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新举措研究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经典”指中华文化中灿若星河、熠熠生辉的经典文学作品。从优美质朴的《诗经》,到瑰丽的《楚辞》;从气象万千的唐诗,到婉约缠绵的宋词;从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到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们是中华文化中最辉煌灿烂、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历经几千多年的岁月而从未中断,历久弥新。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中华经典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和审美追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助推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中华经典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1]对发挥语言文字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明确部署。2010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联合组织倡导“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旨在对中国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经典作品的诵读、书写和讲解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
  因此,在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意义重大。第一,它能更大地激发大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第二,它能够积极推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它能更加主动有效地督促大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提高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第四,它能更好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更有效地提升文化修养,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年以来,“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高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起来,经典诵读、汉字听写、书法展等活动层出不穷,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了中华经典,加深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的能力显著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改善。
  关于在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研究情况,笔者进行了详细的统计。2000年至今,主题词含有“中华经典诵”的文章共有517篇,谈及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读”的论文有17篇。主题词含有“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相关论文901篇,但涉及“新媒体时代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进高校”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另外,专门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专著也极少,几乎没有。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内,有4篇硕士论文研究主题为中小学及幼儿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笔者还搜寻了相关课题研究,主要有姚利权主持的浙江省语言文字科研应用2011年度重点项目“经典诵读在浙江省高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ZY2011B15);景志明主持的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中华经典诵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研究”(CJS14-077);廖宏建主持的2014年度廣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泛学习环境下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建设与学习评价研究”(GDJG20142253)等。关于在湖南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综述现有的文献资料,研究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重要意义。第二,高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开展现状分析,逐渐形成了三大系列:一是经典资源库的建设,二是传统节日诵读活动,三是群众参与的诵读活动,包括经典诵读大赛、书写大赛、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古辞新韵活动等,形式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四,“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机制欠缺、保障不够,急功近利,收获不大,形式主义,挖掘不深等。这些研究对于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研究与探讨都是大有裨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①是深度不够。大多是针对中小学的,高校研究偏少;②形式单一,对新媒体时代的新举措研究方面比较欠缺;③将行动与高校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等联系起来的较少。
  笔者认为,要让高校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与时俱进,认识到我们目前所处的新形势,把行动的开展与我们目前所处的新媒体时代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运用先进的数字网络技术,以多种媒介形态,借助电脑、手机等载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成为一股新潮流。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1.76亿,微信用户数量达到5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上网设备使用率达85.8%。调查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和最多的群体,互联网、QQ、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高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便捷的获取方式以及视、听、触、动等全方位的体验与享受,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积极性。2015年7月23日,一部旨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通过新媒体方式在各大网站同步播出,取得良好反响,显示了新媒体在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强大优势。另一方面,它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浅阅读、碎片化的学习使大学生把握经典能力和主动思考意识减退,更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信息的庞杂也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有效发声,更广泛而正确地被认识、接受与传播的难度加大。随着“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诵写讲形式单一、老套、重复,吸引力不强、冲击力不够、传播空间受限、影响力不持久等。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将“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更进一步推进与有效开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改善其弊端,是目前高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能否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所在。   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一定要在新媒体形势下,在原有中华经典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积极探索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写研行动”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并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资源库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相结合,建立“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并广泛推广,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长远目标。
  在新媒体形势下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笔者有如下一些建议参考:
  一是,搜集目前高校盛行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模式,在文学系及其他非文学系分别进行广泛调研,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调查当前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各种媒介接受、传送、书写中华经典文化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更好地拓展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空间、参与度和便捷性。
  二是,探讨原有中华经典诵写讲模式的利弊,改革已有“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抢答赛”“翰墨书香书画展”等校园文化竞赛活动的方式,组织开发与中华经典相关的手机汉字听写大赛、微写作大赛、微信诵读大赛等大学生喜爱的参与形式,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入新媒体时代多种信息技术,让大学生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充分领略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
  三是,利用校园网,建立中华经典网页与论坛,推送优秀诵读、书写、讲解作品,建立交流板块,构建一个让大学生能够开展讨论、发表、交流学习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扩大校园文学社、演讲与口才社、通讯社等社团的影响力,举办传统文化电子刊,探索经典文化真正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新形式。
  四是,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中华经典传播的速度和扩大其广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及时上传“中华经典诵写讲”的优秀作品,方便有“手机控”的大学生在闲暇之时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与交流。
  五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开发经典诵读名篇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建设项目。邀请名家讲解、朗读、吟诵,并邀请书法家书写。所有资源均可以在手机、iPad等移动学习设备上在线使用,支持碎片化的移动学习。聘请名家来校讲学,挖掘经典的丰富内涵,提升教师和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省语委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到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培育经典诵读的师资水平。
  六是,在指导学生考取中国文化与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考取汉语志愿者等方面下工夫,建立长效机制。
  总之,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任重道远,需高度重视,有序开展,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國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教育部语用司推普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经典资源库建设启动仪式举行[J].语文建设,2010(6):61.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井然有序开展,教师的"权威"地位好像在慢慢被撼动,"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显得不能够继续适应新时期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紧紧扣住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它通过逆转录过程将富含G的单链DNA重复序列合成至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和抑制影响到端粒长度的改变,进而对衰老和肿瘤发展有所贡献。建立其活性计控
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博览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展品丰富,参会者踊跃,观众反响强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真正开了中国博览会的先河。西湖博览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本文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脑缺血发生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简要综述了上前实验阶段针对其中各环节的基因疗法。
幼儿园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江苏省阜宁县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教学活动中,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遵循简单、适切、游戏化的原则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只有立足生活,建立教学生活化意识,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积累,才能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良好条件。文章从教学目标,立足生活;课前引导,感受
摘 要:文章基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提出自己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实财务治理相关内容,扩展对外投资管理内容,优化业绩评价指标内容等;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等,提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  一、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创新  1.充实财务治理相关内容  传统财务管理教学理论中,财务治理结构理论相对薄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源于罗马法中的特有产制度和损害投偿制度。从委付制、执行制到船价制,体现了对船东意志的尊重。从船价制到吨位制(金额制),透过立法确立公平机制,进一步
2010年春节期间,杭州出版社推出了龚缨晏教授的新著《浙江早期基督教史》。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系列丛书之一,此书深入研究了19世纪初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督教(基督新教)在浙东地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真实地还原了浙江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全书文字优美,充满激情,富于时代感,很值得一读。
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其基本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来选拔、激励、管理和监督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奠定坚实基础。要达到这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