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景点结构性分析是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内容。通过对海西旅游景点结构的分析,表明海西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且文化内涵丰富;海西区资源单体分布较集中,单体间的空间屏蔽效应大;景点分布广泛,但是空间分布不均衡。结合旅游发展现状,最后提出达到优化海西旅游景点结构的措施。
【关键词】景点结构;优化途径;海峡西岸;国家级景区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产业特征,渐渐趋向于区域旅游合作与区域资源整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旅游区已完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磨合期,逐渐形成旅游协作区,开启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1]。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海西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2]。本文选择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分析样本,以海西区建设发展为契机,对海西旅游景点进行结构分析,揭示旅游景点的现有特征,为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优化景点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数据统计
海西经济区(下文简称“海西”)以福建为主体,另涵盖广东、江西和浙江部分市区,北接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区之一。海西共包括福建全省9市、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市、江西(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市、浙江(温州、衢州、丽水)3市,共计20市。其战略定位之一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所以它不但是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本文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中获取,各市行政面积则是以各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为主体。截止2012年5月底,通过统计得出海西的国家3A以上景区共108个。
二、 旅游景点结构分析
(一)景点类型结构分析
1.旅游景观类型多样。自然资源是海西旅游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客家景点和红色景点也是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江西上饶、赣州和福建龙岩都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景点有古田会议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赣州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客家文化景点的集中区,景点有赣州龙南县客家酒堡景区、关西围屋、福建土楼等。
2.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从旅游资源的数量上来看,自然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包括水域风光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也比较丰富,如独具特色的民间节事活动(茶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博饼文化等),现代节庆活动(体育旅游、温泉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在海西经济区不断萌芽和发展,温州、福州、泉州、厦门和汕头都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文化在区域上形成特色景观组合,是周边其他经济区所无法相比的,从而形成空间上丰富的人文旅游景点。
(二)景点空间结构分析
1.空间聚集度分析。地理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的景区事物,其在空间的配置状态有随机型、均匀型和凝聚型三种。黄远水、陈钢华等(2010)在对福建省的国家3A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空间结构研究过程中提及Stephen L.J. Smith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观点:最邻近点分析法是确定布点格局属性的一个更为准确、客观的方法[3]。用最邻近点(景区)之间的平均距离来构造统计指标,即邻近指数R,根据R不同取值范围来判断点(景区)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态[4]。
聚集度指数反映单体空间分布的聚集状态,是衡量单体在空间格局中纵向排列产生屏蔽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R作为聚集度指数,来反映旅游资源群中单体之间的聚集程度。
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呈随机状;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趋于凝聚状[5]。
本文将海西108个旅游景区抽象为点状要素,在不考虑交通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各景区所在的经纬度,在Arcmap中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利用Near工具测算出每个景区与最邻近景区之间的直线距离,其平均值r1= 23.429478Km.
由公式(3)和平均值r1计算出海西20市3A以上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Ri,见表2所列结果。
从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分析(表2),厦门、汕头、泉州、温州、福州、漳州、莆田七市的Ri>1,区域内的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相对均匀,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较弱,且彼此间的空间屏蔽效应较小。而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小于1,说明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单体分布较集中,彼此之间关联度高,单体间的空间屏蔽效应大。
2.空间分布特点。 海西旅游景点分布广泛,但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3A以上景区超过10个的有泉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四市,且国家旅游局公布的5A旅游景区仅有7个,这对于海西20市而言,特优级旅游景区较少,4A级景区较集中。
国家3A以上景点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除温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基本呈面状外,其余城市的景点可抽象为点状空间。总体来看,资源空间组合离散化,分布总量以沿海中心城市为主,特别是优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
四、海西旅游景点优化途径
(一)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地联动开发
目前,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关键问题是空间分布特征,如何有效组织各景点的交通路线在空间上的配合、如何处理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等[6]。对资源特色不突显的区域突出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游为辅的特色精品旅游格局[7],提升旅游景点功能结构之间的空间联动性,实现优势互补,将区域旅游资源间的屏蔽竞争降到最小,促进海西旅游的共同发展[8]。
(二)优化海西基础交通网络 构筑海西中心城市与周边、沿海、内陆城市及山区地市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五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其他中小城市的交通网络,在旅游景点之间形成旅游快速通道,增加海西景点之间的交通路线,深化高速公路网,提高景点之间的路线等级,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三)拓展客源市场,重点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由于海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入境旅游的发展一直是海西旅游市场的重点,通过比较发现海西港澳台客源市场发展稳定 [9],特别是福建省对港澳台和东南亚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强,而欧美客源市场的集中率较低,所以必须扩展海外客源市场,增强海西旅游区客源市场的多元性。完善国际散客的接待体系,大幅度提高海外散客在入境旅游中的比例,加速优化海外散客市场也是关键举措[10]。
曾有研究者指出分形理论更能揭示景点空间结构特征[11],因技术原因,本文没有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集聚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等对景点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继平,常学礼,曹艳英,等.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J].测绘科学,2007,32(6):182-184.
[2]中国福建政府官方网站.(2012年5月).www.fujian.gov.cn.
[3]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196-
1197.
[4]冯雪,潘英华.最邻近平均距离计算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7,4:33-35.
[5]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3.
[6]冯维波.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3(4):408-409.
[7]张永平,吴健生,黄秀兰,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科学,
2011,33(9):1802-1804.
[8]杨学燕.宁夏6大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潜力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88-89.
[9]潘勤奋.海峡西岸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J].发展研究,2007,4:32-33.
[10]张博,马耀峰,黄沛.基于SSM方法的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10.26(4):367-368.
[11]许志晖,戴学军,庄大昌.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
2007.26(1):132-138.
【关键词】景点结构;优化途径;海峡西岸;国家级景区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产业特征,渐渐趋向于区域旅游合作与区域资源整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旅游区已完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磨合期,逐渐形成旅游协作区,开启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1]。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海西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2]。本文选择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分析样本,以海西区建设发展为契机,对海西旅游景点进行结构分析,揭示旅游景点的现有特征,为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优化景点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数据统计
海西经济区(下文简称“海西”)以福建为主体,另涵盖广东、江西和浙江部分市区,北接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区之一。海西共包括福建全省9市、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市、江西(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市、浙江(温州、衢州、丽水)3市,共计20市。其战略定位之一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所以它不但是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本文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中获取,各市行政面积则是以各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为主体。截止2012年5月底,通过统计得出海西的国家3A以上景区共108个。
二、 旅游景点结构分析
(一)景点类型结构分析
1.旅游景观类型多样。自然资源是海西旅游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客家景点和红色景点也是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江西上饶、赣州和福建龙岩都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景点有古田会议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赣州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客家文化景点的集中区,景点有赣州龙南县客家酒堡景区、关西围屋、福建土楼等。
2.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从旅游资源的数量上来看,自然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包括水域风光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也比较丰富,如独具特色的民间节事活动(茶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博饼文化等),现代节庆活动(体育旅游、温泉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在海西经济区不断萌芽和发展,温州、福州、泉州、厦门和汕头都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文化在区域上形成特色景观组合,是周边其他经济区所无法相比的,从而形成空间上丰富的人文旅游景点。
(二)景点空间结构分析
1.空间聚集度分析。地理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的景区事物,其在空间的配置状态有随机型、均匀型和凝聚型三种。黄远水、陈钢华等(2010)在对福建省的国家3A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空间结构研究过程中提及Stephen L.J. Smith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观点:最邻近点分析法是确定布点格局属性的一个更为准确、客观的方法[3]。用最邻近点(景区)之间的平均距离来构造统计指标,即邻近指数R,根据R不同取值范围来判断点(景区)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态[4]。
聚集度指数反映单体空间分布的聚集状态,是衡量单体在空间格局中纵向排列产生屏蔽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R作为聚集度指数,来反映旅游资源群中单体之间的聚集程度。
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呈随机状;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说明景区分布趋于凝聚状[5]。
本文将海西108个旅游景区抽象为点状要素,在不考虑交通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各景区所在的经纬度,在Arcmap中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利用Near工具测算出每个景区与最邻近景区之间的直线距离,其平均值r1= 23.429478Km.
由公式(3)和平均值r1计算出海西20市3A以上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Ri,见表2所列结果。
从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分析(表2),厦门、汕头、泉州、温州、福州、漳州、莆田七市的Ri>1,区域内的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相对均匀,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较弱,且彼此间的空间屏蔽效应较小。而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小于1,说明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单体分布较集中,彼此之间关联度高,单体间的空间屏蔽效应大。
2.空间分布特点。 海西旅游景点分布广泛,但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3A以上景区超过10个的有泉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四市,且国家旅游局公布的5A旅游景区仅有7个,这对于海西20市而言,特优级旅游景区较少,4A级景区较集中。
国家3A以上景点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除温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基本呈面状外,其余城市的景点可抽象为点状空间。总体来看,资源空间组合离散化,分布总量以沿海中心城市为主,特别是优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
四、海西旅游景点优化途径
(一)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地联动开发
目前,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关键问题是空间分布特征,如何有效组织各景点的交通路线在空间上的配合、如何处理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等[6]。对资源特色不突显的区域突出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游为辅的特色精品旅游格局[7],提升旅游景点功能结构之间的空间联动性,实现优势互补,将区域旅游资源间的屏蔽竞争降到最小,促进海西旅游的共同发展[8]。
(二)优化海西基础交通网络 构筑海西中心城市与周边、沿海、内陆城市及山区地市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五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其他中小城市的交通网络,在旅游景点之间形成旅游快速通道,增加海西景点之间的交通路线,深化高速公路网,提高景点之间的路线等级,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三)拓展客源市场,重点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由于海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入境旅游的发展一直是海西旅游市场的重点,通过比较发现海西港澳台客源市场发展稳定 [9],特别是福建省对港澳台和东南亚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强,而欧美客源市场的集中率较低,所以必须扩展海外客源市场,增强海西旅游区客源市场的多元性。完善国际散客的接待体系,大幅度提高海外散客在入境旅游中的比例,加速优化海外散客市场也是关键举措[10]。
曾有研究者指出分形理论更能揭示景点空间结构特征[11],因技术原因,本文没有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集聚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等对景点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继平,常学礼,曹艳英,等.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J].测绘科学,2007,32(6):182-184.
[2]中国福建政府官方网站.(2012年5月).www.fujian.gov.cn.
[3]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196-
1197.
[4]冯雪,潘英华.最邻近平均距离计算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7,4:33-35.
[5]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3.
[6]冯维波.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3(4):408-409.
[7]张永平,吴健生,黄秀兰,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科学,
2011,33(9):1802-1804.
[8]杨学燕.宁夏6大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潜力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88-89.
[9]潘勤奋.海峡西岸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构想[J].发展研究,2007,4:32-33.
[10]张博,马耀峰,黄沛.基于SSM方法的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10.26(4):367-368.
[11]许志晖,戴学军,庄大昌.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
2007.26(1):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