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的制备工艺及各方法采取不同干燥时间所测定的四物汤出膏率的差异.方法:采用L9(34)正交表,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种不同的制备工艺所得干膏在105℃干燥箱干燥3 h,及同一方法所得干膏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时出膏率的差异.结果:不同方法间方差分析结果为P>0.05,F
肿瘤相关性厌食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的综合征,降低了患者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中医药治疗多从脾胃施治,而蒋益兰教授认为除从脾胃论治外,从肝论治亦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基于“土得木而达”的理论渊源,蒋教授充分认识到情志失调所致肝郁脾虚乃该病的核心病机,当治以调畅情志、疏肝健脾,药疗、话疗、食疗互相配合,疗效甚佳.
目的:探究消风宣窍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40只Hartley豚鼠被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组及氯雷他定组,每组各10只.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药物干预7 d后,比较各组豚鼠鼻部症状行为学评分、鼻黏膜分泌物阳性细胞计数、血清IgE、组胺及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消风宣窍汤组及氯雷他定组的鼻部症状行为学评分、两种阳性细胞计数、血清IgE、组胺、NF-κB、IL-4、IL-6、IL-17水平、病理组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FN-γ、
本文就海派颜氏内科流派有关胸痹心痛的医案、医论、医话进行梳理分析,对颜氏内科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探讨其学术特色的传承发展及辨治方药的异同变化,从而汲取精华,以启后学.
张敏建教授从郁证的定义剖析“气、血、痰、火、湿、食、瘀”诸郁在男科疾病中的特定表现,分析男科郁证的病因病机,讨论男科郁病的证治,认为对男科郁证的论治当首辨阴阳、次分脏腑、从寒热虚实而施治.张师认为男科疾病一般病程较长,故从郁证论治应在注重心理疗愈的同时,注意安全用药,不宜峻猛.实证用药要注意理气不耗气,活血不破血,清热不败胃,祛痰不伤正;虚证的治疗需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调补脏腑而不滋腻.
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强调气阳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认为气阳畅达可以使五脏安和,邪去病安.本文主要总结刘祖贻教授在临证中所形成的以调畅气阳为先的学术思想,并对其提出的调畅气阳五法(补气阳法、温气阳法、敛气阳法、潜气阳法、通气阳法)进行阐述.
“眩”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学典籍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因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又开创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先河,书中记载的有关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知仲景治眩大体分为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谨守病机,暗合“温药和之”及“利小便”之意.本文对仲景治眩的精妙微细之处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文立足于古代文献,从病后养生的概念与内涵、方式与法则两个方面对中医病后养生思想进行阐述,以期完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全面地揭示中医养生思想的本质.
贾六金教授业医六十载,深研药性,精研配伍,在治疗小儿疾病遣方用药时善用对药,巧用药组,或协同增效,或相须相使,或伍用减毒,屡收卓效.本文旨在总结贾师临床常用的部分药对及药组,分析其组方配伍和辨证特点,总结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筋骨并重”理论是中医骨伤的重要指导思想,又是微创治疗的具体体现,常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医和西医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无论是中药内服、中医外治还是西医的手术、康复疗法,都注重恢复筋骨平衡的关系.本文以“筋骨并重”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西医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上对该理论的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