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2015)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白》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经久不衰的故事不仅深受全世界观众所喜爱,也是各国导演不断尝试“炒”出新味道的经典题材,被反复搬上大银幕。如1948年奥逊·威尔斯执导的《麦克白》堪称经典;1983年BBC录制Jack Gold执导的剧场版《麦克白》,以挖掘人性悲剧的深刻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黑泽明对《麦克白》的改编电影《蜘蛛巢城》将《麦克白》的故事搬到日本战国时期,结合武士道精神和神怪元素将人物性格具象化、极端化和典型化;1971年版的《麦克白》充斥大量的血腥暴力镜头,带有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遭遇杀妻夺子惨剧后强烈的个人仇恨情绪……这些版本的《麦克白》各有特色,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15年,贾斯汀·库泽尔拍摄的《麦克白》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拍?拍出了哪些新东西?带着同样的疑问,本文开始了对《麦克白》(2015)与原著及众多改编剧比较的梳理。
  一、 人性和内心的创新诠释
  莎士比亚对人物性格和内心的诠释是成功塑造四大悲剧人物艺术形象的关键所在,每个读者都能发现莎翁笔下人物身上固有的性格缺陷在自己内心中形成的投影。因此,能否揭示人物心理变化是评判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麦克白本是战功彪炳的勇将、人民心目中的绝世英雄,却逐渐变为欲壑难填的狂人、嗜血如命的暴虐君主。其变化之巨大令人触目惊心、过目难忘,这一演变过程必然成为历部《麦克白》想要表现的重点。大多数《麦克白》改编电影将麦克白的演变过程表现的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给观众无比震撼的感觉。然而,大多改编电影却忽视了对莎翁笔下人物思想细腻变化的表现。如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麦克白》以震慑观众的镜头突出了主人公野蛮、愚昧甚至兽化的杀戮行为,使观众震惊于麦克白的所作所为,却迷惑于其转变过程,不能从深层次了解其内心变化和人性扭曲的缘由。
  与众多改编电影不同,《麦克白》(2015)将重心放在了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和人性的思索上。为了这一目的,《麦克白》(2015)在113分钟影片中大量缩减了传统改编电影中的高潮情节,国王邓肯、班克、马克姆、麦克达夫等人的戏份和台词被大段大段的削减,甚至沦为龙套。众多改编版本中被极力表现的经典桥段在《麦克白》(2015)也被简化到极致,如“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这段宏大场面仅仅用一团火所替代;麦克白夫人梦游的戏份完全被删,甚至无法解释“麦克白不应睡得过多”这句经典台词;麦克白夫人反复洗手及与麦克白的经典对话完全消失……这些大刀阔斧删减只有一个目的:增加对麦克白内心的剖析和诠释。
  澳大利亚籍导演贾斯汀·库泽尔从现代人的角度为麦克白找到了一个心理及行为演变的原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个近些年才发现的心理学病症成为麦克白内心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根源,他的抑郁、易怒、高度警惕和攻击行为等诸多癫狂行为变化都归结于战争对其内心的伤害。这种对麦克白疯狂的解释使现代观众获得另一个进入其内心的入口。外表勇武、刚毅,表面冷酷、高傲的麦克白,竟然是饱受战争摧残的病人。其外在的、残暴的行为和内在的、脆弱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对比的悲剧色彩。影片中一直或明或暗地体现着他的内心变化趋势:片头,麦克白夫妇在女儿葬礼中,灰暗阴沉的天气为全片打下了阴郁的基调。接下来,《麦克白》(2015)创意式地增加了麦克白独子死于战场的情节,在麦克白对是否叛乱犹豫不决之时,在保护国王邓肯的战斗死亡的独生子默默的向他递上匕首,为麦克白癫狂的内心压上最后一棵稻草,从此踏上弑君这条不归路。这样的改编,使观众对麦克白内心变化的历程多了一份解读:麦克白忠心于邓肯国王,为其奋力死战,甚至不惜牺牲独子,却得知邓肯国王将王位传给功绩远逊于自己的马克姆,感受到巨大的心理打击和羞辱。在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病症折磨的精神状态下,随着妻子的不断挑唆,麦克白陷入弑君夺权还是默默忍受的内心彷徨之中。在思想激烈斗争时,这个精神脆弱的病人恍惚得到了心爱儿子的启示,于是陷入这一系列悲剧和错误中的第一环——弑君。弑君不但没有使麦克白心中得到安宁,却加剧了其内心的不安和挣扎,他在潜意识中不断谴责却又无处宣泄,从此踏上自我惩罚和暴虐宣泄的恶性循环,终于将自己的内心和外在处境都逼到了绝路之上。《麦克白》(2015)使观众不但目睹了一场悲剧发生的经过,也经历了主人公的所感、所思、所痛。这样的解读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思想模式,避免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冗长繁复和一些情节的莫名其妙。这种以现代审美角度对麦克白心路历程的解读是众多《麦克白》改编电影所未有的,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二、 对莎翁悲剧的重新解读和审视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故事情节可谓家喻户晓,经典剧本和众多优秀改编剧使《麦克白》(2015)在情节安排上备受压力。在故事叙述上,本片采用了穿插叙述的方式。与文学穿插不同的是,电影穿插叙述在形式上具有瞬时性的优势。即在每一帧后插入另一个时间或另一个场景发生的一帧。《麦克白》(2015)依靠这种方式表达了麦克白矛盾的、复杂的、碎片化的心理,并将故事情节拼接在了一起。在弑君前,麦克白出席女儿葬礼、被夫人蛊惑叛乱等桥段的表述都较为完整。而在弑杀邓肯国王后,无论在表现麦克白追杀麦克达夫及其儿子、弑杀班克,还是在表现麦克白当上君主后其他横征暴敛行为的的时候,碎片化的情节穿插逐渐成为整部影片的主要叙事形式。这种叙事方式进一步清晰的勾勒出麦克白日益加重的矛盾心理和分裂的人格,他一方面渴望胜利和成功,另一方面清楚自己背负了太多的道德枷锁,想要冲破枷锁却找不到适合的途径。不同于其他改编剧从道义上对麦克白简单的批判,《麦克白》(2015)通过这种表现方式带领观众重新审视麦克白的悲剧: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样一场悲剧,是女巫的预言?是战争?还是败给了自己?影片并没有给出十分清晰的解答,但答案似乎就在电影中。
  《麦克白》(2015)对麦克白心理浓墨重彩的描写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既不是输给了女巫,也不是输给了战争,而是输给了道德。在他手拿利刃迈入邓肯国王帐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输了,既是败给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是败给了每一个人。观众在离开电影院时会陷入深深的人生思考,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后天时时刻刻附加给你的欲望之间的斗争。当欲望愈发强大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道德底线而去一味追求与欲望相匹配的快乐?如麦克白杀戮时得到的快感一样?然而,道德底线却终将在最后反弹,欲望和伴随的快感越多、越离谱,道德的反噬则越猛烈,正如《麦克白》(2015)在结尾处所显示的那样。   在影片结尾,麦克白本有能力杀死麦克达夫却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他得知麦克达夫是“不足月剖腹而生”,突然明白了三巫女对他的预言并不是命运,而是他自己欲望的投射。也就是说,周围环境中出现他希望的暗示,就选择相信,而不是自己希望的,便不听不问。这与影片开始时麦克白看到已经死去的儿子为他递上弑君的匕首是源于同样的道理,《麦克白》(2015)不惜为原著增加了麦克白独子这个新的人物,就是要通过两个桥段来阐述自己的这种观点并希望观众注意到和理解这个观点。在道德和理智最终战胜欲望时,麦克白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不过是欲望制造的幻象,万念俱灰,甘心受死。《麦克白》(2015)是完全从心灵层面对麦克白悲剧进行解读和审视的,可能是目前最走“心”的一部改编剧。从这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麦克白行为和心灵上的“混乱和分裂”,也会联系到自己内心的“混乱和分裂”。欲望和道德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对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无论从人的个体角度,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欲望战胜道德的事例屡见不鲜,正如麦克白的欲望既吞噬了自己,也毁了国家。这才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悲哀,这种思考和审视才是理解莎翁悲剧的钥匙,这是真正的莎翁悲剧改编电影。
  三、 画面、音乐与台词的美轮美奂
  《麦克白》(2015)的拍摄地点在苏格兰,莎翁笔下麦克白悲剧发生的地方。影片的色调华丽而阴郁,既展现了苏格兰风景大气磅礴、富有震撼感的一面,也展现了瑰丽细腻、清新雅致的一面,以华丽的画面感展现这个史诗般的悲剧。通过风景风格的转换,影片表现了麦克白的情感变化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登基宴会这一场戏中,本应欢愉的宫殿却处于灰暗阴沉大环境中,似乎这庆典随时都会被黑暗所吞噬,气氛压抑的让人呼吸困难,一如此时麦克白那颗沉重灰暗的内心,并不能因为登上帝位便云开雾散。而在影片的最后15分钟,大银幕上只剩下浓重的黑色和漫天的红色,像火光又像是血色,却绝不是明亮的太阳,似乎只有这样的色调才能显示出麦克白内心的狰狞和阴暗。之前任何《麦克白》改编剧都没有使用过这样大胆的色彩,贾斯汀·库泽尔在画面上大胆的尝试,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即使在众多改编电影中也显得非常出众。
  《麦克白》(2015)共制作了19首原创歌曲,展现古苏格兰战场时的音乐《The Batlle》大气磅礴,观众立刻感受到凛然而起的肃杀气氛;麦克白夫人依靠美色和语言蛊惑麦克白弑君造反时,音乐《The Dagger》诡异而阴森;麦克白与麦克达夫决战时,音乐《Turn Hell Hound》紧张却充满彷徨;麦克白最终选择自我毁灭时,音乐《Blood》苍凉却含有解脱的释然。不同风格的音乐展现了迥然有异的场景,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为了拍出原滋原味的莎翁戏剧味道,《麦克白》(2015)尽最大努力保留莎士比亚原著台词,并配以苏格兰口音,听起来虽然拗口却别有古典韵味,使这部内涵深长的电影又增加了值得慢慢回味的地方。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短、最尖锐也最暴力的故事,《麦克白》深受改编电影导演的喜爱。《麦克白》(2015)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重新解读和审视莎翁悲剧,深入探寻人物内心的变化,探讨人性的深层善恶。通过无可挑剔的镜头、美轮美奂的画面、音乐及台词,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酣畅淋漓的重温经典的机会。这些努力,不但有助于世界认识《麦克白》并加深对《麦克白》理解的有益尝试,也是改编电影发展的重要。
其他文献
摘要 设计本身就是人与物的联系,设计是使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包含了艺术和科学的因素,符合艺术设计的本质和含义。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美术 彩陶 设计艺术 形式美    设计是一种使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结合;功能性为主,审美要以功能为物质载体,与之结合:虽然它具有独立性。但是不能与产品的功能相背。设计本身就是人与物的联系。彩陶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本质含义:物质使用功能和艺术
20世纪以来艺术在总体上都越来越走向个人化,相对于经典来说其审美也走向边缘化和碎片化。艺术家在要求突显个性的同时,由于对精神厚度追求的放弃,使作品的精神力度趋于薄弱,对于艺术情感的要求降低,使作品呈现为情绪化表现的倾向。这种“个性”由于建立在缺乏深度和足够依据的轻率表达之上,也就失去了“个性”的价值和意义。相反,由于相近的创作状态,反而在表现的结果和性质上呈现为趋同化,个性也就成为了无个性。对于时
纵观华语电影发展史,尽管中国电影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科幻电影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科幻电影依然是华语电影发展格局中的短板所在。直至2019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郭帆,2019)与科幻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宁浩,2019)同档上映,内地狂揽70亿元票房,中国科幻电影迎来了21世纪以来第一个高潮。2019年也被媒体称为“中国科幻元年”,不过这个“科幻春天”却没有持续
若要评选中国最受欢迎的几大摄影景观,油菜花海肯定榜上有名。为了打造一片明黄倾泻而出的壮观场面,几大油菜花产地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把菜地种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博奇观。不过真要比一比谁最奇谁最俊,恐怕还是“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江苏兴化。  刚刚评选的“建工杯·千岛菜花甲天下 水乡兴化景如画”全国摄影大展,把我们带入了一垛垛水田里,让我们尽情徜徉花海,流连先贤留给她们的别致。船在水中走,人在
陈漫之 原名陈志伟,字漫之。生于1979年,河北丰润人。现就职于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2016年至201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诗学画论与美术史专业博士学位。著有《陈漫之书画集》《焕乎文心——文化名人肖像作品集》、旧体诗集《枣庵诗存》(自辑)等。  2011年10月,我随中国北京几位朋友去唐山考察。某晚路过一个景区,偶然看到马路边灯光下有一位年青人在画画,座位旁邊写着“十分钟画肖像”。
摘 要: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到处寻找课外学习资料,以期能从方法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那么,除了这些常规方法之外,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便捷而有效的辅导途径呢?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即回归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话题素材,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安排、遣词造句及拟题技巧等,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写作能力 提升方
一、把爱好变成事业  黄铁峰从小在加拿大长大,但他的妈妈对他的管教和中国大多数家长差不多,大约七八岁时,他开始接触电脑,从此沉迷游戏,妈妈恼火的教训了很多次,可他依旧“死不悔改”,最后妈妈一气之下直接把他的电脑拆掉扔了。这下,黄铁峰蒙了,每天都无精打采的。爸爸发现后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爸爸小时候曾生活在中国中部全是土房的山村里,现在住着公寓,开着车,想吃什么吃什么,还可以在温哥华河边散步,这一切来
[摘要]探讨女性主义作家林白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的“躯体写作”理论的继承与运用。躯体作为一种载体,其目的并不止于描述身体本身,而更加代表女性欲望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女性的思想通过身体感受得以表达出来,同时身体的欲望经由反思和内省得到升华。正视自己的身体,便是正视自己的性别差异和对男权社会最直接的反抗。因此,其作品兼具了躯体与灵魂的两重性。  [关键词]林白 埃莱娜·西苏 躯体写作 
摘 要: “三维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正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努力整合“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三维目标 整合 整体性发展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个不断
老一辈人曾有土铳狩猎的习惯,禁止私有枪支之后,村里人开始驯养猎犬。2017年11月王彬 摄  2012年,母亲在老家收拾旧物时偶然找到一本关于家乡的影集,那是我大学初学摄影时的习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有关家乡的老照片竟然引起了父母和同为农民的众多亲友的关注,他们不断翻阅册子,主动诉说图片里的人和事、诉说这些年的变化,还有附近的亲友专程来我家翻看照片。我想这些平实的影像一定是因为在特定的空间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