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间八点半钟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的缓慢,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已经在市中心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于是我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我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的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八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吴淞镇。自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这一切感觉得最敏锐。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是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座好像是刚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麇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座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都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方瞭望。我在船上还不住地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兵士,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我聽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比“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在喘了一口气。
  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当自己喘一口气的时候,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在同样喘一口气。
  1945年,昆明
其他文献
夏维波,  男,东北师大附中高中教师。吉林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科研名师,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外国文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文学的文化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人语  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议论文重在议论,出彩在说理,透彻、深刻的说理,其实就
期刊
昨天的这个时候,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自然,不会再为了分数而悲。之后是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在这之前,能否再让我好好想想,我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四年呢?一个人,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发芽开花,繁荣滋长,甚至连他都不自觉,待某日忽地惊觉,那种忽然长大的惊喜,是人生中再神奇不过的事了。  我向来是以一种从容的姿态行走于我的生命中的。我是向前走的,我眺望无限的未来,同时,也留恋逝去的光景。不解的是,我身边的许
期刊
【例文展示2】  本文可评为考场二类文中的高档类。  本类作文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能用例展开论证,语言通顺,但全局意识弱,观点表述不准确,论证过程逻辑漏洞明显。  大漠孤烟,驼铃悠悠,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就已架起了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定一个信念——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展中华民族风采。  “厦门宣言”鼓励金砖国家加强文明
期刊
编者按:文学社是学生们热爱文学的课堂外延,既能补充和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又能拓宽视野,深化认识,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审视文学和课堂教学。文学社提供的写作、编辑等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锻炼阅读、鉴赏、写作的能力。我们旨在推送优秀的文学社组织,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更多正在成长壮大的文学社团提供参考。  南宁市第二中学万山红文学社创办于1982年,社刊《万山红》刊头由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自创社以
期刊
【考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题目,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问一位哲学家:“从地到天有多高?”哲学家回答:“三尺高!”“为什么这么低呢?我们人不都长得至少有四尺、五尺、六尺高吗?”哲学家回答:“所以,超过三尺高的人身,要在天地间立足,便要懂得低头!”这段话实在深富人生哲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低头”的看法,或叙述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故事。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佳作呈现】
期刊
全世界人都在唱着挽歌。  飞燕挽留春天,窗花挽留落霞,黑夜挽留霜华,我挽留你,你挽留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挽歌时代中挣扎,呼喊。  人甫一出生,便會经历,便有欢欣,便有逝去,便有不甘。于是有了遗憾,有了挽留,有了哀悼。于是唱起了挽歌,举起了灵旗,捧起了过往,装在黑白相框里。  人甫一出生,就会老去,就有失眠,就有失恋,就有失信。于是唱起了挽歌,撑起了黑伞,蒙上了黑纱,躲在萧瑟外套里。  在现实中,我
期刊
青石古老  江南烟雨,烟难散,雨纷扰  一支长篙  慢慢流水至拱桥  今日只覺春光好,桃李胭脂比人娇  朦胧碧色,细细杨柳风中飘,落日烟里遥  灯笼还艳,昔日圆窗美人笑,红墙夫子庙  可知美人为谁笑?  我问美人,美人却道:  “等。”  “可曾来。”  “不曾来。”  流水复去,落花独败  今日春光好,只惜春光不胜寂寥  评语:这是一首现代诗,写出了秦淮河的静谧与柔美。作者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
期刊
一、一道高考作文题引发的思考  在2018年的几套高考作文题中,被网友一致认为最难写的是新课标全国卷Ⅱ的“幸存者偏差”。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先来看一下这道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
期刊
重提“真诚作文”的缘由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学生作文“假大空虚”;  2.教师教学本末倒置。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引导学生作文关注现实生活、真诚表达,由为他人代言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作文的认识  一、作文是一种真诚的书面交际 △  人生需要交际,作文也是一种交际,是一种以书面表达为媒介的正式交际,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进行。这要求
期刊
八月十五的月亮分外圆,月色如水,在夜幕里勾勒出朦胧的痕迹。我回到爷爷奶奶家,听着爷爷满心关怀的教导。当听见烟花绽放的声音时,我冲出房间,趴在阳台上用手撑着脸,看着巷子尽头挥洒的烟花。红色、黄色,闪烁着不可捉摸的光亮,像有魔力的网,披着月光映亮我的眼眸。渐渐地,天边只剩下扑朔迷离的光影……  恍然想起小时候的我不够高,踮着脚使劲往上凑,想看到阳台外的风景。那时哥哥就会抱起我,让我如愿。如今的我已经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