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蓄意制造“两个美国”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ianzhu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1年4月12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英国深惧美国的进步和强大,乘机插手美国内部事务,企图将美国内战国际化,制造“两个美国”。


  英国制造“两个美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美国一直是英国在美洲大陆进行扩张的主要对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美国是英国扩张的巨大威胁。而一个分裂的美国,南北双方互相制衡,无疑符合英国的利益。
  第二,美国南部一直是英国巨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当时英国的支柱产业是纺织业,而英国纺织业所需棉花的绝大部分依赖美国南方提供。英国绝不会放弃美国南部棉花供应地。
  第三,英国上层保守势力对美国的民主制一直深恶痛绝,亟望利用美国的分裂,消灭其民主制,并以此打击英国国内的民主要求。
  英国政府在美国内战一开始,就对南方同盟持同情和支持态度。林肯政府于1861年4月19日宣布对南方港口实行封锁。5月13日,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发表《女王中立宣言》,宣称英国决定在南北交战双方之间“维持严格的不偏不倚的中立”。
  英国的《中立宣言》一发表,即引起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反对,斥责其是“自查理二世以来,英国历史上的最丑恶的行动”。
  英国的敌视政策还体现在打算向美洲增派军队的态度上。早在1861年2月18日,英首相帕麦斯顿就建议英国派遣一个团和炮兵部队驻扎温哥华岛,并向加拿大增派军队。他居心叵测地声称,这也许是对林肯政府的一个“有益的暗示”。到1861年年中,在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不少英国军队和军舰被派往美洲。
  帕麦斯顿增兵美洲的真正目的,是要挑起与美国的争端,乘美国内战之机,加速在美洲的扩张,并利用英国军队“牵制美国”,以达到分裂联邦、制造“两个美国”的目的。


  由于内战的束缚,美国政府对英国咄咄逼人的敌视政策,总是采取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态度。遗憾的是,英国并不想“避开误解”,反而蓄意挑起争端。其中之一就是邦奇事件。
  罗伯特·邦奇是英国驻查尔斯顿领事。英国驻美公使莱昂斯授权邦奇和南方商谈其接受中立商务的问题。在指令中,莱昂斯写道:“约翰·罗素勋爵(英国政坛大佬,曾出任首相)授权我将关于此事的谈判托付予您。”在国际法中,只有独立的国家之间才能谈判。莱昂斯的用意昭然若揭。同南方达成满意的协议后,邦奇曾兴高采烈地谈到这次“谈判”,认为这是英国承认南方的第一步。
  实际上,这已是英国迈出在外交上承认南方的第二步了。
  一个更大的危机在等待着美国,这就是“特仑特”号事件。1861年11月8日,美国军舰“圣杰星托”号船长查理·威尔克斯在英国邮轮“特仑特”号上,逮捕两名南方“大使”詹姆斯·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及其两名秘书。
  英国政府立即禁止向美国北方出口武器,8000名士兵也马上派往加拿大。
  1861年11月30日,英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出一份严厉的照会,要求美国在7日之内释放梅森等4人,并向英国政府道歉。约翰·罗素还指示莱昂斯,如英国的要求不能满足,他应在7日后率领使馆人员撤出华盛顿。
  一切迹象表明,英国政府渴望抓住这个时机和借口制造战争。


  面对英国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舆情沸腾。当时的形势是,一方面英国已跨上战车,“这里的一切都处于战争气氛中”;另一方面,美国人民对英国充满敌视,“恨之入骨”,战争一触即发。作为总统,林肯必须审时度势,从全局出发,为国家前途考虑,而不能感情用事。美国不可能同时打两场战争。险恶的形势,需要美国暂时屈服。
  林肯内阁在圣诞节前后连续召开了三天会议,进行讨论后,阁员们虽“极度痛恨”英国,但最后,“大家对必须屈服表示一致同意”。
  “特仑特”号事件以美国的让步而告终,英国失掉了借机干涉的借口。但英国干涉美国的动机并未泯灭。相反,北方军事上的接连败绩,使得英国政府的干涉决心更加坚定。
  1862年春,北方联邦军队在半岛战役中刚失败,英国国会的干涉动议便立即出笼。帕麦斯顿认为,北方既已彻底失败,林肯政府必定求和。因此,他胸有成竹地向国会提出要求,把干涉问题留给他的政府解决。


  然而,战争过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1862年9月,联邦军队在安提塔姆取得胜利。联邦军队的胜利,以及被林肯称作“我们退却中的最后盾牌”的《初步解放宣言》的发表,使英国人民站到了北方一边。加上传说中的“美俄同盟”使英国不敢轻举妄动,这些事件打破了帕麥斯顿和约翰·罗素的如意算盘。
  不久,法国的联合调停建议又使英国燃起了干涉美国之火。
  10月7日,英国内阁第三号人物格拉斯顿遵照帕麦斯顿的意思,在纽卡塞发表了英美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演说。他说:“无疑,杰斐逊·戴维斯和南方其他领导人已经缔造了一支军队,似乎他们正建立海军,而且比两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国家。”并宣称:“就他们和北方对立而言,我们可以有把握地预料南方诸州会成功。”
  纽卡塞演说是英国政府再一次发起承认南方运动的宣言书。有人甚至称其为“美国联邦的死刑书”。尽管英国政府一心想承认南方,但是,英国工人阶级对北方的支持、俄国的公开反对调停以及英法之间的矛盾等,再一次使英国的企图遭到失败。
  不久后,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给沉湎于“两个美国”梦的英国政府当头一棒,英国在外交上要想承认南方愈来愈难。英国感到非常遗憾,竟像“为一场灾难而哀悼”。
  随着美国北方的最后胜利,英国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不可避免地最终破产。
  (摘自《难问西东集》)
其他文献
一  作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武力值没说的。  在成为刘备的手下之前,马超与曹操的交集,可以说是最多的,曹操的命,还差点丢在马超手里。  据《三国志》《魏略》《典略》等史料记载,马超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父亲是割据凉州的军阀马腾。  马超既健壮又勇猛,年轻的时候就有“健勇”之称,有一次与西北軍阀韩遂打内战,与韩遂的部下阎行比拼,阎行想来个偷袭,马超却抓住他刺过来的长矛,轻轻
期刊
“马赛克战”理论具备诸多优势  “马赛克战”概念最初由格雷森的前任、原DARPA战略技术办公室主任托马斯·J.伯恩斯提出。格雷森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该局成立60周年大会上进行了阐释。他将现代作战体系比作由一块块小木头构成的拼图玩具,如果某一块“小木头”丢了,图板就不完整了。相比而言,马赛克上存在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小色块,“如果损失一个或几个小色块,根本无伤大雅”。  伯恩斯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加
期刊
劳动力供给特征及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每年以千万规模保持增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以2013年至2019年为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几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从总量看,我国的部分群体还存在就业压力,但就业总量已经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就业的结构性风险大于总量风险。当前,劳动力供不应求成为常态:一是适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供给规模进一步减少;二是劳动力需求持
期刊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但古典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经常“古为今用”,用典、比喻恰到好处。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的红军大学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时,为了说明战略撤退的必要性,曾举《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故事说: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
期刊
不管干什么工作,先把工作专班成立起来;一些分内事务,以工作专班名义推责卸责……成立工作专班,本是推进工作的方式之一,但在基层,一些工作专班出现泛化、异化现象。成立专班时风风火火、推进工作时慢慢腾腾、责任落实时你推我拉,结果评估时与目标相差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一些地方盲目成立的各种工作专班正在成为基层新负担。工作专班“挂着空挡踩油门”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工作专班,往往以工作小组、领
期刊
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李陵与匈奴短兵相接,失败被俘。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获罪入狱。此时的司马迁陷入人生绝境,财货不足以自赎,交游故旧无一言相救。司马迁没有死,他受了宫刑。从此,太史令司马迁,变为中书令司马迁。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自陈,《太史公》书“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所著之史尚未完成,他选择活下来。在高度简化的叙述中,司马迁人生的最后十数年
期刊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以为义帝发丧为名,在洛阳新城召集诸侯,打着为义帝报仇,诛杀大逆不道之徒的旗号,趁项羽深陷齐国不能脱身,后方防守空虚之际,率领五国联军约56万西伐项羽.
期刊
2020年1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这对于保护新加坡独特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新加坡特色美食的大大褒扬,更能以此吸引国外游客。另外,这也展现了新加坡这一现代化国家城市治理的另一面。小贩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晚清时期移民华人的“贩夫走卒”,当时是底层
期刊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历史课本给我们的印象是,清代中前期的皇帝,从顺治到康雍乾,个个雄才大略。到了清代晚期,道光、咸丰到光绪,一个个懦弱无能,中国才落后挨打。然而事实上,如果仔细阅读史料,你很容易发现,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乾隆皇帝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多重关系。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人来到神
期刊
我们的研究生不爱提问题。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看来,“这种现象最突出的反映便是在大学的研讨课上。这里是我们最希望学生给我们带来互动反馈的地方,但往往会遭遇冷场。”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荀振芳曾访谈过一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10多位面临学位论文开题的硕士研究生,其中竟有85%以上学生的选题是导师为其拟定的。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