点评活动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研讨流程反映的是一种单向的互动行为模式。作为指导者的园长从教学环节、活动材料等方面给新手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指导能让新手教师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所以,尽管研讨中采用的是单向的园长讲、教师听的互动方式,但是由于园长的建议能够满足新手教师在工作中“寻求安全与舒适”的心理需要,4位陈述者对园长的意见基本都表示同意、接受。“我听了园长的点拨,回忆刚才的活动过程,觉得在这方面是引导得不够,可以再让幼儿对范图多观察多表达。”
2.执教者上课→园长宣布研讨任务→集体点评活动的优缺点→园长总结
呈现这种研讨流程的是以园内青年教师比武和园内常规教研活动为背景的11次关键事件。与园内随堂听课、新手教师汇报课相比,园内青年教师比武、常规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更多,这些活动的预定目标也更宽泛,即希望参与教研活动的青年教师或全体教师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启示,“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如何让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参与到当下活动中来应该是组织此类教研活动的重心。大多数活动组织者都采用了集体点评的方式。在研讨中,由于增加了集体点评的环节,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出现了变化,进而带来了互动模式的改变。
11位陈述者中有8位是教学活动的执教人,他们在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表现都是“表示同意”的积极情绪反应,即接受园长、他人的建议和意见。“我获益匪浅……我要好好接受……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多动,多说。”而其余3位陈述者则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讨论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了研讨活动中集体点评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互动行为是积极收集并交流与研讨活动有关的信息。正是由于充分参与了教研活动,所以该事件给陈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园长在此类事件中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首先是宣布教研活动的研讨任务,然后是请参与讨 论的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最后是自己点评活动的优缺点或总结其他教师的意见。与流程一相比,流程二由于增加了集体点评的中间环节,所以参与者的互动角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园长角色的权威性仍然存在。
3.执教者上课→园长宣布研讨任务→执教人自评、提出疑问→集体点评→园长总结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园内优课评比、园外教研活动、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研讨为背景的4次关键事件描述中。与园内常规教研活动相比,优课评比、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园外教研活动更重视参赛教师或开课教师本人的意见和困惑。这三类活动除了强调促进参与者专业化发展这一目的之外,更带有选拔、展示的目的,即在园所内选拔出能够代表本园水平的执教教师,为即将开公开课的教师答疑解惑或者帮助其修改活动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展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正是由于活动组织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教研活动的研讨流程也随之变化,相应地增加了执教教师自评、提出疑问的环节,进而带来了互动模式的改变。
陈述上述4次关键事件的4位陈述者中有3位是事件中的执教人,1位是园外教研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关键事件中的互动行为都包括应对园长指示的自评环节,即讲述活动目标、设计意图、活动环节。其中2位执教者在介绍资料外,提出了自己在活动组织方面的困惑。“活动试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遵守规则也行,可我觉得幼儿还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游戏,自主性发挥得不够,我就在想,能不能在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后,也让幼儿自己来制订游戏规则?如何才能使幼儿制订恰当的规则,遵守规则,并且不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发生冲突?”此外,4位陈述者在关键事件中都有“表示同意”的积极情绪反应,认为园长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对自己影响很大。“大家直面交流的教研活动对我影响是很深的。”
在此类事件中,园长依然扮演着主持人角色,先宣布教研活动的任务,然后请参与讨论的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最后自己答疑解惑或总结其他教师的意见。
4.园长宣布研讨任务→集体讨论问题→共同收集资料→园长总结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集体备课为背景的6次关键事件描述中。在研讨中,参与者讨论具体的问题,逐渐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收集资料的活动之中。这是此类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关键。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园长与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并分享资料。共同参与和分享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于是园长、教师有了共同的积极情绪反应,即支持、赞赏彼此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并在参与过程中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这次活动更重视教师自己在活动中体会、感受到了什么,不是由园长一味地说教、总结,而且园长与我们一起收集、分析材料,所以对园长也不像原来那么有距离感。”
此类事件的6位陈述者中有5位属于工作年限在6-10年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流畅性,而且更关注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其中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理解与反思。因此,陈述者在关键事件描述中所呈现的互动行为表现具有积极参与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事件相比,集体备课事件中园长的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为活动主持人,园长要在开始环节宣布、分配研讨任务,在结束环节总结研讨内容和研讨效果,并对参与者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作为研讨者之一,园长要积极探讨问题和收集资料。在研讨活动中园长不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者。
5.园长宣布研讨任务→参与者发表意见→园长总结大家的意见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反思教研活动(2次)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7次)为背景的关键事件中。这种研讨活动的第一步往往是园长根据教师的参与情况提出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收集一些问题,然后调整或者改变教研活动形式,例如采用分组形式让教师讨论问题,或者将由园长选定教研内容改为由教师选定。调整之后教研活动的效果显著,给关键事件陈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采用分组交流形式后。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并由组长记录,集体签名。”
这类关键事件的9位陈述者中有5位是园长,4位是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教师。研讨中,教师的互动行为表现为给予意见,即针对组织者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而园长的行为基本属于给予指令、征询意见、给予意见三类,但是也有一位园长在教师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时,又为教师提供了相关资料。
6.园长宣布研讨任务→园长、教师共同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园长总结、教师讲述体验和收获
在35次关键事件中。只有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是常规在前、自主在后,还是自主在前、常规在后”的辩论事件中出现了这种研讨流程。这种研讨强调参与者(包括园长和教师)在活动后“讲述体验和收获”的环节。讲述环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该事件中园长与教师具有共同的积极情绪反应,即表示满意。“教师和园长都觉得各自在辩论赛中对班级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反思,
1.研究结论
从具体互动行为来看,在35次关键事件中,除了3次园内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事件之外,剩下的32次关键事件中园长都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互动发起由园长宣布研讨任务的行为来完成。互动的结束以园长的总结、点评来实现。即使在互动过程中,也有30次左右的关键事件的陈述者提及园长以征询意见、评价别人的权威身份与教师进行互动。在研讨中,由于身份不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参与程度较深的是在被评价的教学活动事件中扮演执教人角色的教师,这些教师作为被帮助者,多因别人的帮助和建议而收获很多;其次是作为参与讨论者的旁观教师,在33次关键事件中这些教师往往在园长“征询意见”的提示下对教学活动或教育教学问题发表意见,扮演了“帮助他人”的角色;参与程度最小的是在教研活动中“参而不与”的教师,如心不在焉的、被点名时应付了事的(“我还没想好”“大家说得都挺好的。我同意大家的意见”)、与他人聊天的、做与教研活动无关的事的,等等。不管是哪种参与程度,园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都表现出了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倾斜性特点。
从互动内容来看,在35次关键事件中,以反思教研活动、评价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题的34次研讨活动都侧重于探讨“教师如何作为专业人员来开展活动”,其余一次关键事件虽然折射出“教师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人”,但遗憾的是,这次互动没有引起园长的重视。
主持人(业务园长)说:“这星期课程组要开展课题展示活动,有九所幼儿园的教师要来我们幼 儿园借班上课,请不带班的教师都去听课,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要详细记录每一个活动。”我当时就说:“我这星期虽然不带班,但是已经被派出去听课两次了。如果这次两天的活动都参加,都要去听课的话,没有时间再去准备自己下周的教学活动了,能否选听1-2节,不要全听?况且教研展示活动并不一定都有价值或意义。”结果园长根本不理睬,还在说:“听课是帮你补充营养,都要去听,一节不能落。”
园长的不理睬或忽视,导致互动结束,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准备、备课做得尽善尽美的话,听再多的课帮助也不会大。我认为园长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不觉得都对。反之,适当地听些课,能做到两不误这才是真的有益。
由于持有不同想法,而且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园长的正面回应,于是教师采用了迂回的处理方法。
最后,我还是听了3节课,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准备。没有听到的别的课,我问了其他听课的教师,也做好了听课笔记。我想,很多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处理事件的灵活性。
2.反思与建议
幼儿园教研活动要实现通过彼此互动“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参与者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目的,园长就要降低权威性,增强教师的参与程度,改善倾斜互动模式,建构平行互动模式,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和研讨氛围。
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幼儿园首先必须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包括教研活动中园长一教师的互动关系。就整体而言,这种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的,而不是争论不休的;合作的,而不是竞争的;接受的,而不是敌对的;信任的,而不是猜疑的;尊敬的,而不是控制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交织的结果,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当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一致时,教师才可能在教研中获得专业成长。因此,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不仅要关注教师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发展目标,也要关注教师作为独特个体的发展目标。
“让他们觉醒并检讨:我是谁?我要往哪里走?我过着怎样的生活?我要这样的生活吗?可以改变吗?……这种觉醒是提供反省、批判和修正的催化剂,能够激发教师重写教学和生活故事,重塑作为教师和个人的主体。”在这类研讨活动中,参与者将逐步认识自己这个人,然后才可能思考如何教育教学的问题,所以,除了知识、技能外,参与者个人的生命经验和情感都应当被纳入教研主题的范畴。
关键词 幼儿园教研活动;园长一教师互动;关键事件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34-05
进入21世纪。以彰显参与者主体性为核心的互动理念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导概念,于是,以讨论、探究和对话为特征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成为当前幼儿园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现实中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有没有实现通过互动“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参与者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目的呢?为使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鲜活,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园长一教师互动的角度对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从江苏省南通市、常州市、苏州市的三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函授班中各随机抽取15位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要求他们表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研活动。事件的描述包括: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件中涉及的教师说了什么话,表现出什么行为?我是怎样思考的,又是如何做的?园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事件的结果如何?笔者要求访谈对象确切地回忆出事件中的一些对话、行为和感受。
笔者在详细阅读45位教师的访谈材料后,发现有11份与本研究相关性不大,所以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关键事件书面记录资料为35份。35位有效访谈对象中,有工作不到1年的教师4位,工作1-5年的教师10位,工作6-10年的教师9位,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7位,园长(包括业务园长)5位。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依据下列七项指标对每一份关键事件材料进行分类和编码。
1.陈述者身份。从两个角度来划分陈述者的身份,一是按照其工作经历划分,二是按照其在所叙事件中的具体身份进行划分,包括执教人、参与讨论者和园长三类。
2.关键事件发生背景。包括:园内常规教研活动;园内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园外教研活动;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具体包括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园内青年教师比武活动等);园内优课评比;园内随堂听课(具体包括园内随堂听课和园内青年教师随堂听课两类);新手教师汇报课;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
3.关键事件性质。根据关键事件对于陈述者的意义将事件分为冲突型事件和启发型事件两类,其中启发型事件因启发内容不同又可细分为教学启发型事件、教研启发型事件、教育观念启发型事件三类。
4.研讨主题。根据关键事件中参与者具体研讨的内容,把研讨主题分为反思教研活动、评价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四类。
5.研讨流程。
6.园长的互动行为表现(如果陈述者为园长,那么该指标就是教师的互动行为表现)。
7.陈述者的互动行为表现。
按照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事物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本研究将园长和教师的互动行为分为事务性互动行为和情感性互动行为两大类,其中事务性行为包括应答行为和询问行为,情感性行为包括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消极的情绪反应。第6、7项编码全部按照表1的分类方式进行。第6、7项编码不具有唯一性,即园长和陈述者在一次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可以是多项类型并存的。比如在研讨过程中,园长先是作为管理者宣布研讨内容,后征询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意见,最后总结发言人的观点,并表示其态度。那么,园长在这次事件中的互动行为就包括给予指令、征询意见、表示同意三类。陈述者的行为表现类型判断同样如此。
本研究的资料分析采用量与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量的分析主要是对上述七个变量进行频次统计,而质的分析则主要采用话语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七个变量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中的35次关键事件基本呈现了六种不同的研讨流程,在每种研讨流程中参与者的互动行为表现是不同的。
1.执教者上课→园长点评活动优缺点
这种研讨流程主要出现在园长随堂听课和新手教师汇报课之后的研讨活动中,属于这种研讨流程的关键事件陈述者是4位工作不足一年的教师。受工作经验所限,4位教师中有3位教师的互动行为属于“表示同意”的积极互动反应,只有1位教师在陈述中提到自己内心并不认同园长的部分意见。园长的互动行为皆为点评活动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研讨流程反映的是一种单向的互动行为模式。作为指导者的园长从教学环节、活动材料等方面给新手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指导能让新手教师更快地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所以,尽管研讨中采用的是单向的园长讲、教师听的互动方式,但是由于园长的建议能够满足新手教师在工作中“寻求安全与舒适”的心理需要,4位陈述者对园长的意见基本都表示同意、接受。“我听了园长的点拨,回忆刚才的活动过程,觉得在这方面是引导得不够,可以再让幼儿对范图多观察多表达。”
2.执教者上课→园长宣布研讨任务→集体点评活动的优缺点→园长总结
呈现这种研讨流程的是以园内青年教师比武和园内常规教研活动为背景的11次关键事件。与园内随堂听课、新手教师汇报课相比,园内青年教师比武、常规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更多,这些活动的预定目标也更宽泛,即希望参与教研活动的青年教师或全体教师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启示,“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如何让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参与到当下活动中来应该是组织此类教研活动的重心。大多数活动组织者都采用了集体点评的方式。在研讨中,由于增加了集体点评的环节,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出现了变化,进而带来了互动模式的改变。
11位陈述者中有8位是教学活动的执教人,他们在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表现都是“表示同意”的积极情绪反应,即接受园长、他人的建议和意见。“我获益匪浅……我要好好接受……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多动,多说。”而其余3位陈述者则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讨论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了研讨活动中集体点评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互动行为是积极收集并交流与研讨活动有关的信息。正是由于充分参与了教研活动,所以该事件给陈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园长在此类事件中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首先是宣布教研活动的研讨任务,然后是请参与讨 论的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最后是自己点评活动的优缺点或总结其他教师的意见。与流程一相比,流程二由于增加了集体点评的中间环节,所以参与者的互动角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园长角色的权威性仍然存在。
3.执教者上课→园长宣布研讨任务→执教人自评、提出疑问→集体点评→园长总结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园内优课评比、园外教研活动、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研讨为背景的4次关键事件描述中。与园内常规教研活动相比,优课评比、园内省示范公开课试讲、园外教研活动更重视参赛教师或开课教师本人的意见和困惑。这三类活动除了强调促进参与者专业化发展这一目的之外,更带有选拔、展示的目的,即在园所内选拔出能够代表本园水平的执教教师,为即将开公开课的教师答疑解惑或者帮助其修改活动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展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正是由于活动组织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教研活动的研讨流程也随之变化,相应地增加了执教教师自评、提出疑问的环节,进而带来了互动模式的改变。
陈述上述4次关键事件的4位陈述者中有3位是事件中的执教人,1位是园外教研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关键事件中的互动行为都包括应对园长指示的自评环节,即讲述活动目标、设计意图、活动环节。其中2位执教者在介绍资料外,提出了自己在活动组织方面的困惑。“活动试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遵守规则也行,可我觉得幼儿还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游戏,自主性发挥得不够,我就在想,能不能在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后,也让幼儿自己来制订游戏规则?如何才能使幼儿制订恰当的规则,遵守规则,并且不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发生冲突?”此外,4位陈述者在关键事件中都有“表示同意”的积极情绪反应,认为园长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对自己影响很大。“大家直面交流的教研活动对我影响是很深的。”
在此类事件中,园长依然扮演着主持人角色,先宣布教研活动的任务,然后请参与讨论的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最后自己答疑解惑或总结其他教师的意见。
4.园长宣布研讨任务→集体讨论问题→共同收集资料→园长总结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集体备课为背景的6次关键事件描述中。在研讨中,参与者讨论具体的问题,逐渐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收集资料的活动之中。这是此类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关键。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园长与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并分享资料。共同参与和分享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于是园长、教师有了共同的积极情绪反应,即支持、赞赏彼此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并在参与过程中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这次活动更重视教师自己在活动中体会、感受到了什么,不是由园长一味地说教、总结,而且园长与我们一起收集、分析材料,所以对园长也不像原来那么有距离感。”
此类事件的6位陈述者中有5位属于工作年限在6-10年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流畅性,而且更关注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其中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理解与反思。因此,陈述者在关键事件描述中所呈现的互动行为表现具有积极参与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事件相比,集体备课事件中园长的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为活动主持人,园长要在开始环节宣布、分配研讨任务,在结束环节总结研讨内容和研讨效果,并对参与者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作为研讨者之一,园长要积极探讨问题和收集资料。在研讨活动中园长不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者。
5.园长宣布研讨任务→参与者发表意见→园长总结大家的意见
这种研讨流程发生在以反思教研活动(2次)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7次)为背景的关键事件中。这种研讨活动的第一步往往是园长根据教师的参与情况提出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收集一些问题,然后调整或者改变教研活动形式,例如采用分组形式让教师讨论问题,或者将由园长选定教研内容改为由教师选定。调整之后教研活动的效果显著,给关键事件陈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采用分组交流形式后。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并由组长记录,集体签名。”
这类关键事件的9位陈述者中有5位是园长,4位是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教师。研讨中,教师的互动行为表现为给予意见,即针对组织者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而园长的行为基本属于给予指令、征询意见、给予意见三类,但是也有一位园长在教师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时,又为教师提供了相关资料。
6.园长宣布研讨任务→园长、教师共同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园长总结、教师讲述体验和收获
在35次关键事件中。只有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是常规在前、自主在后,还是自主在前、常规在后”的辩论事件中出现了这种研讨流程。这种研讨强调参与者(包括园长和教师)在活动后“讲述体验和收获”的环节。讲述环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该事件中园长与教师具有共同的积极情绪反应,即表示满意。“教师和园长都觉得各自在辩论赛中对班级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反思,
1.研究结论
从具体互动行为来看,在35次关键事件中,除了3次园内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事件之外,剩下的32次关键事件中园长都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互动发起由园长宣布研讨任务的行为来完成。互动的结束以园长的总结、点评来实现。即使在互动过程中,也有30次左右的关键事件的陈述者提及园长以征询意见、评价别人的权威身份与教师进行互动。在研讨中,由于身份不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参与程度较深的是在被评价的教学活动事件中扮演执教人角色的教师,这些教师作为被帮助者,多因别人的帮助和建议而收获很多;其次是作为参与讨论者的旁观教师,在33次关键事件中这些教师往往在园长“征询意见”的提示下对教学活动或教育教学问题发表意见,扮演了“帮助他人”的角色;参与程度最小的是在教研活动中“参而不与”的教师,如心不在焉的、被点名时应付了事的(“我还没想好”“大家说得都挺好的。我同意大家的意见”)、与他人聊天的、做与教研活动无关的事的,等等。不管是哪种参与程度,园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都表现出了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倾斜性特点。
从互动内容来看,在35次关键事件中,以反思教研活动、评价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题的34次研讨活动都侧重于探讨“教师如何作为专业人员来开展活动”,其余一次关键事件虽然折射出“教师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人”,但遗憾的是,这次互动没有引起园长的重视。
主持人(业务园长)说:“这星期课程组要开展课题展示活动,有九所幼儿园的教师要来我们幼 儿园借班上课,请不带班的教师都去听课,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要详细记录每一个活动。”我当时就说:“我这星期虽然不带班,但是已经被派出去听课两次了。如果这次两天的活动都参加,都要去听课的话,没有时间再去准备自己下周的教学活动了,能否选听1-2节,不要全听?况且教研展示活动并不一定都有价值或意义。”结果园长根本不理睬,还在说:“听课是帮你补充营养,都要去听,一节不能落。”
园长的不理睬或忽视,导致互动结束,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准备、备课做得尽善尽美的话,听再多的课帮助也不会大。我认为园长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不觉得都对。反之,适当地听些课,能做到两不误这才是真的有益。
由于持有不同想法,而且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园长的正面回应,于是教师采用了迂回的处理方法。
最后,我还是听了3节课,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准备。没有听到的别的课,我问了其他听课的教师,也做好了听课笔记。我想,很多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处理事件的灵活性。
2.反思与建议
幼儿园教研活动要实现通过彼此互动“形成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参与者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目的,园长就要降低权威性,增强教师的参与程度,改善倾斜互动模式,建构平行互动模式,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和研讨氛围。
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幼儿园首先必须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包括教研活动中园长一教师的互动关系。就整体而言,这种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的,而不是争论不休的;合作的,而不是竞争的;接受的,而不是敌对的;信任的,而不是猜疑的;尊敬的,而不是控制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交织的结果,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当个人认同与专业认同一致时,教师才可能在教研中获得专业成长。因此,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不仅要关注教师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发展目标,也要关注教师作为独特个体的发展目标。
“让他们觉醒并检讨:我是谁?我要往哪里走?我过着怎样的生活?我要这样的生活吗?可以改变吗?……这种觉醒是提供反省、批判和修正的催化剂,能够激发教师重写教学和生活故事,重塑作为教师和个人的主体。”在这类研讨活动中,参与者将逐步认识自己这个人,然后才可能思考如何教育教学的问题,所以,除了知识、技能外,参与者个人的生命经验和情感都应当被纳入教研主题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