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清代;卜魁;流人;著述价值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07 — 04
流人,即流放之人。李兴盛先生在《中国流人史》中,对流人进行了阐释,“流人,就是指作为阶级专政的对象及统治阶级掠夺财富或实边戍边的需要,而被强制迁徙到边远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边实边的一种客籍居民。”可以说,流人的出现,是阶级斗争对立的产物。
自清代起,政府开始大量遣戍犯人发配到东北地区,主要流放地有盛京、宁古塔、卜魁等,在卜魁地区的流人团体中,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平民,这些流人大体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因文字作品被指“谋逆”的罪犯,二是犯有盗窃、贪污等的罪人。
清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的一个封建王朝,为了得到汉人的拥护,一方面,他们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来广泛招揽包括前朝遗民在内的所有有才之士;而另一方面,却又频繁制造文字案件,借以向文人施压,其目的在于彻底破灭他们反清复明的念头。
再者,是真正违背了清朝律法的罪犯,这些人中只有少部分文人在本题的研究范围之中,比如朝中大员英和,便是因为修缮陵寝渗水而被罚流放卜魁,但在流放期间仍然写有作品,为卜魁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对于被流放的人而言,他们不仅要被迫从事着各种低贱的工作,受着当地统治阶级的监视和压榨。同时,对于流人的子孙来说,也在仕途上受到了严苛的限制,总之,一旦判处流放,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灾难。
一、清代卜魁地区流人作家著述概述
清代卜魁地区的流人著述种类丰富,但由于流人身份,加上流传范围有限,部分作品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已经消失。由于清代被流放卜魁的流人众多,以下作家作品仅为卜魁地区的部分作品,并非全部。
(一)方氏父子及其著述
方登峄和方式济父子都是进士出身,并在朝廷授有官职,但因“《南山集》案”被认为大逆不道,因此被判流放卜魁。
《述本堂诗集》由方式济之子方观承刻印,收录作品包括方登峄所写《依园诗略》《星砚斋存稿》《垢砚吟》《葆素斋集》《如是斋集》,方式济所写《陆塘初稿》《出关诗》,以及方观承所写《东闾剩稿》《入塞诗》《怀南草》《竖步吟》《叩舷吟》《宜田汇稿》《看蚕词》《松漠草》。
除诗歌作品以外,在方式济的《出关诗》后附录了其所著的一本方志作品《龙沙纪略》。这部作品是齐齐哈尔史上的第一部方志作品,它从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以及屋宇九个方面详细的记录了卜魁地区的方方面面,为朝廷后来修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程煐及其著述
程煐,字星华,一字瑞屏。因其父程树榴被人诬陷文字悖逆之罪,在其父处死之后也踏上了流放卜魁之路。身在卜魁,程煐一腔热血无法释怀,最后酝酿成了黑龙江历史上第一部戏剧作品《龙沙剑传奇》。
这部作品中,程煐虽然运用了三个神话传说,讲述了一个道教神仙故事,但是其中却暗喻了许多他无法言说的历史现实,也多用讽刺之语表达了他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控诉。整个戏剧用律精致,措辞华美,唱段恢弘,足见其功底。
除此以外,程煐还写有《瑞屏诗钞》《珂雪集》等诗集作品,但因年代久远已经失传。
(三)英和及其著述
英和号煦斋,姓索绰罗氏,因负责监造皇家地宫渗水一案,被判死刑,后改为流放卜魁。他的生平著述比较丰富,在诗歌方面留有《卜魁集》等作品,对卜魁当地的民生习俗、环境气候等方面也有所描述。除此以外,《卜魁城赋》也是作者在流放时期写成的一篇大赋,作者用铿锵婉转的韵律,描述了卜魁地区的草木民俗,颇具祖国边疆气势恢宏之感。《卜魁纪略》是英和所写的一部关于卜魁地区的方志作品,它弥补了之前著作对于卜魁城内的一些建筑和民众生活的不足之处,也是一部记述详细的地方志著作。
(四)其他作者作品
讷尔朴,因事发遣至卜魁,在流放期间与方登峄、方式济父子经常往来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写有作品《划沙集》。
刘凤诰,字丞牧,年少有为,在乾隆五十四年以探花郎的优异成绩步入仕途。但后遭人陷害,被污蔑考场受贿,后被流放卜魁。刘凤诰所撰写著作有《存悔斋集》《邹家园记》等。
张光藻,晚清时期因为“天津教案”被流放至卜魁,著有作品《北戍草》《黑龙江纪事诗》等。
除以上流人作家以外,卜魁地区被流放的流人中也有不少文人才子留下了他们的著述资料,不再赘述。
清朝被流放至卜魁地区的流人作家们在生活糊口都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写作,记录着卜魁地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流人生活的悲苦境遇,而被流传下来的这些流人著述,直至今日看来,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清代卜魁地区流人著述的文学特点
(一)内容上的边塞色彩
对于流放于卜魁地区的文化人士,其人生经历多数具有几个特点,一则都是由富贵官宦或文采卓著的知名人士被流放边塞,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二则多数文士至死都未能赦还,少数人士在中老年时期赦还,停留边塞时间久;三则经受或目睹过卜魁地区的一些边塞战争。
所以不难理解,对于这些流人而言,他们的作品内容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题材:
首先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怀。对于骤然从云端跌落深渊的遭遇,文人们多有一种幽怨和思乡的感触。如讷尔朴在《暮秋感怀》中写道“芙蓉露冷金台梦,芦荻花残玉塞秋。憔悴不堪临水照,萧萧白发欲盈头”,在边关流放之时,诗人也常常怀念自己在京为官之時,只不过此时的自己已经满头白发,不再复还。再如张光藻《行路难》中“边塞身初到,荒江水更宽。关山千里外,回首望长安”,对于每一个初到冰雪边塞的流人来说,思乡和哀怨都是无法忘怀的主题。 其次是对边塞民俗物产的记述。在边塞长久的生活,就不免要接触到边塞的民俗民风,这些也在流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阐述,如英和的《龙沙物产十六咏》中就记载了许多当地特色,像《海青》篇中“俊绝超鹰侣,飘飘健复轻。层霄冲有志,凡鸟寂无声”,对当地的一种特色鸟类进行了描述。再如他的《识俗》中,记载了当地的一些丧葬习俗,“谁言葬者藏,三葬为人骇。安得火中莲,甘露枝同洒”,这些也是很少在中原地区看到的。
再者是对边关战事表现出的爱国情怀。由于卜魁处于与俄罗斯的交界处,所以经常会有交战,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少流人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之情。“请缨空拟陈新策,仗节无由泛旧槎。剩有铅刀堪一割,敢辞垂老事轻车。”(讷尔朴《感兴》)即使身处逆境,卻依然能在战事来临的时候暂时放下个人恩怨报效国家,正是文人气节最好的表现。
除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文人交游唱和之作,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边塞事物。
卜魁流人都是经历过人生最阴暗的遭遇而来到这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无论是在边塞的思乡,还是在边塞激起的爱国情怀,或者是对边塞民俗的描写,都带有着很浓烈的边关色彩,同时,也正是这些边关的景色事物,成就了卜魁流人的写作风格。
(二)情感上的悲情基调
从顺境到绝境,从安逸到艰难,这样的遭遇难免使人在感怀自身的时候泛起悲伤,而这种情感也都可以从流人的作品中感受到。
“同是天涯悲沦落,相逢那不更相亲”(刘凤诰《赠西砚斋主政》)面对有过相同经历的流人朋友,流人们更有一种在异乡遇到知己的感觉,在惺惺相惜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了悲伤之心。
“山鸟人呼黄豆瓣儿,班马闻声意缭乱。鸟亦不知何所言,马亦不知何所恋”(程煐《黄豆瓣儿曲》),在西清《黑龙江外记》中曾提到过黄豆瓣儿鸟,据说它的鸣叫能够激起马思念故土的感情,所以,诗人利用动物来表达的,正是自己的思乡之悲。
在卜魁流人的作品中,还有“屠狗卖浆从跌宕,恩牛怨李莫分明”(贵庆《抵齐齐哈尔城》)这样对于自身遭遇不公之悲怨,“草地雪残春放马,茅檐月冷夜闻鸡”(张光藻《戍所即事》)对居住环境艰苦之悲鸣等。
总的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经历的坎坷,使得流人群体不得不面对人生的悲剧,这也使“悲”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感情基调。
(三)意象上的孤寂之音
流人的文学作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流人在将生活写入诗歌的时候,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将与自己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一些意象表达出来。
“一片沙昏数尺墙,断碑烟景亦苍苍”(方式济《望见卜魁城》)、“饭牛歌里斜阳下,独步平沙望远村”(方式济《观菊分韵,得故字失马》)、“万里沙平微有路,四垂天尽更无山”(贵庆《黑龙江秋杪作》)。沙有沙漠之意,尤其在广袤的边塞之地,无垠的沙地让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都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仿佛一人独立于宇宙之间一般空旷而寂寞,更能表现作者内心的寂寥。
“海日孤悬岩壑冷,江冰横踏马蹄坚”(张光藻《入黑龙江境》)、“野甸蓬飞车马班,秋心回入泬廖间”(刘凤诰《秋月望远》)、“山鸟人呼黄豆瓣儿,班马闻声意缭乱”(程煐《黄豆瓣儿曲》),马对于远游之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尤其是“班马”,在古书中还有离群之意,马儿的远去正仿佛这群离家不归的流人,表达着他们的孤独。
此外,在流人的诗歌作品中还有不少“冷”、“冰”、“寒”等有着温度色彩的意象,以及“边塞”“玉塞”等渲染环境的意象等,这些都暗含了卜魁的流人们内心里的寂寞和压抑。
卜魁地区的流人作品,从整体来说都带着一些悲情孤寂的色彩,这是在整个时代大环境下造就的人生悲剧。但是在这里生活的流人们仍然保持着创作热情和文人风骨,没有在悲剧的生活中自轻自贱,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个人精神,都足以给后世带来借鉴。
三、清代卜魁地区流人著述的应用价值
(一)补充完善历史资料
流人作家的多数作品无论诗词歌赋或者文集等,都描写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卜魁流人作家们的诗歌和方志作品相互印证,补充完善了卜魁地区边关山川气候,民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料。
山川地理方面,如对脑温江的描述,也在《出关诗》篇,方式济有诗《过脑温江》,诗序写道“过江即卜魁界”,这句话在《龙沙纪略》中也得到了印证,方隅篇在写卜魁时记述道“今卜魁枕脑温江”,以及山川篇在介绍脑温江时也有一句“抵卜魁城西门”,可见脑温江和卜魁城之间的位置关系,作者又说,脑温江即是诺尼江,这么一来,对于卜魁附近的河流就使后人有了清晰的判断。
风土民俗方面,《龙沙纪略》经制篇有写到卜魁地区捕貂的习惯,“犬惜其毛,不伤以齿,貂亦不复戕”,这里记载了人们会捕貂的习俗,而在方登峄《打貂行》一诗,“打貂须打生,用网不用箭。用箭伤皮毛,用网绳如线。”描述了人们打貂时采用网捕的方法来做到不损伤貂皮。除此以外,鄂伦春妇女善于射猎以及上元节设立灯官等习俗,也能在诗集中的《妇猎词》《灯官曲》中找到遥相呼应的线索。
在气候方面,《龙沙纪略》时令篇记载“秋分之后,微霜已降,著花减色,名为甜霜。更十余日,一霜而百卉皆尽,如出汤釜,是名苦霜。”在方登峄的《苦霜歌》中有诗句“甜霜著花秋未老,苦霜著花日初杲”,两者相互印证,证实了当地有称“苦霜”“甜霜”之称。
在物产上,方式济记载当地有种植物叫高丽菊,“黄赤色相间,如虎皮”,在方登峄《葆素斋集》中《草芙蓉》一诗下有诗序“一名高丽菊……黄色,深浅类菊,叶似柳”,前者说高丽菊是黄色和红色相间,后者又补充了有纯黄色的品种,叶子似柳叶,算是对高丽菊更生动的补充说明了。
流人的诗歌取材于他们的生活作息,流放卜魁之后,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也记录下了卜魁地区的生活细节,这些作品对于史料的补充参考,起到了重要的价值。 (二)推进城市文化发展
1.流人的到来促进了卜魁地区的发展
清代卜魁地区的流人团体,来自于不同的省份,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卜魁地区的发展完善。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流人促进了卜魁地区的文化发展,不少文化流人流放时,就携带了大量的书籍。比如被流放于卜魁的吕氏家族,在如今的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中,可以检索到许多当时由吕氏族人带来的藏书,像《春秋公羊传》《国语》《唐宋八家文读本》等经典的历史文学读本,就在卜魁地区被借阅传播,间接促进了卜魁地区原始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再有,流人的到来,也带来了许多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在之前的卜魁地区,“男女杂卧”而居,伦理观念浅薄。但在方登峄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如《兒妇四十初度请诗》《烧炕》,其中蕴含的父子,夫妻相处之道就是十分典型的儒家家庭观念,儿媳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儿子取材烧炕,膝下承欢等,也可见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渗透于卜魁。这些观念对当今社会来说虽然有好有坏,但在当时,也足以见流人在卜魁地区的文化教化作用。
在建筑方面,随着大量的流人筑造房屋以后,卜魁原始的住宅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地窨子、马架子、窝棚,到“拉核墙”,这种“木为骨而拉泥以成”的建筑物促进了卜魁地区建筑物的砖瓦化以及居住方式的人伦化,这为卜魁地区的进步也做出了贡献。
流人在卜魁地区并不只是简单的居住生活,他们为祖国的边关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除了以上所述方面,他们也带来了佛教、医药、以及农作物等十分重要的事物,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带给了卜魁长久的发展。
2.流人的遗迹创造了卜魁地区的文化宝库
如今,卜魁之地虽再无流人,但是,因为流人所留下的遗迹仍然有迹可循,且是那些曾生活于兹的流人们所留给这座城市的一笔文化宝藏。
在英和的《卜魁纪略》中,描写过卜魁城内的一些有名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像“文昌阁在马神庙附近”,“鬼王庙与龙王庙相近,鬼王庙亦称大悲寺”等,文昌阁、大悲寺,这些都是在当时卜魁地区每逢节日都热闹非凡的地方。
除了遗迹以外,流人们也促进了卜魁地区民族间的和谐融合。在流人们交友唱和的诗篇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朋友的身影,满人讷尔朴和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祖孙三代都有交流的作品,足见民族友情之深。正是因为满汉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才使得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能够被卜魁地区接受学习。
卜魁作为一个流放地,其流人的遗迹和典故本身就是齐齐哈尔市的特色风味,利用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宣传其优良部分,对于打造本市的品牌,促进本市发展也具有着重要价值。
(三)传承学习文人品质
1.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黑龙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龙沙剑传奇》中,读者可以看到一把锋利的剑,这剑本身就是上古瑰宝,又放入龙沙碛中淬了几番,后来许旌阳道长和徒弟李鹬也是凭借着这宝剑,才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龙沙剑传奇》并非是一部单纯的神仙志怪作品,它是作者程煐借助神仙妖怪来抒发他个人的愤懑之情。程煐作为被诬陷流放的受害者,他本人对于清政府这种大兴文字狱的手段深恶痛绝。被流放后,程煐虽然仕途尽毁,但他并没有向这种不公低头妥协,反而以笔为剑,写出了这部戏剧作品来表达他的抗议。
许多文人士子在流放以后,虽然心有不甘,也有怨言,但是在诗文中表达的十分隐晦,不敢再说一句反抗的话,甚至有人在被赦免归乡之后,还要高呼万岁,感激皇恩浩荡。但是程煐却表现出一种无声的反抗,但是这种向不公的命运说“不”的反抗精神,仍然值得后世学习。
2.豁达乐观的文人品质
面对逆境的不可逆转,选择达观的去面对不可谓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述本堂诗集》中,方氏父子虽然在流放的日子里生活得无比艰辛,但是他们依然能在诸多闲杂小事中,感悟人生的乐趣。方登峄所作的两首诗就非常有趣,《扫积阶土层叠之若山然》,“三年尘壤埋如许,一扫峰峦指顾间”,那尘土堆积如小山,在诗人眼中,似乎也是一种别样风情,诗人欣然,又作了第二首诗,《顾之而乐,再成一绝》,发出来“儿童拍手为山易,九仞原从撮土功”的感慨。面对这人生的逆境,他却仍然能够乐观地面对,这样的文人品质也是难得可贵。
也许命运曾对卜魁流人们极大的不公,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萎靡不振,郁郁终生,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坎坷,面对曲折的时候,流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坚强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是值得继承和学习的珍贵品质。
有清一代,对于被发往边地卜魁的流人们来说,这是一场人生的劫难,但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流人作家们依然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出了一幅生动鲜明的边关画作,这些流放文人的作品不仅对于古代的卜魁,甚至于对现在的齐齐哈尔市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而那些蕴藏于其中的优良传统,依然在为后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 考 文 献〕
〔1〕赵忠山,叶菁颖,卓丽芳,李哲.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贡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1):01-03.
〔2〕赵忠山.齐齐哈尔“流人文学”的梳理综述〔J〕.理论观察,2017,(12):19-21.
〔3〕祁晓敏.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03):138-140.
〔4〕吴丽华,张守生.清代齐齐哈尔流人社会及其文化述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3):145-148.
〔5〕田猛.文化视阈下的齐齐哈尔清代流人诗词价值刍议〔J〕.理论观察,2013,(04):63-64.
〔6〕张守生.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J〕.理论观察,2013,(02):99-100.
〔7〕张宝林,孟庆阳.清代前期流人的迁入与齐齐哈尔民居风俗的演变〔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09):58-60.
〔8〕刘洋.齐齐哈尔流人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2,(03):66-67.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