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跟谁学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说,官话也就是国语,但清朝的情况有些特别。因为清是满族人坐天下的朝代,所以清代的“国语”是满语,汉语倒成了“方言”。清朝制度,皇亲帝胄,都要学“国语”;重要公文,也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然而这“国语”仍然未能普及推广,反倒是八旗子弟都一口的京片子,弄得满文化差一点就断了香火,还得靠锡伯人帮忙续上。
  可见语言问题也不单纯,它和政治,和经济,和文化,都有扯不清的瓜葛。当年,中华民国国会投票定国语,一些粤籍议员要选广东话。粤籍议员人数多,当真搞“民主”,没准会通过,幸亏被“国父”中山先生苦口婆心劝住了,仍定为北京话。要不然,当官的都得学粤语,小学校也用粤语教学,课本上尽是些诸如“”、“叻”、“呒”、“乜”之类没几个人认识的字,国家还不定乱成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呢?没谁动员,大家都屁颠屁颠地学起来,哇噻啦,威水啦,搞掂啦,埋单啦,谁不说谁老土。照这样下去,再过些年,定粤语为国语,说不定“哇”的一声就通过了。
  这很让一些人愤愤不平。从古到今,两千多年了,从来只有普及官话的,哪有普及“商话”的?学什么粤语嘛!跟傍大款似的。其实,语言的变迁从来就是“趋炎附势”的,哪个地方财大气粗,大家就跟着学哪个地方的话。粤语成为时尚,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富了起来,代表着富裕的新生活方式,也都先从广东登陆,然后再大举“北伐”。再说香港也说粤语,内地人没去过香港,以为那里遍地是黄金,人人是阔佬,会说粤语,便可以冒充“富族”,至少也表示见过世面,不“土”。
  不过,先前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和“业余华侨”,却是以说上海话为荣、为时尚的。一百年前,香港可不叫“小广州”,而叫“小上海”。因为上海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会,远东亚洲新兴城市的“一只鼎”,新生活和现代化的代名词。那时,做一个上海人是很体面的,会说上海话则几乎是“高等华人”的标志。即便在香港,也如此。粤语?土不拉叽的,算老几!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上海话吃不开了,吃得开的是广州话或香港话。这可真是谁有钱谁是大爷。
  其实,犯不着骂谁是“势利眼”、“跟屁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语言也一样。就说上海话,也并非一开始便是“高等华语”,起先也被人看不起过。上海,原本是华亭的一个镇,所以上海话的方言语音,一度“视华亭为重”。华亭府后来改为松江府,而松江府又是从嘉兴府独立出来的,因此明代的《松江府志》和《华亭县志》述及方言时,都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可见,这个时候,上海话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谁说上海话谁老土,说嘉兴话才牛。
  然而到了清代,嘉兴话又不时髦了,时髦的是苏州话。因为苏州经济发达,富甲一方呀!于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没嘉兴什么事。民国以后,上海经济比苏州更发达,上海人比苏州人更有钱,又没苏州什么事了,倒是宁波话掺和了进来。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就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而上海人原本是自称“伲”或“我伲”的,但宁波人在上海当老板的多,老板爱说的话,大家也都乐意仿效。比如现在的老板爱说“埋单”,大家也就不说“结账”。当年的老板既然爱说“阿拉”,大家也就不再“我伲”了,再说“我伲”,就老土了。再后来,上海大大地发了起来,比宁波还老板,大伙儿便集体地侵犯宁波人的著作权,只知道“阿拉上海人”,不知道“阿拉宁波人”。
  这就叫“谁财大,谁气粗”。比方说,苏北人(也叫江北人)在上海也很不少,谁又以江北话为时尚呢?没有。因为苏北人当年在上海,多半是“苦力的干活”,也就没人愿意认这门穷亲戚。其实,上海的苏北人那么多,上海话怎么能不受苏北话的影响?只不过除方言学家外,没多少人注意和承认罢了。就连嘉兴话、苏州话和宁波话,后来也不再是时尚。后来成为时尚的,是由嘉兴话、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江北话甚至广东话,以及其他杂七杂八混合而成的“上海话”,和明清时代被人看不起的上海话(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的土话)也不一码事。
  方言就是这样“趋炎附势”又“随波逐流”。它总是不停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谁靠拢和看齐呢?
  向中心城市,向有权有势的地方。或者说,向在文化上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地方。
  也许,这正是北方方言有那么大地盘和势力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政治上,北方几乎一直是“大爷”。
  (摘自《大话方言》 易中天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定价:18.00元)
其他文献
父亲在工作中确实也有与党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曾提出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原则,叫做“一部经典、一个老师”;经典是指马克思主义,老师就是毛泽东主席。    1952年,由于粮食供销的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决定设立粮食部。同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提名,父亲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粮食部长。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历朝历代一直困扰着中国。对于一个当时拥有6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吃饭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新政
期刊
“街头官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行政学者李普斯基1977年发表的《走向街头官员理论》一文。按李氏的解释,街头官员是指处于低层次行政执行单位同时也是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包括警察、公立学校的教师、社会工作者、公共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收税员,等等。  比照西方街头官员的性质与特点,依照我国《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职位类别的规定,大体可以将我国基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纳入“街头官员”的范畴。如交警、城管以及其他
期刊
地处赣西一隅的萍乡,曾经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青年时代挥洒汗水、耕耘革命、激扬豪气的地方,在他们的领导下,这里曾经发生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发祥地之一。  初夏刚临,记者踏上了这块绿意昂然的土地。在江西省萍乡市工商银行,我们见到了行长、硬笔书法家邹克胜。这是一个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白皙的皮肤、斯文的外表,看起来此人更像是一
期刊
自1987年的“两岸探亲潮”以来,台商掀起四波投资浪潮。随着大陆经济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台商举家迁至大陆。4月16日,中国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的成立,更标志着台商在大陆政治地位的水涨船高。    “探亲潮”引领台商“登陆”  每年都有台胞往来于海峡两岸,常住在大陆的台商、台企干部和他们的眷属已有百万之巨,两岸春节包机已不再是新闻……这一切,源于20年前在两岸间打开一扇门的“大陆探亲潮”。  
期刊
周良洛简历  祖籍江西省铅山,1958年11月生于河南洛阳。中学毕业后,曾在河南中牟插队,后考取1978级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1989年9月为清华团委书记。1993年12月调任朝阳,历任朝阳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常务副区长。2002年11月,周良洛调任海淀区区长。今年4月26日,辞去海淀区长一职。    4月24日,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二次会议接受了海淀区区长周良洛的辞职请求,新的
期刊
在政治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治的民间娱乐化现象极其普遍和正常,政治人物及各项政治决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老百姓开涮取乐的对象。比如,给阿猫阿狗这些宠物取一个当朝总统的名字,牵着在街上走来走去;各种政治漫画更是各大报刊长盛不衰的主题。所有的平头百姓都可以随时随地对政治决策和政治人物品头论足,甚至不妨将其“妖魔化”一下。也许,那也可算是“无权力者的权力”之一。  近年来,我们这里似乎也流行起了政治
期刊
尽管直到4月25日,在黑龙江省交通厅的官方网站上仍然可以看到蔡玉贺作为该厅副厅长的相关信息,但事实上,他已于今年2月中旬结束了在黑的挂职锻炼,返回北京,并于4月初就任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一职。  2005年3月,身为交通部办公厅助理巡视员的蔡玉贺“空降”至黑龙江任职,与其同时抵达这块黑土地上的,还有其他23名官员。  按照当初的两年约定,近期已有14名挂职干部陆续返回北京履新,而其余的人则选择了
期刊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凡新任领导,不管你是省长、县长,还是乡镇长,上任之初总会拿出一套自己新的管理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展现自己的领导风格、处事原则和工作思路。新任领导这“三把火”若想烧出效益,一定要烧得恰到好处。    一把火点亮:明明白白我的心  新任领导的第一把火一般是就职演讲,它像一面镜子,再现着领导者的品德、风格、素养与执政能力,传递着领导者的思想、情感、工作中心和发展意图,能
期刊
有人说他玩神秘,他说商人本来就不该靠耍嘴皮。  碧桂园极尽能量地轰炸,他却极尽能量地隐身。    他能忍,但更好胜。打了翻身仗后,他破天荒地跑到对手的地盘,给对方老板好一番难堪。  从农民到“将军”,从蝌蚪到青蛙,一旦他抓住机会学习,并悟出了规律,他就想使自己成为本土中国企业家中优秀的那一分子。  从顺德碧桂园到广东碧桂园,他的造“园”史不断制造销售神话,但人们仍在质疑,他会把事业带往“中国碧桂园
期刊
雁如编译    巴式财富哲理中,有三种哲理警示我们必须时刻重视:一是不抛弃手中原来仅有的,就得不到后来更多的;二是投资得当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三是拥有很多财富时就会从此不满足。      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证券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以独特、简明的财富哲学和投资策略,投资可口可乐、吉列、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通用电气等著名公司股票以及可转换证券而大获成功。在巴式财富哲理中,有三种哲理警示我们必须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