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孩童时期能大量地记诵古诗文,对人一生的治学修身无疑是非常有益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在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学生要排除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大障碍,体会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抓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古诗,为古诗配插图,把古诗文搬上舞台,结合诗词意境开展创作活动等,都是古诗文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兴趣;情感体验;精华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会意,即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在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排除学生学习古诗文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大障碍;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诚然,对于孩子而言,古诗文要比一般的文章更难理解,更难入情入境。如果在教学时再不采用能勾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诗主乎情”,有了情,诗篇才能以澎湃的诗意直接冲击人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从这一角度讲,古诗的教学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我尝试在加强古诗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让孩子体验到学古诗是快乐的。以下是我指导学生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四种方法。
一、说一说,抓关键词、句,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
要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首先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教古诗时,基本都是将诗句解释得一字不漏,然后让学生再按照正确答案一字不差地抄下来,进行背诵默写,并且不能与正确答案有任何出入。教学改革后在解释古诗文要求方面降低了难度,删除了书面解释诗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这样既不脱离课本,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画一画,开展“我为古诗配插图”的学习活动
古诗是诗人用最精炼最准确、最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成的,它的形式虽然简洁但表达内容是丰富具体的,可见它是浓缩型的精品。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抓住了关键词句之后,不妨换种学习方法从侧面巩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画中品诗境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中写诗人独自一人走在江边的一条小路上,只见黄四娘家附近绿树成荫,鸟啭莺啼,彩蝶飞舞,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艳丽的,并不多见。这样的古诗,让人读着就美,如果能用画表现出来,岂不更美?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当一回小画家,展开想象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插图呢?学古诗变成了画古诗,学生听着很新鲜,积极性很高。不一会儿,一幅幅简洁明快的古诗插图就从学生手中诞生了,我鼓励学生大胆用色,有不少学生用彩笔涂上了各种鲜艳的色彩,体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
下课后,学生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墙壁上,大家争相观看,互相评比。我伺机指导学生互评互选,选出了“妙笔绘春”的小能手。就这样,学生在学学、读读、画画中进一步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2.画中品诗文
再如教学白居易的七绝《暮江吟》,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紅,一半碧绿。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万变,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图画。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幕降临,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有几个关键词要特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显出了秋天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可见,“铺”字含义十分丰富如果我们反复解释,反复强调,学生未必就能记得住。但是,如果换某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我先不忙于让学生理解“铺”字的含义,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第一、二句配一幅图画,并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三幅不一样的供学生鉴赏。第一幅: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第二幅:太阳挂悬在半空中,第三幅:太阳落在天边。从比较太阳的位置来体会“铺”字的含义。结果,大家一致同意采用第三幅图画。通过鲜明的图画深刻形象地体现了“铺”字的准确性。同样,我又让学生给第三、四句诗配图,有的学生画的月亮是月牙形的,有的则是圆圆的。我抓住这两幅不同的画启发学生再读诗句,从诗句中找出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讲出“月似钩”的原因是“九月初三夜”。
这样通过绘画古诗这一新途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情景美、形象美和内涵美。我用这种方法指导过学生为多首古诗配图画,比如《山行》《江畔独步寻花》《望天门山》《暮江吟》等,收效显著。
三、演一演,开展“把古诗文搬上舞台”的课本剧表演
古诗的特点千变万化,有的是诗画结合,有的是缠绵悱恻,有的是慷慨激昂,有的是明白如话。比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便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问题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是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全诗仅二十个字,却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诗人向童子打听其师傅去向的情景,交谈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均明白如话,非常适合表演。于是,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二人一组把这首古诗的内容表演出来。 表演古诗文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前较少经历的,当我们开展这种活动时,大家的情绪高涨,练习的场面热火朝天,有不少学生能够模仿古人的动作、神态,并且能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年龄,把贾岛和童子两个角色表演得有板有眼,有的甚至还能在原有古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完整会话情景,学生的表演让我看了激动不已,我没有想到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却是如此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强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四、写一写,开展“小诗人,大作家”的创作活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熟练,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这是早期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背诵默写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手段。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古诗运用古诗的目的。
1.自创打油诗
“前不见蹄膀,后不见烤鸭。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夏天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蚊子不见了。”……类似这种由学生自编的“儿歌”,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我想,与其让学生信口胡编还不如引导学生自创一些有意义的打油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临行时送给好友汪伦的诗,诗人以桃花潭水作比,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其内容浅显易懂,学习这首诗时我就想,何不乘此机会,组织学生自创改编古诗呢?
我把想法告诉了学生,他们自然十分赞成,踊跃充当起了业余小诗人。“今天乘车去远行,忽闻站台起歌声。铁路绵延千万里,不及好友送我情。”这是班里的一个学生仿写的送别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描写春天的景物时,生动形象,物我交融,情景相生,其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非常亲切。刚刚学习完,类似的一首《交大独步寻春》便诞生了。“交大春来花满园,迎春丁香竞相开。蜜蜂采蜜蝶飞舞,更有麻雀成群戏。”由于诗中描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物,这样的诗句让大家赞叹不已。
白居易的《忆江南》学生甚为喜欢,学习之后有学生也模仿着写了一首《忆兰州》:兰州好,风景旧曾谙。黄河之水穿城流,百里风情尽眼底。能不忆兰州?
虽然孩子们作出的诗内容不够严谨,用词也不够准确,但是他们仍兴趣不减,因为他们在体验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他们是快乐的、成功的。
2.读古诗编故事
小学生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更喜欢编故事,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改编短小的故事。
《登鹳雀楼》这首诗反映了朋友依依惜别的场面,可以改编成叙事类的故事;又如《咏柳》描写了春天柳樹的婀娜,可以改编成写景类的故事。我把学生的习作登在“艺海拾贝”班级评比栏中,鼓励大家争做“擂主”,并把“擂主”的佳作寄往各类刊物,以此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古诗编故事的欲望。
3.给诗人写信
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两千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璀璨。学生学习了诗人的作品,通过写信的方式对诗人做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感受。有的学生写道:“李商隐爷爷,我现在在给您写信,您能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吗’?”“王之涣爷爷,谢谢您,您写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刻激励着我,使我永不停息,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李白爷爷,我现在和您一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过,我不会‘行路难’,因为我生活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鲜活的语言无不体现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如果在孩童时期能大量地记诵古诗文,对人一生的治学修身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新奇、欢乐的古诗文教学中把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3]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注:课题名称:开展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编号:LZ[2018]GR00010256)。
作者简介:吕维萍(1975—)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学位,汉族,中小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古诗文;兴趣;情感体验;精华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会意,即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在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排除学生学习古诗文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大障碍;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诚然,对于孩子而言,古诗文要比一般的文章更难理解,更难入情入境。如果在教学时再不采用能勾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诗主乎情”,有了情,诗篇才能以澎湃的诗意直接冲击人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从这一角度讲,古诗的教学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我尝试在加强古诗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让孩子体验到学古诗是快乐的。以下是我指导学生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四种方法。
一、说一说,抓关键词、句,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
要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首先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教古诗时,基本都是将诗句解释得一字不漏,然后让学生再按照正确答案一字不差地抄下来,进行背诵默写,并且不能与正确答案有任何出入。教学改革后在解释古诗文要求方面降低了难度,删除了书面解释诗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这样既不脱离课本,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画一画,开展“我为古诗配插图”的学习活动
古诗是诗人用最精炼最准确、最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成的,它的形式虽然简洁但表达内容是丰富具体的,可见它是浓缩型的精品。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抓住了关键词句之后,不妨换种学习方法从侧面巩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画中品诗境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中写诗人独自一人走在江边的一条小路上,只见黄四娘家附近绿树成荫,鸟啭莺啼,彩蝶飞舞,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艳丽的,并不多见。这样的古诗,让人读着就美,如果能用画表现出来,岂不更美?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当一回小画家,展开想象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插图呢?学古诗变成了画古诗,学生听着很新鲜,积极性很高。不一会儿,一幅幅简洁明快的古诗插图就从学生手中诞生了,我鼓励学生大胆用色,有不少学生用彩笔涂上了各种鲜艳的色彩,体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
下课后,学生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墙壁上,大家争相观看,互相评比。我伺机指导学生互评互选,选出了“妙笔绘春”的小能手。就这样,学生在学学、读读、画画中进一步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2.画中品诗文
再如教学白居易的七绝《暮江吟》,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紅,一半碧绿。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万变,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图画。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幕降临,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有几个关键词要特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显出了秋天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可见,“铺”字含义十分丰富如果我们反复解释,反复强调,学生未必就能记得住。但是,如果换某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我先不忙于让学生理解“铺”字的含义,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第一、二句配一幅图画,并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三幅不一样的供学生鉴赏。第一幅: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第二幅:太阳挂悬在半空中,第三幅:太阳落在天边。从比较太阳的位置来体会“铺”字的含义。结果,大家一致同意采用第三幅图画。通过鲜明的图画深刻形象地体现了“铺”字的准确性。同样,我又让学生给第三、四句诗配图,有的学生画的月亮是月牙形的,有的则是圆圆的。我抓住这两幅不同的画启发学生再读诗句,从诗句中找出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讲出“月似钩”的原因是“九月初三夜”。
这样通过绘画古诗这一新途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情景美、形象美和内涵美。我用这种方法指导过学生为多首古诗配图画,比如《山行》《江畔独步寻花》《望天门山》《暮江吟》等,收效显著。
三、演一演,开展“把古诗文搬上舞台”的课本剧表演
古诗的特点千变万化,有的是诗画结合,有的是缠绵悱恻,有的是慷慨激昂,有的是明白如话。比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便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问题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是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全诗仅二十个字,却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诗人向童子打听其师傅去向的情景,交谈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均明白如话,非常适合表演。于是,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二人一组把这首古诗的内容表演出来。 表演古诗文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前较少经历的,当我们开展这种活动时,大家的情绪高涨,练习的场面热火朝天,有不少学生能够模仿古人的动作、神态,并且能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年龄,把贾岛和童子两个角色表演得有板有眼,有的甚至还能在原有古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完整会话情景,学生的表演让我看了激动不已,我没有想到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却是如此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强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四、写一写,开展“小诗人,大作家”的创作活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熟练,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这是早期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背诵默写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手段。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古诗运用古诗的目的。
1.自创打油诗
“前不见蹄膀,后不见烤鸭。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夏天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蚊子不见了。”……类似这种由学生自编的“儿歌”,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我想,与其让学生信口胡编还不如引导学生自创一些有意义的打油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临行时送给好友汪伦的诗,诗人以桃花潭水作比,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其内容浅显易懂,学习这首诗时我就想,何不乘此机会,组织学生自创改编古诗呢?
我把想法告诉了学生,他们自然十分赞成,踊跃充当起了业余小诗人。“今天乘车去远行,忽闻站台起歌声。铁路绵延千万里,不及好友送我情。”这是班里的一个学生仿写的送别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描写春天的景物时,生动形象,物我交融,情景相生,其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非常亲切。刚刚学习完,类似的一首《交大独步寻春》便诞生了。“交大春来花满园,迎春丁香竞相开。蜜蜂采蜜蝶飞舞,更有麻雀成群戏。”由于诗中描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物,这样的诗句让大家赞叹不已。
白居易的《忆江南》学生甚为喜欢,学习之后有学生也模仿着写了一首《忆兰州》:兰州好,风景旧曾谙。黄河之水穿城流,百里风情尽眼底。能不忆兰州?
虽然孩子们作出的诗内容不够严谨,用词也不够准确,但是他们仍兴趣不减,因为他们在体验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他们是快乐的、成功的。
2.读古诗编故事
小学生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更喜欢编故事,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改编短小的故事。
《登鹳雀楼》这首诗反映了朋友依依惜别的场面,可以改编成叙事类的故事;又如《咏柳》描写了春天柳樹的婀娜,可以改编成写景类的故事。我把学生的习作登在“艺海拾贝”班级评比栏中,鼓励大家争做“擂主”,并把“擂主”的佳作寄往各类刊物,以此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古诗编故事的欲望。
3.给诗人写信
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两千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璀璨。学生学习了诗人的作品,通过写信的方式对诗人做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感受。有的学生写道:“李商隐爷爷,我现在在给您写信,您能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吗’?”“王之涣爷爷,谢谢您,您写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刻激励着我,使我永不停息,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李白爷爷,我现在和您一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过,我不会‘行路难’,因为我生活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鲜活的语言无不体现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如果在孩童时期能大量地记诵古诗文,对人一生的治学修身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新奇、欢乐的古诗文教学中把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3]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注:课题名称:开展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编号:LZ[2018]GR00010256)。
作者简介:吕维萍(1975—)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学位,汉族,中小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