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战略的快速推进,很多特色农产品作物已发展成为地方主要经济作物,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是,相应的防治方法、标准体系建设、监管体制机制等却远远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制一套质量安全管控措施,显得势在必行
浙江是草莓的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如何破解一轮又一轮的“草莓风波”?自去年起,浙江省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为草莓质量安全管控,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策略,形成“一品一策”,既可实现科学监管,又能让草莓种植户有标可依。
用药
推进农药登记编制“正负清单”
果蔬等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农药的使用,但关键在于如何规范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对草莓而言,一直都面临着合法登记用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状。”浙江省农业厅质监处调研员虞轶俊说。
按规定,作为特殊商品,农药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予以登记。然而过去5年中,我国农残标准尽管基本覆盖了大宗农产品,但对于许多小宗和特色作物来说,却是基本没有登记农药可用的状况,更别说与之对应的残留标准。
据调查,草莓主要病虫有10余种,生产常用药剂达80多种,但已登记药剂却只有14种,且多用于白粉病、灰霉病等的防治,而其他普遍危害的,诸如蓟马、粉虱等防治对象,至今尚无登记农药可用。
植保专家介绍,一方面缺乏合法登记用药,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草莓种植户在使用农药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往往凭经验、凭感觉,或听从他人传授用药,甚至还随意混配农药、任意加大剂量、不注意用药间隔期,都为草莓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浙江在加快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同时,组织开展草莓农药技术风险评估,联合省农科院质标所会同农产品检测、农药管理、植保、栽培等方面专家,制定出一套《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2015年,该份建议由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印发,作为团体标准供协会成员使用,虽不是强制性,但至少让生产者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案。
筆者看到,用药建议共分三部分: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不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其中,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关于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部分,讲述得十分具体清晰,防治对象、适用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时期及方法、安全间隔期等,一目了然。
“这相当于是农药的正负清单,农户按建议操作即可。”据虞轶俊介绍,为了便于农户理解,浙江专门编制了草莓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模式图,层层培训,用药建议发放到生产主体和种植户,做到全覆盖;还要求草莓农药经营建立经销台账、实名销售,严格按照用药建议推荐农药品种和实用技术,如浙江省建德市专门设立草莓用药专柜,规范了草莓农资经营,从源头防范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生产
出台地方标准农户按标操作
在浙江,许多草莓园毗邻县城,一到周末,便成了采摘游的好去处。然而由于种植距离地面低,常造成草莓被微生物、泥土等二次污染。因此,抓住农药这个牛鼻子的同时,浙江又力推清洁化与标准化生产。
近日,笔者走进浙江省农科院海宁杨渡草莓基地看到,与别处不同,这里采用立体方式栽培,并采用清洁化生产技术,只见畦沟铺上黑色地布,两边再垫上白网,看起来十分清爽。据该院园艺所副所长蒋桂华介绍,这种薄膜覆盖清洁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既可避免果实受污染,还能减少畦沟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减轻发病几率。
事实上,清洁化只是浙江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浙江即出台了《草莓生产良好农业规范》,将其作为地方标准,提供给具有一定组织化的农户参考。之后,为了便于这一标准推广落地,浙江编辑出版了《草莓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并辅以模式图、视频光盘等形式讲解,使得更加易学、易懂、易操作。
在操作手册中,笔者看到,除了对主要农事管理的操作要点详细介绍外,还特别从品种、生产技术、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入手,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个性化指导,内容简明扼要,一般农户都能轻松看懂。
而在新一轮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行动计划中,基于此前的探索实践,浙江则更侧重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互动。
“今后,主要特色作物病虫害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集成,由省植保检疫局负责实施;农药经营管理信息化,由省农业执法总队负责实施;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则由农业厅会产业部门牵头,各地农业局具体实施;与此同时,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研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则负责加快全程管控技术的转化应用。”虞轶俊说,原来较为分散的监管链条,通过全产业链风险管控,变得更加紧密,而目的就在于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实施。
风险
制订应急预案舆论应对有方
在草莓安全管控的“专策”中,不得不提及对舆论风波的及时应对。在过去几场“草莓风波”中,都印证了:消费者的恐慌化解不了,草莓种植户的损失就止不住。浙江的做法是,与其让风波持续发酵,不如及时应对。
据介绍,每到草莓上市前,各地均会制订草莓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上市期间,则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测、收集与研判,一旦有特殊情况,应急系统立马启动,从村镇到省厅,信息一路畅通。若情况严重,浙江还会及时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辟谣、主动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公开应对。
今年,浙江以特色农产品风险管控为抓手,精准施策,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去年年底,农业厅专题举行视频会议,部署草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在年前、年后分两次专题督查。在全省所有特色农产品中,如此规格尚且只有草莓。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浙江下辖的各个草莓主产县市,也纷纷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打响产地知名度。以建德市为例,近几年,相继举办中国草莓节、草莓产业论坛、优质草莓展示展销、农超对接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如今“建德草莓”名气越来越大。
品质保驾护航,让浙江草莓效益一路上扬。笔者在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访了解到,通过实施草莓“一品一策”,草莓价格较往年提高不少,与周围农户相比,效益要高出一倍以上。
浙江是草莓的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如何破解一轮又一轮的“草莓风波”?自去年起,浙江省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为草莓质量安全管控,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策略,形成“一品一策”,既可实现科学监管,又能让草莓种植户有标可依。
用药
推进农药登记编制“正负清单”
果蔬等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农药的使用,但关键在于如何规范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对草莓而言,一直都面临着合法登记用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状。”浙江省农业厅质监处调研员虞轶俊说。
按规定,作为特殊商品,农药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予以登记。然而过去5年中,我国农残标准尽管基本覆盖了大宗农产品,但对于许多小宗和特色作物来说,却是基本没有登记农药可用的状况,更别说与之对应的残留标准。
据调查,草莓主要病虫有10余种,生产常用药剂达80多种,但已登记药剂却只有14种,且多用于白粉病、灰霉病等的防治,而其他普遍危害的,诸如蓟马、粉虱等防治对象,至今尚无登记农药可用。
植保专家介绍,一方面缺乏合法登记用药,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草莓种植户在使用农药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往往凭经验、凭感觉,或听从他人传授用药,甚至还随意混配农药、任意加大剂量、不注意用药间隔期,都为草莓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浙江在加快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同时,组织开展草莓农药技术风险评估,联合省农科院质标所会同农产品检测、农药管理、植保、栽培等方面专家,制定出一套《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2015年,该份建议由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印发,作为团体标准供协会成员使用,虽不是强制性,但至少让生产者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案。
筆者看到,用药建议共分三部分: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不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其中,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关于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部分,讲述得十分具体清晰,防治对象、适用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时期及方法、安全间隔期等,一目了然。
“这相当于是农药的正负清单,农户按建议操作即可。”据虞轶俊介绍,为了便于农户理解,浙江专门编制了草莓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模式图,层层培训,用药建议发放到生产主体和种植户,做到全覆盖;还要求草莓农药经营建立经销台账、实名销售,严格按照用药建议推荐农药品种和实用技术,如浙江省建德市专门设立草莓用药专柜,规范了草莓农资经营,从源头防范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生产
出台地方标准农户按标操作
在浙江,许多草莓园毗邻县城,一到周末,便成了采摘游的好去处。然而由于种植距离地面低,常造成草莓被微生物、泥土等二次污染。因此,抓住农药这个牛鼻子的同时,浙江又力推清洁化与标准化生产。
近日,笔者走进浙江省农科院海宁杨渡草莓基地看到,与别处不同,这里采用立体方式栽培,并采用清洁化生产技术,只见畦沟铺上黑色地布,两边再垫上白网,看起来十分清爽。据该院园艺所副所长蒋桂华介绍,这种薄膜覆盖清洁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既可避免果实受污染,还能减少畦沟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减轻发病几率。
事实上,清洁化只是浙江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浙江即出台了《草莓生产良好农业规范》,将其作为地方标准,提供给具有一定组织化的农户参考。之后,为了便于这一标准推广落地,浙江编辑出版了《草莓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并辅以模式图、视频光盘等形式讲解,使得更加易学、易懂、易操作。
在操作手册中,笔者看到,除了对主要农事管理的操作要点详细介绍外,还特别从品种、生产技术、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入手,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个性化指导,内容简明扼要,一般农户都能轻松看懂。
而在新一轮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行动计划中,基于此前的探索实践,浙江则更侧重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互动。
“今后,主要特色作物病虫害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集成,由省植保检疫局负责实施;农药经营管理信息化,由省农业执法总队负责实施;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则由农业厅会产业部门牵头,各地农业局具体实施;与此同时,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研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则负责加快全程管控技术的转化应用。”虞轶俊说,原来较为分散的监管链条,通过全产业链风险管控,变得更加紧密,而目的就在于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实施。
风险
制订应急预案舆论应对有方
在草莓安全管控的“专策”中,不得不提及对舆论风波的及时应对。在过去几场“草莓风波”中,都印证了:消费者的恐慌化解不了,草莓种植户的损失就止不住。浙江的做法是,与其让风波持续发酵,不如及时应对。
据介绍,每到草莓上市前,各地均会制订草莓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上市期间,则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测、收集与研判,一旦有特殊情况,应急系统立马启动,从村镇到省厅,信息一路畅通。若情况严重,浙江还会及时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辟谣、主动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公开应对。
今年,浙江以特色农产品风险管控为抓手,精准施策,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去年年底,农业厅专题举行视频会议,部署草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在年前、年后分两次专题督查。在全省所有特色农产品中,如此规格尚且只有草莓。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浙江下辖的各个草莓主产县市,也纷纷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打响产地知名度。以建德市为例,近几年,相继举办中国草莓节、草莓产业论坛、优质草莓展示展销、农超对接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如今“建德草莓”名气越来越大。
品质保驾护航,让浙江草莓效益一路上扬。笔者在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访了解到,通过实施草莓“一品一策”,草莓价格较往年提高不少,与周围农户相比,效益要高出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