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中担当重任,在这信息化泛滥的时代,要好好加强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教育,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让中学生高度认同国家的制度、道路、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着眼于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为依托,来分析该如何在十九大背景下,来增强中学思想政治的时代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十九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59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全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伴随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主流意识也正在遭受不断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把握社会主流意识主导权,牢牢抓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断实践所取得的。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要认清弄懂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还要能够充分做到与时代相符,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来指引自己,最大程度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诸多的挑战。
1当前中学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1教学方式导致思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 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
思政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上课或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因其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待问题,且当前学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辅”的习惯,重点关注“语数外”三门学科,将思政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文科生上思政课只管死记硬背理论,理科生上思政课几乎无人听讲。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忽视思政课地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一味降低。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将国家的政策方針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授课中,教师应该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从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获得情感共鸣。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行动体验却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行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学校不应以应试为目的,而要注重对中学生品德的修养,同时加强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发掘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2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在政治认同这一块,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属于国家层面关心的大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比如一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总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在政治认同能力和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初中阶段,正是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的重要时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观的理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这一方面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编订者给予更大的挑战。需要要求教材编订者能够根据大纲,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使命的要求,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指导。比如,“少年有梦”这一课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从“少年有梦”延伸到“中国梦”,将习主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梦想融于中学生的小梦想中。因此,这个“中国梦”的环节既能彰显出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思想,也能激发中学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梦想的激情。
2紧密联系时代加强中学思政教育
2.1促进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协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目标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将思政教育当成是政治宣讲的工具。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断深入,学生能在互联网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堂要适当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意识形态性教育为思想指导主线,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同时,也要在兼顾政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化在人文目标之中,使人文关怀包含着正确的政治关怀。
2.2在新时代的环境中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
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有新的使命。而对于从事编订中学思政教材课本的人员来说,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订中学生教材时要更好的融入十九大思想,将十九大精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送给中学生;而作为师者,创新课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将党的十九大作为准则,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讨论,来替代的具体的话语描述和讲解,要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理解党的十九思想;同时,老师要富有亲和力,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事证理、以情感人,同时辅以生活中的小知识,见微知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理解政治课堂中的大事,理解课堂上所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将枯燥深奥的政治思想内容生活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激情,老师和学生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2.3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实践性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访伟人故里等基地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让学生忆往昔思今朝不易,这有利于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性,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继续用“一套话语”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碰撞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做”发展到“我要做、要做好、争着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在这片中国梦中,中学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观念可能对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前进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转型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更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小蔓.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应江.问题导学: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8,(0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十九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59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全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伴随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主流意识也正在遭受不断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把握社会主流意识主导权,牢牢抓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断实践所取得的。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要认清弄懂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还要能够充分做到与时代相符,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来指引自己,最大程度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诸多的挑战。
1当前中学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1教学方式导致思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 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
思政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上课或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因其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待问题,且当前学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辅”的习惯,重点关注“语数外”三门学科,将思政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文科生上思政课只管死记硬背理论,理科生上思政课几乎无人听讲。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忽视思政课地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一味降低。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将国家的政策方針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授课中,教师应该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从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获得情感共鸣。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行动体验却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行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学校不应以应试为目的,而要注重对中学生品德的修养,同时加强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发掘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2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在政治认同这一块,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属于国家层面关心的大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比如一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总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在政治认同能力和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初中阶段,正是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的重要时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观的理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这一方面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编订者给予更大的挑战。需要要求教材编订者能够根据大纲,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使命的要求,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指导。比如,“少年有梦”这一课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从“少年有梦”延伸到“中国梦”,将习主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梦想融于中学生的小梦想中。因此,这个“中国梦”的环节既能彰显出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思想,也能激发中学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梦想的激情。
2紧密联系时代加强中学思政教育
2.1促进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协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目标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将思政教育当成是政治宣讲的工具。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断深入,学生能在互联网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堂要适当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意识形态性教育为思想指导主线,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同时,也要在兼顾政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化在人文目标之中,使人文关怀包含着正确的政治关怀。
2.2在新时代的环境中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
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有新的使命。而对于从事编订中学思政教材课本的人员来说,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订中学生教材时要更好的融入十九大思想,将十九大精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送给中学生;而作为师者,创新课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将党的十九大作为准则,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讨论,来替代的具体的话语描述和讲解,要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理解党的十九思想;同时,老师要富有亲和力,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事证理、以情感人,同时辅以生活中的小知识,见微知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理解政治课堂中的大事,理解课堂上所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将枯燥深奥的政治思想内容生活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激情,老师和学生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2.3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实践性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访伟人故里等基地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让学生忆往昔思今朝不易,这有利于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性,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继续用“一套话语”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碰撞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做”发展到“我要做、要做好、争着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在这片中国梦中,中学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观念可能对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前进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转型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更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小蔓.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应江.问题导学: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