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的构想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12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五届年会以来我国传统音乐学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本刊除发表了我院袁静芳(1990年第三期)、罗映辉(本期)两文之外,现再刊出部分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正> 刘占泉老师,37岁,原为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材教法教研室讲师。刘老师1975年于北京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母校——北京景山学校教书。197
期刊
<正> 角度之一:全文是怎样突出“卓越”的。本文作者围绕中心,紧扣“卓越”二字,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研工作的五个片断,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本文中穿
<正> [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走累了,他坐在青石上,休息着。一阵秋风吹过,几片黄叶落在他冰冷的掌心。又是深秋,不知为什么,
<正> 犯调①手法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它的艺术特点和美的价值,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亦多有描述。特别是历史上存留下来的有关乐学方面(包括犯调)的经典
<正> 一、楔子 1977年,有两部令时人瞩目的音乐史著作分别在两个德国出版,它们的写法跟传统太不同了。一部名叫《作为通向音乐理解之路的历史》(Geschichte als Weg zum Musi
<正> 人是有生命活动的统一整体,在分析人的种种形体动作时,应以机械力学、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从高级神经活动的支配作用以及呼吸调节、动力变化全方
<正> 贝拉·巴托克的后三首四重奏继续追求并合乎逻辑地沿着在前三首四重奏中所提出的线索前进。 我们在这里重又遇到巴托克所喜爱的乐思陈述的手法,以及为材料的统一和总的
<正> 宋词用典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现,驱遣自如,不见痕迹;用事而不为事所用,委曲深致,言简意赅。姜夔便是用典的高手,下面以《扬州慢》为例,作简要分析。1.序①淳
<正>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被公正地认为是二十世纪的典范作曲家之一。他在现代音乐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远远超越了他的祖国——匈牙利的范围。对源于匈牙
<正>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