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的教训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是中信集团盈利最大的公司。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中信泰富的问题?那是一个故事。
  2008年初,高盛的CEO来北京,我们俩有过一段对话。我问他一个问题:你们怎么在次债和另一些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的时候,还能赢钱?
  他回答说:我们整个高盛一直保持着对市场的高度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然后,他反问我怎么看?
  我说,我感觉会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手里一定要有资金,要有流动性。那时候,我们中信银行上市融资60亿美元,中信证券又是几百亿人民币,从各个层面,我们集团整个融资了大约1000亿人民币,2008年初中信的资金比较充裕,所以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我们心情是比较稳定的。
  那时候,我跟一些外国的金融机构交流,他们觉得中信做得不错。我就跟他们说,我们中信比不了你们,中信是比以前强大了,但是还没强大到能承受数十亿美元损失的程度。
  2006年,中信60多亿的净利润,2007年经过努力做到了160亿的净利润,上了一个历史新高的台阶。结果,2008年中信泰富外汇交易的147亿港元亏损就来了,最高的时候,亏到了180亿港元。
  我认为中信泰富是一个运行非常良好的上市公司,既是蓝筹又是红筹股,曾经是中信集团盈利最大的公司。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救还是不救?
  中信集团只占有中信泰富29%的股权,但它的亏损带来的不光是相对于股权权益上的影响,中信泰富还面临财务信誉危机,很多金融机构对它开始怀疑,这也会给整个中信带来信誉上的影响。
  中信泰富已经大到不能倒了,倒了就出现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在一个周末,由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提出方案,从早到晚开会研究,研究它带给集团的风险有多大,研究拯救它的方案结构,研究集团能承受多少亿美元的损失。
  最终方案基本上分两个部分:当时泰富股价从24港元跌到了6港元多,我们以8块钱的价格向泰富注资了15亿美元,我们的持股比例从29%上升到57%。还有一部分是我们在1澳元兑0.7美元的价位上,接手泰富2/3的合约,大约57亿澳元的交易,也就是把损失分开了,0.7美元以下的损失由中信集团承担。那时候,澳元兑美元的汇率基本在0.68,但市场一边倒地看澳元往下走。
  我们刚刚做完,你说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怎么变?0.69、0.68,又到0.65、0.64,甚至于到0.6,相当于我们赔了20多亿港元,然后又回来,0.71、0.72,后来熟悉关心我的人,见面跟我打招呼就先说:“已经0.73了。”
  所以,我们要研究它的走势,做了最坏的准备,希望损失不要使我们全年的净利润低于100亿,最后我们在2008年经营的结果是142亿,比上年低了10%。
  2008年的12月中信泰富股东大会,方案以99%的高票通过,因为其他股东们如果不接受我们这个方案,整个的股东利益,无论是小股东、大股东,会玉石俱焚。
  我们是人努力,也要天帮忙。因为中国经济成长带来资源的需求,帮了澳大利亚,也帮了他们的澳元,汇率变动每1分钱对我们的交易都是约2亿港币。我们每个月都要执行十几份合同,到今年10月就结束了。
  这样的事来了以后,突然间我会想明年的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中信集团是什么样子?遭受了打击以后,我们履行的责任能否很好的应对?
  这可能和我在监狱里面头呆过有关系,要活下去、要生存,还要忍受,所以有人说我这人每临大事有静气。我看最近电视剧《手机》挺好玩的,那个河南人说:我什么事都扛的住,就怕事小。最后一次,他说他实在扛不住了。
  中信泰富事件,实际上是一次教训。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确实相对不足。当然,中信泰富本身也存在的风险控制的问题,为了做澳大利亚的铁矿,本来做一些货币的保值或者对冲,但是选错了产品。由此引起了我们对管理的关注,对中信发展的战略思考是最重要的。转年,我们成立了风险控制部,对风险有了更严格的管控。
  总体来讲,中信是靠自己的积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甚至每一场危机之后,我们都比原来更强壮了,每一场危机之后对自己看的更清楚了,而且我们取得成绩也没有丝毫的可以懈怠和满足的,讲到这些事情,我经常说,可能我们努力只占3成,老天爷帮助占7成。
其他文献
钢企大佬们的日子着实不好过,先有“武钢养猪”,再有“广钢卖腊肠、矿泉水”,钢企“不务正业”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集团)董事长顾建国对此一笑了之——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媒体夸大的炒作行为。而被问及马钢集团是否也有“偏科”计划时,顾建国笃定地回答:“从来没有,也不会去做。”   但整个钢铁行业的萧条,似乎又令顾建国感到无奈。“今年1
期刊
主持人|英才杂志社社长 宋立新  嘉宾|联想董事长兼CEO 杨元庆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张亚勤   |中兴总裁兼执行董事 史立荣      从2011年的“转型发展:IT新使命”,到2012年的“转型中的谋略之道”,“转型”作为IT业关键词,被2012年参加深圳IT领袖峰会的大佬们赋予了新含义。   杨元庆、史立荣与张亚勤在3月25日的峰会主论坛上,围绕“老I T新路”
期刊
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油价的攀升。   4月4日,国产航空煤油出厂价再度上调,达到8061元/吨的历史高位,同时航空燃油附加费再创历史新高。这无疑让舆论再次聚焦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而矛头则直指航油市场“垄断”。   曾经沸沸扬扬的“中航油事件”已经过去7年,中国航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2011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   的确,中国航油的财报增长强劲:2011年全年,中
期刊
中国税收政策的变迁折射着经济层面的嬗变。   随着制度的回潮,红利的消散,中国经济面临减速风险,税务改革的大幕再次拉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节点,《英才》记者就财税改革相关问题,对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进行了专访。   工科出身的许善达,却选择了经济学专业继续深造。多年的财税工作以及7年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的经历,让他深知税改的复杂与艰辛。   他认为按家庭征收个税还面临诸多困难,他反对房产
期刊
走位、亮相、抛礼帽、舞丝巾,18位礼服绅士像模像样的半专业表演,将晚会气氛推至最高潮。   每一年的这一天、这一刻,一群看重生活情趣、愿意拥抱生活的企业家都会聚集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活动现场,尽情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   4月13日,由英才杂志社主办,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独家协办的第九届“我们的生活方式”晚会与诸多企业家朋友见面。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戴尔大中华区总
期刊
尽管中环电子集团拥有国有、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136家(上市公司2家)、三资企业51家,资产总额399亿元,但是,同样难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发展瓶颈。    “可以不用拍照吗?”面对镜头的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由华东显得有些拘谨。这似乎与中环电子位列天津制造业之首的地位不太相符。在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中,中环电子曾一度占三分之一。  也许正是因此,当金融危机转化为实体危机,面对下
期刊
对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很有价值。    金融危机让浪潮捡了一个便宜货。2009年8月,浪潮集团宣布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收购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通过收购这样一个具有世界领先半导体存储器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的研究团队,使浪潮获得了存储器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上大大提高。  CPU和存储器是集成电路的上游产品,长期以来少数国外企业形成了对半导体存储器核心技术和产能的垄断,原来只有包括奇梦达在内的五家
期刊
“2002年到现在的8年时间中国的股市从2300点到3000点,在这期间巴西涨了7倍,俄罗斯  涨了6倍,印度涨了5倍,中国连50%都不到。”    “我认为中国的股市不存在泡沫。”  “今年股市会呈现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  “2010将会是下一轮牛市起步的反弹,2012年A股会重返6000点。”  农历新年伊始,股市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开门红”。而加息预期越来越强烈的同时,A股市场走势也变得
期刊
嘉 宾  谢太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全厚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室主任  杨志勇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    中国的地方债会演变成一场危机吗?  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了。为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开展了近年来最大一轮的融资,除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的2000亿地方债券以及地方投资公司发行的债券外,各地的投融资平台也展开了一轮疯狂
期刊
“液晶面板八代线项目能否获得国家批准,关系到中国电子能否如期实现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战略目标,关系到中国电子能否在平板显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有一席之地。更何况六代线100 多亿的资金已经砸下去。”眼下,液晶面板是中国电子董事长熊群力最纠结的一个关键词。    与房地产的灼热相比,液晶面板八代线的争夺并没能吸引太多的眼球,但其实际的较量却已经白热化。  “液晶面板八代线项目能否获得国家批准,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