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初秋,墙哥考入普安一中民族班。这是高一秋季学期,他与一个苗条的高个子女孩邻座,不知不觉中,他就与这个名叫“春”的女孩“你来我往”地搭上了话。
  转眼已是初冬。记得那是一个有阳光的下午,春喜滋滋地抱来自己的《集邮册》,分享喜悦似的让同学们观赏。突然间,有嘤嘤的哭泣声飘来——春正把头埋在桌子上,很投入地哭呢!
  悄悄问过旁人,才知道她丢失了一枚邮票。墙哥吃惊道:“不就是一枚邮票吗?高中生了,怎么还像小娃娃一样,动不动就哭鼻子?”并以此为题材,迅速催生了小小说《邮票的风波》。
  春一看完,就开心地笑了,用復杂的目光拷问:“你还会吹牛啊?”并要求墙哥,“你今后要多写这样的文章给我看!”
  墙哥绞尽脑汁,很是勤奋地写。春每看一篇,墙哥就收获一份成就感。
  他俩的交往一天比一天多,慢慢引发旁人“墙和春早恋”的议论。但墙哥一直很自卑。认识春后,这种自卑和相应的虚荣就日益疯长。墙哥是土生土长的“ 乡巴佬”;春是生在大镇上、长在小城里的“街上人”。那时的墙哥,只知道矮胖的自己与高挑的春站在一起,这种有形的差异就转化成一件件利器,轻而易举地扼杀了他的美好向往。
  墙哥表面上无所谓,甚至还动用特殊计谋——“真爱假恨”计——跟他人狠狠地非议或谴责春!墙哥还经常找机会和春相遇,在校园或其他什么场合,都装作无意间碰上,却故意不打招呼。还摆出一副假清高、装冷漠的模样,让春百般不解。这样的心态和言行,可能就是墙哥自卑带来的无法逃避的苦痛吧。
  好长一段时间,墙哥都会在深夜去春楼下,无论春的窗户亮着,或熄了灯,他都要这般推测:灯光下的她,不会这时候还在写作业吧?是写日记还是情书?窗内的一片漆黑里,是否有春的安然入睡?她是否外出还未归来?是否正在某个不易发现的角落,跟意中人幽会……
  后来,对着日记本倾诉多日的墙哥,终于捧出一部长约三万字的文章,标题是《提前来到的春天》。但他依然没有勇气把这篇文章给春看。几经挣扎,墙哥还是恋恋不舍地,一页又一页地,将处子作撕碎并且烧掉了!
  饱受煎熬的墙哥,始终没有勇气将这样的心事袒露给任何人,就努力把这当中的愁苦和憋闷转化成学习动力,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好的大学,以便拥有更多喜欢春和让春喜欢的条件。
  高考很快结束了,墙哥出乎意料地进了一所普通的新型职业中专。而春收到了省内一家重点财校的录取通知书。
  后来听春说,她那时想过去找墙哥,一是祝贺墙哥在她前边被录取;二是道别。但终未如愿。
  在不同城市读书的墙哥和春,朦朦胧胧地书信往来了一年多时间。毕业后,他俩都分配到当年读高中的那座小城工作,墙哥终于鼓足勇气去找了春。
  然而,墙哥却看到椅子的靠背上,挂着一件高档时髦的男士外衣……
其他文献
午睡醒来,发现你早已把窗帘撒了下来,屋子里一片安宁祥和。  躺在松软舒适的被子里,我用力嗅了嗅被子上你的氣息,那一刻,感觉好幸福。  打开手机里的相册,扑面而来的都是你给我拍的各种照片。那一刻,感动像潮水涌来,第一次,为你,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个个美的瞬间犹如一帧帧照片一样永久地被定格下来。  你发了七十多张我的照片,我只抓拍了你不到十张照片。每一处景点,你都让我站过去,找好角度,给我拍完你就走。
期刊
如果有一杯茶,让你忘却红尘,退隐山野,也许只有福鼎白茶了吧。  在海拔600多米的大荒万亩茶山上,只见一棵棵老茶树穿插在原生态的灌木林里,繁盛的灌木丛似乎与白茶树格格不入,但并不排挤她,她独当一面地在一旁生长着,不张扬、不骄傲。墨绿的老叶子顽强地抵御着风吹日晒,斑驳的树干述说着大荒沧桑的故事。巍峨壮观神奇秀丽的太姥山除了鬼斧神工削出象形奇石,还隐藏着这么巨大的财富。  大树葱茏,茶树繁茂。每一棵茶
期刊
“自私鬼”本名陈士桂,初中毕业,二十郎当,白净的脸特别经晒,总晒不黑。  上世纪70年代初某年春插。十岁出头的我任队里的秧票员,在田头将每一位社员拿多少扎秧苗装秧盆记下来,给他发“秧票”,社员将秧票交记分员再记工分,颇有点“按件计工”味道。  有一回,自私鬼装了36扎秧苗,却报50扎。我发现他的秧盆稀稀松松,不像有五十扎的样子,便说:“桂哥,你的秧数可能不够。”  自私鬼脸惊了一下,接着沉下来:“
期刊
奶奶从婆家到娘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中间还要攀爬北云台山。奶奶回娘家,没有车马接送,没有人陪伴,就靠她那一双不足四寸长的小脚。  五月的早晨,奶奶膀子上挎着一个小包裹,走进芦苇荡,叉过几条淌水的河沟,走过几杆运盐河上的木艞。太阳晒到头顶时分,她才走到了一个叫猴嘴的镇子上。我的大伯就在猴嘴盐业运销站坨地上班。镇上有奶奶的儿子家,她要过去看看孙子孙女,喊喊她们的小名。  在儿子家吃过中午饭,奶奶一直向
期刊
一颗牙齿的隐裂或毁坏,往往始于一只螃蟹。  浅海中有种青蟹,也叫“蝤蠓”,是最美味的海鲜。它吃的就是动物,有时还吃同类。青蟹的蟹脚像个大钳子,其蟹脚的硬度坚固无比,与鹰爪熊掌有过之而无不及,被钳到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捉住它,人类用粗大的绳子绑住它,因此有“一斤蝤蠓半斤绳”的说法。想要吃到美味的螃蟹,有人用老酒把它蒙倒,“智取”螃蟹,不到一分钟,蝤蠓即刻醉醺醺的,这时便是剁掉蝤蠓两只大钳子的好时机。没
期刊
海上捕捞分近海和远海。近海捕捞是在家乡近海近取和小取。近取和小取要“赶潮水”,早上趁着涨潮,一两个人摇着小舢板或小渔船出海,单船拖网就可以作业,晚上再趁涨潮时归来,当天返回。  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
期刊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好像几十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隱隐约约地写在他们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
期刊
洗澡,在浙北山区我老家一带,叫“浴汤”。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大铁锅(我们称它浴汤缸),下面是柴火灶。洗澡前,先将满满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然后一人脱得精赤条条地下锅泡洗,一人守灶。水温稍稍冷却,锅里的人喊一声,守灶的人便及时加柴添火。整个过程如同水煮活人,堪称“铁锅炖自己”。  外乡人到我们那里,最惊异的也莫过于我们的浴汤方式。“屁股不会被锅底烫着吗?”这是他们最好奇的地方。事实上,对一向只会淋浴和木
期刊
红薯入窖,能当全家人的半年粮。  红薯藤晒干、晾干,便于收藏,入冬后要喂猪,因为那时青黄不接,这红薯藤剁碎后,用锅煮得稀烂,加点糠、薯等煮潲喂猪,猪就是生活的指望。于是,漫长的冬夜里,总是有这刀剁声声,单调而有节奏,打破了黑暗中的寂静。  一刀,一刀,母亲剁得似乎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母亲的心事儿子怎会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他不知道,一刀,一刀,母亲想把焦虑剁成一段一段。  大家庭分家,全家7 口人
期刊
曾偶尔路过一办公室,听到有人闲聊,说一个阿背哥,拜年竟然送了两盆兰花给他,一股穷酸之相。那人绘声绘色说毕,举座哈哈大笑之余,无不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刚好听到,忍不住替那两盆兰花委屈又悲哀,送给这样的人,真是明珠暗投了。  有朋友听说我喜欢养花,到山上去的时候顺便挖了送我。那一刻的欣喜,竟让我红脸讷言,只是笨拙地重复数遍“谢谢”两字。兰花不大不小,光那二十来片细而修长的叶子,刚劲有力,俊秀风雅,可堪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