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针对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程度不高、互动融合不足、联系不紧密、协同不充分等问题,提出构建包括“理论+实践”体验式课程体系、“课堂+课外”体验式实践平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育载体、“项目+竞赛”体验式能力训练、“专职+兼职”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等内容的“5+”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未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1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鼓励各高校在发展中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教育改革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校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此,地方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顶层设计,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在课程改革、平台建设、载体创新、师资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改进中加强。本文立足于综合分析与合理评价地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现状,借鉴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创新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提出基于“5+”体验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未来工作展望。
一、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于2002年4月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9所学校已经取得了诸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助推地方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总体形成了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聚焦模式。即以“聚焦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为重点的传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为代表,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创业学院,由专人负责管理实施,遴选创业导师和专家,组建创业指导团队和咨询委员会等,主要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并向其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创业课程,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给予资金扶持,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成功率。
(二)磁石模式。即以“整合资源引育创新精神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由商学院或成立创业学院牵头统筹,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和技术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规范化的综合体验与实践平台,凸显魅力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在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跨学科交叉合作,形成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輻射模式。以“推进‘双创’互动与融合”为核心的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黑龙江大学为代表,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聚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条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形成人人参与、师生共创的育人理念。在管理机制上,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前提,成立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条件保障上,利用地方政府与经济特色,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力争更多的政府和企业及校友资源的扶持资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提供保障。在组织实施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和融合,鼓励全体大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借助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辐射到全体学生。
二、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方高校积极主推辐射模式,并在改进中加强,主要以教育形式、手段、渠道、阵地等四个方面为抓手,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人才这个目标,紧密结合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传统项目”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形式,但创新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教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去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不需要太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和落地这个结果。然而,一些地方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并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创业项目进行融合,鲜有融合专业特色和科研成果转化类项目,功利主义倾向呈现明显,创新程度不高。
(二)“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手段,但互动融合不足。当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中注重首创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能有效互动融合。专业教育仍以培养技能型或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则推崇实践,鼓励学生创办企业。因此,地方高校仍需加强教学改革,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开拓创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等。 (三)“区域资源+创业实践”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渠道,但联系不紧密。地方高校的定位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契合度的社会服务,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这一点,需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动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利用区域经济和企业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模式,值得地方高校深入学习与借鉴。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渠道的对策仍欠缺、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四)“教学平台+实践基地”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阵地,但协同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要着眼于基础理论教学平台建设,建立让大学生易接纳和吸收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采用“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转换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教育效果。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协同推进专业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成效不明显,各自搭台、各唱各戏的现象较为突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多为单纯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场所,利用学科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平台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足,共建共享教学平台与实践基地的步伐较慢。
尽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上已取得一定进展,总体上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育载体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工作展望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和综合,更要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突出地方性办学特色和生源特点。笔者遵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条主线,探索构建“理论+实践”体验式课程体系,搭建“课堂+课外”体验式实践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体验式教育载体,增强“项目+竞赛”体验式能力训练,培育“专职+兼职”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精心打造地方高校“5+”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探索“理论+实践”体验式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需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将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探索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方式。要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载体,精心打造“理论+实践”体验空间,结合专业特色,使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等成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从理论升华到实践体验两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获得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平台构建,进一步搭建“课内+课外”体验式实践平台。用好课堂主渠道,抓好课外体验实践平台,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客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着力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筑牢第二课堂,开拓第三课堂,大力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融合衔接的实践体验平台。以检验第一课堂教育效果为目标,以开展第二、第三课堂实践活动为抓手,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灵活运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促使第二、第三课堂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让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真正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三)丰富载体建设,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体验式教育载体。运用好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现实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线下指导和线上互动相结合,打造创新创业“微空间”。线下,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好实践体验平台,利用“創客社区”“众创空间”等载体和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共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真实体验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线上,深入实施“互联网+”课堂,完善和丰富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以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为共享教育资源,实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实践训练,进一步增强“项目+竞赛”体验式能力训练。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个目标,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将“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以项目化形式融入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开展模拟训练,进行项目培育和扶持,形成“项目+竞赛”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并进一步探索“课堂参与体验→实践实训体验→竞赛参赛体验→项目培育体验”的创新创业一体化能力培养训练体系,着力形成学校搭台、教师引导、学生表演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格局。
(五)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培育“专职+兼职”体验式师资队伍。用好国家政策,寻求学校支持,建好创新创业教师体验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内培”和“外引”双向培养合力,探索形成统筹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校内师资队伍,聘请校外有关专家,整合优秀校友资源的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真心喜欢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要在增强校内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为前提,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帮扶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培训、挂职实践锻炼力度,着力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二是要在整合校外企业和校友资源上下功夫,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聘请校外“双创”教育专家、校友和创业精英到校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协同推进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8-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4]王玉蕾.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2)
[5]朱伟.“校地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7)
[6]郑辉赠,姚婉清.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6(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5+’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2018JGA178);桂林理工大学2018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路径的研究”(GUT18F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运堪(1986— ),男,广西上思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宁钰球(1988— ),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1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鼓励各高校在发展中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教育改革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校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此,地方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顶层设计,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在课程改革、平台建设、载体创新、师资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改进中加强。本文立足于综合分析与合理评价地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现状,借鉴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创新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提出基于“5+”体验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未来工作展望。
一、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教育部于2002年4月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9所学校已经取得了诸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助推地方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总体形成了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聚焦模式。即以“聚焦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为重点的传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为代表,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创业学院,由专人负责管理实施,遴选创业导师和专家,组建创业指导团队和咨询委员会等,主要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并向其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创业课程,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给予资金扶持,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成功率。
(二)磁石模式。即以“整合资源引育创新精神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由商学院或成立创业学院牵头统筹,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和技术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规范化的综合体验与实践平台,凸显魅力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在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跨学科交叉合作,形成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輻射模式。以“推进‘双创’互动与融合”为核心的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黑龙江大学为代表,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聚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条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形成人人参与、师生共创的育人理念。在管理机制上,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前提,成立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条件保障上,利用地方政府与经济特色,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力争更多的政府和企业及校友资源的扶持资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提供保障。在组织实施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和融合,鼓励全体大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借助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辐射到全体学生。
二、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方高校积极主推辐射模式,并在改进中加强,主要以教育形式、手段、渠道、阵地等四个方面为抓手,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人才这个目标,紧密结合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传统项目”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形式,但创新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教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去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不需要太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和落地这个结果。然而,一些地方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并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创业项目进行融合,鲜有融合专业特色和科研成果转化类项目,功利主义倾向呈现明显,创新程度不高。
(二)“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手段,但互动融合不足。当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中注重首创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能有效互动融合。专业教育仍以培养技能型或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则推崇实践,鼓励学生创办企业。因此,地方高校仍需加强教学改革,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开拓创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等。 (三)“区域资源+创业实践”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渠道,但联系不紧密。地方高校的定位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契合度的社会服务,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这一点,需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动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利用区域经济和企业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模式,值得地方高校深入学习与借鉴。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渠道的对策仍欠缺、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四)“教学平台+实践基地”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阵地,但协同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要着眼于基础理论教学平台建设,建立让大学生易接纳和吸收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采用“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转换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教育效果。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协同推进专业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成效不明显,各自搭台、各唱各戏的现象较为突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多为单纯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场所,利用学科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平台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足,共建共享教学平台与实践基地的步伐较慢。
尽管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上已取得一定进展,总体上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育载体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工作展望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和综合,更要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突出地方性办学特色和生源特点。笔者遵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条主线,探索构建“理论+实践”体验式课程体系,搭建“课堂+课外”体验式实践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体验式教育载体,增强“项目+竞赛”体验式能力训练,培育“专职+兼职”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精心打造地方高校“5+”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探索“理论+实践”体验式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需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将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探索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方式。要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载体,精心打造“理论+实践”体验空间,结合专业特色,使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等成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从理论升华到实践体验两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获得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平台构建,进一步搭建“课内+课外”体验式实践平台。用好课堂主渠道,抓好课外体验实践平台,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客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着力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筑牢第二课堂,开拓第三课堂,大力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融合衔接的实践体验平台。以检验第一课堂教育效果为目标,以开展第二、第三课堂实践活动为抓手,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灵活运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促使第二、第三课堂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让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真正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三)丰富载体建设,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体验式教育载体。运用好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现实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线下指导和线上互动相结合,打造创新创业“微空间”。线下,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好实践体验平台,利用“創客社区”“众创空间”等载体和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共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真实体验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线上,深入实施“互联网+”课堂,完善和丰富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以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为共享教育资源,实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实践训练,进一步增强“项目+竞赛”体验式能力训练。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个目标,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将“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以项目化形式融入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开展模拟训练,进行项目培育和扶持,形成“项目+竞赛”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并进一步探索“课堂参与体验→实践实训体验→竞赛参赛体验→项目培育体验”的创新创业一体化能力培养训练体系,着力形成学校搭台、教师引导、学生表演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格局。
(五)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培育“专职+兼职”体验式师资队伍。用好国家政策,寻求学校支持,建好创新创业教师体验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内培”和“外引”双向培养合力,探索形成统筹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校内师资队伍,聘请校外有关专家,整合优秀校友资源的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真心喜欢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要在增强校内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为前提,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帮扶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培训、挂职实践锻炼力度,着力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二是要在整合校外企业和校友资源上下功夫,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聘请校外“双创”教育专家、校友和创业精英到校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协同推进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8-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4]王玉蕾.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2)
[5]朱伟.“校地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7)
[6]郑辉赠,姚婉清.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6(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5+’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2018JGA178);桂林理工大学2018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路径的研究”(GUT18F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运堪(1986— ),男,广西上思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宁钰球(1988— ),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