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幻小说中,“科学”往往超越“人”成为主角,这也是科幻作品常常因为塑造人物的欠
缺而遭人诟病的原因。在我看来,科幻小说也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较多关注科学的种种可能,另一种则较多关注科学发展中人的境遇。在前一种作品中,我们得到的较多是想象上的震撼;而在后一种作品中,科技和人的关系成为思考的主题。在这里,反思科学并非意味着简单的两面性,事实上,科幻小说反映的问题要比“正反两面”复杂深刻得多。零余者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零余者大约是一种很特殊的人,记得郁达夫的作品里常常有这种人,活在社会边缘、咀嚼着孤单、敏感而又无助……这种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社会放逐。他们被社会排斥和遗忘,然而这排斥和遗忘却并非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徘徊着、无奈着,他们是社会的“多余人”,却也努力用各种方式诠释自己的心灵。在这期的作品中,零余者的形象十分鲜明,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大潮下,人类内心种种挣扎的“变”与“不变”。
《白眉鹰悲歌》是一曲典型的零余者悲歌。老人拉尔夫是一个鸟类爱好者,却在电子时代的大潮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多余人”。社会在进步,机器人、电子人、克隆人、汽车和计算机成为文明的主体,自然却退缩到文明的边缘。白眉鹰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生物,成为不同于科技文明的自然精神的象征,老人作为这种精神的捍卫者,也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存在,他的孤独和顽固,无不是这种精神消亡之前的挣扎。拉尔夫被放逐到“高级疗养院”的遭遇,实际表现了科技主宰的社会对自然的日益排斥。作品中的“科技”成分,体现在“高级疗养院”的种种自动化设施和后来的机器人骗局中,并且成为人物心理刻画的大背景。而小说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却并非科技本身,而是关于老人细腻心理的描写。亲情的失落,友情的虚幻,科技与金钱联袂主宰的社会命运,作者蜻蜓点水般的笔触,却写出科技发展对于人类传统心灵归属的全面颠覆。当自然消逝,物质化社会中的心灵空洞该由谁填补?文章的结尾,“白眉鹰”和老人融为一体,死亡成为他们共同的宿命,漫天的白雪仿佛是一曲挽歌。
与《白眉鹰悲歌》相比,《以名誉担保》更像是零余者的独白。几封神秘邮件串连起全篇,而作者不紧不慢的叙述节奏让我们一头雾水了许久才隐约知道真相。如果追究这篇作品的科技内核,似乎点到即止,可见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作品集中精力塑造了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主人公,用了许多笔墨刻画他的微妙心理。“以名誉担保”是个伏笔或者线索,更重要的是一个暗示,它暗示了一个承诺,一个关于“陪伴”的承诺,在时间的此处,这个承诺被打破,而在彼端,这个承诺却被坚守。所有的科学成分在这里都围绕着人性而展开,从远古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变化的是科技,而人类渴望陪伴、抗拒孤独的本性却一以贯之。作为零余者,无论主人公自己,还是古人类“虫虫”,都是一边独居在社会边缘,一边却从未停止对“群居”生活的渴望。作者借助科幻构思对这种心灵“群居”渴望的揭示,本质上仍然是在延伸对人性的探索。
同样是零余者,《最后的原生生物》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结局。作者选择一个动物园老板作为视角,跟随动物园的巡回演出展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未来景象。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斥着基因变异的未来,“原生生物”变得稀有,到处是基因变异产生的怪物,生物的自然繁殖能力几乎丧失,其中也包括人类。动物园老板看中了变异动物这个卖点,建立了怪物动物园,却在基因变异日益普遍、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趋势中濒临倒闭。作品中一直贯穿着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儿,直到最后才出人意料地扭转了整个情节走向。当变异成为常态,原生生物就成为更大的商机;当人类丧失了繁衍能力,一个早熟的女孩儿所引起的惊异就能换来源源不断的金钱。小女孩儿之前一直生活在暗处,被动物园主努力掩盖她的存在,是不折不扣的零余者。然而在作者的设定下,这个多余人却在最后时刻站在了聚光灯下。而等待她的漫长展示和无数打量,使这样的转变没有任何喜剧色彩,反而带有深沉的悲剧意味。
一直以来,科幻小说依靠科学幻想方面的绝对优势,有意无意地将人物塑造放在并不引人注意的位置。当许多作者都致力于如何找到绝妙的创意,却发现在“创意”的路上越走越难。说到底,科幻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而文学打动人心的力量不能离开对人类自身境遇的探讨。不论在现实背景下,还是科幻背景下,人都不是简单的存在,其对周遭变化的微妙反应和复杂适应正是文学一直着力于表现的。当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觉悟拓展科幻的创意空间,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觉悟加深科幻文学的人性内涵?好在西方科幻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秀范例。
缺而遭人诟病的原因。在我看来,科幻小说也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较多关注科学的种种可能,另一种则较多关注科学发展中人的境遇。在前一种作品中,我们得到的较多是想象上的震撼;而在后一种作品中,科技和人的关系成为思考的主题。在这里,反思科学并非意味着简单的两面性,事实上,科幻小说反映的问题要比“正反两面”复杂深刻得多。零余者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零余者大约是一种很特殊的人,记得郁达夫的作品里常常有这种人,活在社会边缘、咀嚼着孤单、敏感而又无助……这种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社会放逐。他们被社会排斥和遗忘,然而这排斥和遗忘却并非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徘徊着、无奈着,他们是社会的“多余人”,却也努力用各种方式诠释自己的心灵。在这期的作品中,零余者的形象十分鲜明,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大潮下,人类内心种种挣扎的“变”与“不变”。
《白眉鹰悲歌》是一曲典型的零余者悲歌。老人拉尔夫是一个鸟类爱好者,却在电子时代的大潮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多余人”。社会在进步,机器人、电子人、克隆人、汽车和计算机成为文明的主体,自然却退缩到文明的边缘。白眉鹰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生物,成为不同于科技文明的自然精神的象征,老人作为这种精神的捍卫者,也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存在,他的孤独和顽固,无不是这种精神消亡之前的挣扎。拉尔夫被放逐到“高级疗养院”的遭遇,实际表现了科技主宰的社会对自然的日益排斥。作品中的“科技”成分,体现在“高级疗养院”的种种自动化设施和后来的机器人骗局中,并且成为人物心理刻画的大背景。而小说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却并非科技本身,而是关于老人细腻心理的描写。亲情的失落,友情的虚幻,科技与金钱联袂主宰的社会命运,作者蜻蜓点水般的笔触,却写出科技发展对于人类传统心灵归属的全面颠覆。当自然消逝,物质化社会中的心灵空洞该由谁填补?文章的结尾,“白眉鹰”和老人融为一体,死亡成为他们共同的宿命,漫天的白雪仿佛是一曲挽歌。
与《白眉鹰悲歌》相比,《以名誉担保》更像是零余者的独白。几封神秘邮件串连起全篇,而作者不紧不慢的叙述节奏让我们一头雾水了许久才隐约知道真相。如果追究这篇作品的科技内核,似乎点到即止,可见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作品集中精力塑造了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主人公,用了许多笔墨刻画他的微妙心理。“以名誉担保”是个伏笔或者线索,更重要的是一个暗示,它暗示了一个承诺,一个关于“陪伴”的承诺,在时间的此处,这个承诺被打破,而在彼端,这个承诺却被坚守。所有的科学成分在这里都围绕着人性而展开,从远古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变化的是科技,而人类渴望陪伴、抗拒孤独的本性却一以贯之。作为零余者,无论主人公自己,还是古人类“虫虫”,都是一边独居在社会边缘,一边却从未停止对“群居”生活的渴望。作者借助科幻构思对这种心灵“群居”渴望的揭示,本质上仍然是在延伸对人性的探索。
同样是零余者,《最后的原生生物》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结局。作者选择一个动物园老板作为视角,跟随动物园的巡回演出展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未来景象。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斥着基因变异的未来,“原生生物”变得稀有,到处是基因变异产生的怪物,生物的自然繁殖能力几乎丧失,其中也包括人类。动物园老板看中了变异动物这个卖点,建立了怪物动物园,却在基因变异日益普遍、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趋势中濒临倒闭。作品中一直贯穿着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儿,直到最后才出人意料地扭转了整个情节走向。当变异成为常态,原生生物就成为更大的商机;当人类丧失了繁衍能力,一个早熟的女孩儿所引起的惊异就能换来源源不断的金钱。小女孩儿之前一直生活在暗处,被动物园主努力掩盖她的存在,是不折不扣的零余者。然而在作者的设定下,这个多余人却在最后时刻站在了聚光灯下。而等待她的漫长展示和无数打量,使这样的转变没有任何喜剧色彩,反而带有深沉的悲剧意味。
一直以来,科幻小说依靠科学幻想方面的绝对优势,有意无意地将人物塑造放在并不引人注意的位置。当许多作者都致力于如何找到绝妙的创意,却发现在“创意”的路上越走越难。说到底,科幻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而文学打动人心的力量不能离开对人类自身境遇的探讨。不论在现实背景下,还是科幻背景下,人都不是简单的存在,其对周遭变化的微妙反应和复杂适应正是文学一直着力于表现的。当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觉悟拓展科幻的创意空间,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觉悟加深科幻文学的人性内涵?好在西方科幻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