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下传媒院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pia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转型升级和智慧广电建设工作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的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机制逐渐难以充分契合行业实际需求,通过对我国传媒类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够明确行业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优化行业资源应用方向,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升级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媒院校  人才培养
  2020年年末,教育部正式开始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修订,这次修订也将对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回望前一轮修订结果,新闻传播学科类别中的主要调整是将原“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修改为“广播电视学”,这一修改更加突出了广播电视学教育的专业属性,也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相关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在媒体融合不断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对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严格,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高等院校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与升级。
  一、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内容生态已经对受众的日常媒介接触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也产生了一定冲击。广播电视产业与网络视听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呈融合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相关人才培养要紧扣时代发展特征,以技术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结合广电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最终推动智慧广电的建设与发展。
  (一)专业素养
  广播电视是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传递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职能,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影响产业社会声望与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广播电视产业对人才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广播电视产业需要拥有坚定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传媒人才,同时,在个人专业技能上,需要培养在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节目等制作与播出流程中专业素质过硬的广播电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产业需求,培养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广播电视人才,这也是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中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修改为“广播电视学”的重要诉求。
  (二)技能素养
  2019年5G的正式商用标志着我国“5G时代”正在到来,在5G技术高传输率的影响下,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视频、AR/VR等技术的产业运用都将更加成熟和稳定。这些信息技术为智慧广电发展提供了充足动能,广播电视产业正在向“高速、泛在、智慧、安全”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广播电视人才的技能需求更加强烈。在内容制作与发布、平台维护与更新、广电网络运行等工作中,技能人才的存在必不可少,这些技能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与开发能力,同时需要保持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融合能力,能够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支撑。
  (三)综合素养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综合体——双轮是政治素养和受众互动素养,两翼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科技素养和以视听文化为基础的新媒体素养。一方面,作为一种传媒信息产业,在内容制作与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文化水准,具备一定鉴别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向社会大众采集信息和发布信息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媒介伦理,提高媒介素养,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信息内容。除此之外,相关职业道德素养、从业规范等都是广播电视产业人才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因此,人才培养单位同样应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我国传媒类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
  “双万计划”是教育部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根据学信网专业库信息,截至2020年11月10日,全国共有222所高校开设“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而根据青塔网的公开数据统计结果,在2019年颁布的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中,广播电视学专业222所开设高校只有4所获得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对各院校官方网站、公众号等信息的筛查,整理出这4所院校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其中有2所是传媒类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行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了充分探索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我们对国内知名传媒院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
  (一)传媒类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情况
  经学信网国内传媒类院校库信息查询各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情况(如表1),结果显示除辽宁传媒学院并未开设广播电视學专业外,其余各校均有开设,并在学科建设上各有特色。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内最优秀的传媒类专业院校,拥有较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开设有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且包括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三大专业方向,同时开设有广播电视学的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浙江传媒学院作为南方地区传媒院校,在同样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支持的基础上,开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广播电视话语方向专业型硕士招生方向。其他各校则分别在广播电视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但在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稍显不足。
  (二)各院校广播电视学本科课程开设情况
  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方案落实最重要的方式,为了进一步对各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现通过网络数据、学生咨询等途径对各校广播电视学本科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如表2)。
  相关课程开设情况能够体现高校对本校人才培养的侧重,从上表中相关信息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在广播电视学课程开设上都有新闻学、传播学等基础课程,这与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说明当前各院校人才培养都是以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学习。同时,电视节目剪辑制作、电视采访评论等课程,各院校也基本均有开设,这是广播电视学人才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内容,是相关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是,在对课程进一步比较时我们发现,在史论、概论等理论课程开设上,前三所院校要明显多于后三所院校。而在摄像、剪辑等操作课程开设上,后三所院校要明显多于前三所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的差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院校开设有数据新闻、数据挖掘、全媒体报道等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大多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具有较好前景,应用属性较强,能够为相关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经验。
  (三)各院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特色
  从上世纪广播电视新闻相关专业开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学高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院校在开设和发展相关专业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但高校原有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资源、教学硬件、教学方法等,都是应对单一传统媒体、固定岗位需求所设置的,因此在当前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高校也在不断调整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其中,各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不同课程和发展方向设置,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另一类是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开设独立班级或课程,以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特色培养制度
  作为国内最优秀的专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学科获得了全国第一的A+评价,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十分雄厚,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充足的专业优势。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官网介绍,该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有4项特色培养制度,分别为英语实验班、出镜记者班、国际教授工作室、融合新闻工作坊。通过不同方向的特色培养制度,院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培养国际传播、出镜记者、理论探索等不同方向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融合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特色班级机制
  为了充分满足当前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建了“飘萍”班。这一特设班级每年从全校各专业选拔30名学生,组成广播电视学“飘萍”班,由年轻博士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小组,通过读书会、讨论会、新闻评论等形式锻炼学生能力,重点培养“出镜记者”“数据新闻”的广播电视人才。同时,每年该班级都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开展香港浸会大学数据新闻工作坊访学活动,2020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举办青年卓越新闻人才见习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一)高校应完善课程分级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通常采用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分级进行教学管理,并配合学分制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过程中,各高等院校应注重建立符合本院校的课程分级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课程教学服务。
  例如可以建立理论素养培育体系课程——广播电视技能训练体系課程——能力发展促进体系课程的三级课程机制。在为学生提供文学、社科、艺术等基础理论素养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设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通过上述两级课程设置,建设满足行业基本需求的人才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学生实践课程、实训锻炼等能力提升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得到能力训练,增强行业敏锐度,成为学习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二)教学单位应优化授课资源
  在我国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初期,相关专业教师大多为业界知名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人等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经验的专家。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与专业建设方案的不断完善,博士、硕士学位的教授专家逐渐成为高校专业开设的必备条件,因此相关高校专业教师队伍中业界专家逐渐减少,教学科研专家队伍得到扩充。
  但与其他传统学科相同,目前广播电视类专业广大师生面临着封闭式学习的“生存”现状,这在无形中造成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割裂,以至于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素材、技术甚至是信息元素无法跟随潮流和时代的变化。因此,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单位应该加强师资建设,在现有教学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扩充业界专家教师队伍,提高高校与广播电视行业联系的紧密性,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院校在师资和专业建设上的特色,利用自身优势,认真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媒介融合的特点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策划、编撰优秀的创新型教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三)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锻炼
  广播电视行业是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对相关人才的工作和实际执行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中存在一定的“象牙塔”困境,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与当前业界实际需求和发展现状并不十分契合,因此,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广播电视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校内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习机会,通过校内开展活动、应用型作业设置等手段,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操作体验;在校外,积极与大型用人单位合作,特别是与广电系统、优质新媒体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输送学生参加实习。通过专业技能的输出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的来看,我国传媒类各院校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上有着突出的行业和资源优势,但在实际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专业思维上,当前广播电视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关注媒体融合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要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媒体融合思维的人才队伍,不断契合当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在媒体融合和智慧广电不断深入推进的行业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广电内容生态,这也要求相关人才培养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广播电视行业社会效益的发挥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俊峰,尹颖.智慧广电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2):53-57.
  [2]李永健,杨苏丽.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核心素养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5):164-168.
  [3]青塔.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完整版:哪些高校数量多,哪些专业最火爆?[EB/OL]. https://www.cingta.com/detail/16774,2020-03-24.
  [4]姚争,冯建超.教育场景重构与传媒卓越人才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2):155-160.
  [5]李鲤.“构想—设计—实施—操作”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4(08):99-101.
  [6]朴香玉.韩国大学广播电视类专业的特色与启示[J].传媒,2018(07):69-70.
  [7]骆正林.我国师范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新闻大学,2017(01):132-139+152-153.
  [8]吉喆.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方略[J].新闻与写作,2017(07):110-112.
  作者简介:熊伟淇,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
其他文献
反思近年来美国学界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话语来定位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可发现就传播策略论"修昔底德陷阱"话语生成在传播层面同时具备政治传播"手段"偏好与文明传播"中心固
从电影粉丝欣欣然开始他们在互联网上的交往开始,互联网提供给他们的聚合平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实现了从信息传播从门户网站时代"大众门户"模式到社交媒体时代"个人
【内容提要】作为主流媒体的党刊,如何创新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党刊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时代赋予党刊的新任务。有着60多年历史的实践杂志社破除“制度壁垒”“思想壁垒”两大壁垒,提升“四力”“新技术运用”两大能力,开创了新时代党刊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本文以实践杂志社的融合发展路径,探析党刊融合发展的“破”与“立”。  【关键词】党刊 融合发展 “四力” 全媒体  
围绕重大主题组织的系列报道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丰富的采访资源,开展此类报道,要对"策、采、编、发"各环节进行一体化谋划,不仅要做重做大,还要写实写活,以民间视角展
5G技术重塑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生产环节,不断将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5G技术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
当下,抗击新冠肺炎成为举国上下的要事,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其他媒介相比,微信公众号更贴近用户,更贴近日常生活。本文通过采样、分析头部个人公众号、机构公众号、新闻媒
成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误用成语,包括由此造成的不少笑话。拙文想举一些报刊、电视与网上误用成语的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  1.功成不居  其中的“居”字,与居住无关,而是占有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说,事情办成了,但办成这件事的人却不去独占,也就是不“居功自傲”。  有人写文章赞扬建筑师,写道:“由于他的设计,这片房子很快就盖起来了,但他功成不居,自己一间也不住。”这可以看出,作者是
第六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网络文明建设高端论坛近期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和海南师范大学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承办。来自国内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智媒时代的视频直播”“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视听传播”“智媒时代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谣言治理”四项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学术研讨和实
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数字电视以及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体形式迅速发展起来,使传统媒体向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我国媒体行业也进入全媒体时代。基于全媒体时代的
2020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有些特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媒体记者主要通过网络视频、连线等形式进行采访,内蒙古日报社参会的前方记者只有4名,相比2019年人数减少几十人。面对“代表委员出不来,记者摄像进不去”的新情况,内蒙古日报社全面创新报道方式,提前精心策划、全媒体融合,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矩阵式传播,把采访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和视听体验。  一、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