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救助他人,成就自己的幸福生活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78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献血13800毫升,从一次闪念开始
  改变陆志刚生活的是1999年9月初的那一天。这天,对他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45岁的他有了工作,而且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负责管理学校的食堂。在这天之前,他已经失业4年了。这次,因为他是残疾退伍军人,市政府解决残疾人再就业问题,给他安排了这份工作。他心里的激动和感激无以言表。上班第一天,他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念头,要做些什么回馈社会。突然一个闪念,他想到了常在徐家汇看到的采血车,他可以去无偿献血。他没有钱去帮助别人,但他有一腔热血。
  下班后,他直接去了徐家汇。第一次走上采血车,他填写了个人资料。当他看着自己的血从针管里流出时,他脑海里闪过了很多过往的画面。
  妻子是协保人员,没有收入。4年前他失去工作后,家里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作为男人,陆志刚的心里很是内疚,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女儿要读书,他必须担起这个家的重担。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陆志刚只能开残疾车接送客人,虽然他知道这是违规的,但迫于生活的无奈,他只能以此赚取生活费。他曾无数次,开着残疾车路过徐家汇,看到这辆采血车。他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坐在这辆车上献血。人生的际遇真的很难预料。
  回想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陆志刚参了军。然而,当兵才9个月,他就在一次训练演习时为挡住滚落的弹药箱,右手臂骨折了。原本只是小伤,修养一段日子也就好了,可偏偏又出了医疗事故,医生把他的骨头接反了,以至于他的手臂无法伸直,关节突出,不能太过用力。陆志刚作为伤残军人退伍了。
  回上海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营食品厂,生活还算过得稳定。1980年,他跟青梅竹马的邻居结了婚。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陆志刚一家就跟大部分的上海普通人家一样。然而1992年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陆志刚想改善家里的生活,选择自动离职,跳槽去了中外合资企业。想不到的是,不过短短3年时间,原本效益不错的中外合资企业倒闭了,陆志刚就此失业。失业后的那几年,生活的艰辛,他想改变却无力改变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现在,这块压在他心上的大石消失了,他开心得真想大叫出来。女儿马上要考大学了,他原本正在为女儿的学费发愁,现在有了这份工作,生活的难题都解决了。
  献完血,陆志刚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反而他的心里更轻松了。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接受社会馈赠的人,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走下采血车,他的脚步都变得格外轻盈。
  回到家,陆志刚并没有把献血的事情告诉妻子和女儿,他献血只是想让自己心安,如果妻子知道了,难免唠叨,会担心他的身体,要帮他补营养,反而增加了妻子的负担。
  第二天,陆志刚准时到学校上班,谁也不知道他前一天去无偿献血了,更没有人知道他的心理跟前一天比有了微妙的变化,他的背挺得更直了。
  除夕夜的一个电话,他被揭偷偷献血多年
  献血的事很快被陆志刚抛诸脑后了。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上海血液中心打来的,对方说他的血液成分很好,他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将近常人的两倍,非常适合救白血病患者,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对方说明,志愿者献血真的是无偿的,最多只有100元作为补贴来回的车钱。
  陆志刚得知整个上海市,大概也只有百把个人有着像他这种血。他突然间得知自己还有这个特别之处,欣然答应成为志愿者。如果自己的血能救人,这是多好的事情,陆志刚心里美美的。
  如果说,第一次献血只是一时的冲动,想要回报社会,那么做了志愿者之后,陆志刚真正有了种使命感。要不要告诉妻子呢?当了志愿者,可能一年要献2到3次血,不是献一次就结束了。思量再三,陆志刚决定继续保守这个秘密,不想让妻子为他担心。
  之后4年多里,上海血液中心不时会打电话给陆志刚,告诉他有手术需要用血,希望他去帮忙献血。一开始,陆志刚都是献全血,也就是普通的献血,每次200毫升或400毫升。后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有了成分献血。成分输血就是用离心机将采出来的全血分离提取需要的成分(一般是血小板)后把剩余液体输回给捐血者。输全血,病人得不到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其他成分发挥不了作用,还导致心脏负担,所以成分献血更适合病人。国家规定捐献一个机采单位血小板,按照无偿献血800毫升计。
  每次献血,陆志刚都瞒着学校、瞒着家人,一个人偷偷地去。献完血就回学校继续工作。所以,谁也不知道他默默地用自己身上的血帮助了很多人。
  如果不是2004年除夕夜的一个电话,这个秘密陆志刚可能会一直守下去。除夕夜,兄弟姐妹们正在陆志刚家一起吃团圆饭,照例是陆志刚掌勺。陆志刚是个热爱美食的人,以前在食品厂工作,如今在学校食堂工作,他喜欢琢磨着做各种菜式和中西点心。他和妻子在厨房忙碌着,他们还要准备好明天大年初一的小菜,还有其他的亲戚都要到他们家聚会。这时,陆志刚的电话响了。
  接通电话,是上海红十字会打来的,对方说有个孩子突发白血病,需要用血。很多志愿者回外地过年了,问陆志刚明天能不能去献一下血。电话那头的声音,异常焦急。陆志刚心里咯噔一下,大年初一去献血,肯定瞒不了家里人,妻子会不会不同意?再者,中国人大年初一有很多忌讳,连说话都要很小心,更何况是要献血。可是,如果不是情况紧急,红十字会也不会挑这个时候找他。
  “如果我不去,会怎样?”陆志刚问。对方说,如果孩子明天不做手术就有生命危险,做手术的话就有70%的生存希望。听到这个回答,陆志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挂了电话,陆志刚发现家里人都在看着他。看他一脸凝重的表情,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他明天去哪里。陆志刚知道,这个秘密守不住了,他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妻子沉着脸一言不发。过了好一会儿,妻子才说话:“我是不想让你去的。大年初一献血,以后一年都要献血了。当然,我知道这是迷信,明天你不去也不可能,人家孩子等着你救命。我不是气你去献血,是气你瞒着我那么多年。你觉得我境界不如你高,会不让你去献血吗?你有没有把我当你老婆!万一你身体出现什么问题,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你说你一共献了多少血了?”陆志刚笑了,他知道妻子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心疼他。他乐呵呵地说:“不多,偶尔去献一次。”   家里的兄弟姐妹听说他要去献血,也都激动起来:“去吧,哪怕1%的希望都要去啊!一条人命呢。明天我们帮你烧菜,你只管去献血,回来就等着吃饭。”陆志刚的心里暖暖的,原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小小的幸福感,因为得到家人的支持,这份幸福感突然扩大了。
  谢绝了血液中心派车接送,年初一早上,陆志刚吃了早饭,骑了半小时摩托车来到医院。救命的血小板流进病儿体内,孩子得救了!陆志刚献血记录本上又增加了800毫升。
  按规定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不能见面、不能有联系。所以,多年来陆志刚也不知道他的血救了多少人,救了什么人。唯独这一次,他大年初一救的这个孩子,他在多年后见到了。也算是缘分吧,几年后在“世界献血日”的活动中,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陆志刚,不远处的这个十多岁的孩子就是当年他大年初一救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看上去很健康,不像是生过大病的样子。因为在活动现场,陆志刚也没有机会跟这个孩子说说话,但是陆志刚看到了这个孩子,心里就特别开心,甚至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是他的血救了这个孩子,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那一刻,陆志刚觉得无比的自豪,这也让他坚定了他的献血之路要一直走下去,直到他走不动了。
  直到退休前,他最后一次献了血
  打算献血到什么时候?随着年龄的增加,陆志刚的妻子不时地会问他这句话。妻子是担心他的身体。按照国家规定,献血者的年龄上限是55岁。陆志刚一直说到时候就不献了。
  陆志刚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宽裕了。女儿工作后,家里更没有了后顾之忧。妻子总希望陆志刚能用献血以外的方式去回馈社会。陆志刚的确做了很多。他资助了两个贫困学生读书各三年,还帮助照顾小区里的孤老,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可是,他在做了这些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献血。
  血液中心电话来了,他就毫不犹豫地去了,只是去10次,他可能只告诉妻子两三次。他不希望让妻子太过担心,所以献完血回来就装得跟没事人一样,照样上班、做家务。
  单位里组织的无偿献血,他也积极参与。单位里组织的献血,是有营养费的,但是陆志刚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既然是无偿献血,就不该拿一分钱。所以,单位里献了三四次血,拿到的几千元,他都捐给了社区的肢残人协会。他觉得,他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是幸运的残疾人,他的残疾对他的生活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他还能得到一份好工作,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的残疾人。
  2010年1月,有位四川孕妇怀了双胎,在上海动手术,需要备血。当时,血液中心召集了4位志愿者,陆志刚是其中之一。但其中有两个年轻的志愿者,前一个晚上喝了酒,检查血液指标不合格。于是,院方和陆志刚及另一名志愿者商量,每人献双份血小板(相当于1600毫升全血)。
  当时,陆志刚已经56岁,超过了55周岁的献血年龄上限,每次献血前都需要签署自愿承担责任的承诺书。签字的时候,陆志刚其实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担心和害怕的,毕竟岁数上去了,献双份怕身体吃不消,但是看着孕妇家属,他又心软了。
  这一次,他更不敢告诉妻子,他自己都有些害怕,更何况是妻子。当天献完血,他在病床上休息了6个小时。回家后,他将近两个月时间腿脚发软,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隔了两天,他破天荒地叫妻子去买老母鸡炖来吃,这还是他第一次在献血后想要补一下身体。妻子很警觉,问他:“是不是去献血了?”他笑着打马虎眼,说是单位工作忙,有些累了,所以想补一补。
  2012年,他58岁,在献血界算“高龄”了。当时志愿者团队中有队友说网上有一名贵州网友求助,孩子白血病在上海治疗要用血。陆志刚知道后,立即赶到了这孩子所在的医院,献出了一份血小板。那时,孩子妈妈跪在陆志刚和另一个志愿者的面前哭着说谢谢。心肠软的陆志刚,眼圈泛红了。虽然他已经是“一把年纪”,但是他觉得只要他力所能及,就要去做,能帮一个是一个。
  就在这年的7月,卫生部制定的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国家标准规定无偿献血年龄上限首度由55周岁延长到60周岁。陆志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没这个新规定的时候,你不早就自动放宽年龄上限了吗?”陆志刚笑了,他知道妻子言下所隐含的是对他的心疼和关心。
  虽然新规定把无偿献血年龄上限延长到60周岁,但前提是必须身体健康。陆志刚的身体一直以来都很好,但是没想到的是,疾病说来就来了。陆志刚原本打算献血一直献到他退休。可就在2013年初,他59岁的时候,他又献了一次血。这一次,他觉得人特别累,腿迈不动的感觉,不服老都不行,他暗自感叹。这一次,他告诉了妻子。他有些惆怅,献了那么多年,终于有这么一天他感到无力了。
  果不其然,这一次献血成了他最后一次献血。距离他献血到60岁的梦想,还差一年,他不得不提早退休了。这年7月,陆志刚查出患上了糖尿病。他开始忌口并接受治疗。妻子说:“我终于不用担心你是不是又偷偷去献血了。”
  不知道是不是陆志刚好人有好报,他的糖尿病发病之初很严重,但是过了大半年就控制得很好了,连医生都说奇怪,怀疑是不是一开始误诊了。陆志刚笑说,可能他的身体跟他的血一样特别。
  2014年3月,陆志满60周岁,正式退休了。退休后的他也没有闲着,跟妻子两人参加街道社区的各种志愿者活动,虽然他不再献血,但他的一腔热血依旧。每次看到采血车,他都会想起1999年的那一天。回想这15年,他庆幸自己那天的闪念,让他的人生变得有价值,15年,38次,累计献血13800毫升……
  采访小记:见陆志刚之前,看他的资料,他得过那么多荣誉和奖状,有那么多助人为乐事迹,我的脑海中描绘出的是一个思想传统、一板一眼,甚至有些严肃的老人。当他开着他心爱的三轮摩托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的傻眼了。眼前的陆志刚特别精神,身板硬朗,根本看不出已经60岁了。
  我的心里一直抱着一个疑问,是什么动力让一个人坚持献血15年,坚持做着各种好人好事。言谈之中,我发现他真是有着一腔热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1971年,他从部队回来,就花710元买了他的第一辆轻骑摩托车。当时的710元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吧,他为了自己的爱好就毫不怜惜地把钱花了。后来他又先后买过几辆两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前两年,考虑到年纪大了,他才把他的两轮摩托车给卖了。
  与此同时,这么一个硬朗的大男人还有着细腻的一面。他喜欢下厨,喜欢琢磨着做各种中西点心。这个年纪的男人,会烤蛋糕的应该不多吧,陆志刚就是一个。闲来无事,他就在家做各种点心给老婆和女儿吃,如今外孙女也是他的忠实粉丝。
  正是他这份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充满感恩之心,让他有这份温暖的爱心去帮助别人。他说,想到能帮到别人,他就很开心。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陆志刚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他的内心有着英雄情结。什么是英雄?就是救人,还要有担当。一个人一生中能救很多人,真的是一个英雄。他对妻子的隐瞒,也是一份承担。这个酷爱摩托车的男人,当他迎风驰骋的时候,内心的这种英雄情结铸就了他的热血人生。
其他文献
1948年9月17日,是农历传统的中秋节。  这时中央警备团团部驻在石家庄市郊的东里村。由于前一段时间比较艰苦,现在进城了,团长刘辉山决定在团部举行一次会餐,趁着中秋节让战士们改善一下伙食,打次牙祭。  当日中午,警备团在石家庄的战士们都来到了团部。刘辉山说:“这次吃大灶,大家敞开肚皮吃。”  张廷桢政委说:“上防空哨监视敌机的战士,路程较远,还没赶来呢!”  “菜都好了,不等了。”刘辉山挥着手说
期刊
随着世事的变迁,尽管现在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除夕守岁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守岁之风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时光上游。西晋周处《风土志》把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长幼聚饮号为“分岁”,夜以待晓命为“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盛行,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对这一习俗作了多种描绘,给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章。  最早的守岁
期刊
当我家庭院中其它的花草树木倘在冬眠的时候,独有那株海棠活泛了枝条,冒出了淡褐色的嫩芽。起初如米如豆,逗引得木瓜树鼓芽弄苞地次第开来,小院逐渐有了春的消息。  今年春来得早,腊月十九“打春”时,先是腊梅花开了。腊梅的开放证明了大自然天造地化之神功,它不着一叶,却尽显风流,映衬在没有被严寒摧掉叶子的橡皮牡丹、栀子树和夜来香中,花朵灼灼,点缀得恰如其分。迎春花在腊梅花熏染下也竟相开放,恰在九九年的春节,
期刊
洞房花烛,应该是一生中最喜庆的事吧,可是,她的心却像房内跳跃的烛火,忽闪闪地,无法安宁。没有办法不忐忑,那个将要与自己相伴终生的人,是个在日留学的青年才俊,是主张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时尚人士,他可以今天洞房,明天一转脸,把新娘抛到身后,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她不知道,迎接她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他的心也同样地忐忑,他还年轻,不想那么早被家庭拖累,而且,就算要成亲,他也要找一
期刊
1949年,国民党海军内部爆发21次起义,起义舰船共97艘,起义官兵达3800多人,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四次起义没能取得成功,起义组织者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扼腕。  “接29”舰外海起义被拦截  1949年2月,国民党“黄安”护卫舰在青岛起义,成功驶向连云港解放区,开创了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的先例。  本来按既定计划,“接29”舰要与“黄安”舰一同举行起义的。当时“接29
期刊
1913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但这个“旧新年”过得有点乱……  临近腊月,北京人想的是随后而来的“忙年”,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新年”放在眼里  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原本该腊月二十三就封印的官府,却在“旧新年”里遵命如常办公;但在“新新年”那一日,
期刊
如果说,美国的66号公路代表了孤独和自由,那么厦门代表什么?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它何以能在15年间,先后将我的两位才华横溢的小伙伴吸引至此?  第一位小伙伴提及鼓浪屿流啭的鸟啼,我知道那是一个糊弄小清新的玩笑。  第二位小伙伴告诉我,因为他热爱马拉松,所以他需要生活在一个能够正常呼吸的城市——的确,我在厦门市区翻越了一座小山,空气清新得就像小清新热衷的音乐,简单,甚至微甜。  我拣一张长桌坐下,一面
期刊
他出生于美丽的西双版纳,父母都是西双版纳黎明农场的普通工人,家庭收入微薄。他从小跟随父母一起成长,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热爱家乡、保护这片乐土的种子。但是,他亲眼看到这里的一棵棵大树被锯倒运走,一只只珍稀动物被驱赶捕杀,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焚烧改种为茶树和橡胶树。  最触动他心灵的是这里的野象与人们发生的冲突。在这片被称作“动植物王国”的土地上,因为人类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森林,更毁坏了野
期刊
贞观六年(633年)的腊月,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于是这位千古第一仁君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
期刊
现在要说“饽饽”这词儿,未准有人知道说的是什么,但老北京人懂。这么和您说吧,主要的面食品,象什么饺子、糕点什么都能叫饽饽。蒙、满族都这么叫。当年去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家,她曾说过,把糕点不叫点心,而叫饽饽。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砷下了朝到一大臣家密谋事情,进门便说:“去热两件饽饽”,意思就是准备点点心。  要说起来“饽饽”这词儿,是从元代开始的。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大批蒙古族人入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