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前行的,是那个看似渺小却埋头苦干的我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床头边的书桌上,刻着一行英文:If you can not do great things,do small things in a great way.(如果你不能做大事,那就以一种伟大的方式做小事。)做老师以来,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警钟。这是对那些可以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的人的莫大的讽刺。
  我有一个朋友,人称“道理王”,在引经据典、讲道说理方面,堪称东方不败。从古埃及文明到比特币他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对娱乐八卦和婚姻人生也可以娓娓道来。加上他不俗的外表,让每个和他聊天的人都如沐春风,很多人更是恨不能立刻引他为知己。
  当时,我和他都在北京打拼,合租蜗居在中关村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这里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尽管屋小,每月的房租却不低。
  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坐在窗边。他右手两指夹着一支烟,猛吸一口,再缓缓吐出一个大烟圈来,对我说:“艾力啊,我最近认真研读了一本关于理财的书,你说现在存在银行里的钱每天都在贬值。要成功,要在北京混下去,而且混出个模样来,靠在公司做一个小职员,就算每年涨一点工资,五年升一次职,这辈子也没什么前途。要想出人头地,一定不能走寻常路!咱们凑点钱,做贵金属投资吧……”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搬走了。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打电话告诉我,他又换了工作,进入了新行业,或者又发现了短期内挣大钱的方法。但无论是新行业还是新投资方法他都没有最终坚持下来,因此他也成了一个后悔药的长期服用者。
  这个世界上有爱讲道理的人,更有爱听道理的人,总会有许多追随者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自己想要、需要或者觉得不得不要的道理。
  可是,这些道理真的那么有用吗?听完一场英语学习讲座,立刻发誓在半年内拿下GRE、托福,在一年内拿到美国名校的offer,可事实上每年能拿到奖学金的人永远是少数;听了知名企业家的励志演讲,甚至只是看到一个励志的金句就热血沸腾,开始幻想自己好好拼一把也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的巅峰;看了情感专家的微博分享,马上就决定做个“不忘初心,岁月静好”的女子,等着“高富帅”驾着七彩祥云来拯救平凡的自己……
  只靠读道理,就妄图懂人生,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甚至,你要明白,有些成功人士会在上楼后抽掉梯子,再告诉想要努力向上爬的你:“我当初就是通过努力飞上来的,你也可以。”
  但生活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总会有奇迹出现。关键是,你要掌握打开奇迹的钥匙——正确的方法。
  上中学时,父亲就告诉我:“懂一百个道理,不如懂一个方法重要;一百次的感动,不如一次行动有帮助。”所以到目前为止,我那一点小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对这句话的深切领悟。
  几乎所有的人都害怕公众演讲。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特别渴望在众人面前出色自如地表达自我,但无论我怎样尝试似乎都无法达到预期。我又是一个很容易紧张的人,性格有些怯懦。后来,我进入新东方当老师,不得不面对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学生。为了练好这个当老师的必杀技,我几乎看了所有能找到的讲解演讲之道、演讲技巧的书籍。曾经有那么一阵儿,我甚至变成了自己讲不好,但能教别人讲好的神人。
  有一天,当我又一次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模拟演讲时,一位同事走进来,看了一会儿说:“你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吗?如果没有,这样讲一万遍也没有用。”
  在他的建议下,我采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一套练习方法,方法的秘诀在于重复与反馈。
  首先,练习者需要建立对正确方法的认知。以演讲来说,必须真正去了解什么是好的演讲,而想要达到这一点,仅靠读抽象的书籍是不够的。因此,我找来了几乎所有名家的演讲视频,反复观看、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有机会我还会去现场听一些名人的演讲,现场感受那种万人欢呼、掌声雷动的氛围。
  接下来,我进行了“练习——反馈——练习”的循环训练。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然后一直练习到改正了为止。
  无论是模拟练习,还是上台讲课,我开始有意把自己的演讲录成视频。回到家,再反复观看这些视频。一开始,看到视频中的自己会很不习惯,而且会发现很多之前自以为表现良好的地方实际却并非如此。像大多数没有受过播音、形体方面专业训练的人一样,讲到激动处,我会使劲挥舞手臂,幅度大到在镜头上看不到我的脸,只看到一只手挥来挥去,身子也随之摇晃,没有力量;我还会经常重复“这就是说”、“也就是说”等口头禅,英语中就是“so…so…that…that…”;对于熟悉的内容,我通常会讲得很快,节奏感不强。而最要命的是,我没有镜头感,无法让听众感觉到我在注视着他们,在关心他们的反馈。
  我把这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用本子记录下来,不断进行纠正,并且与下一次的公众演讲视频进行对比,直到某个问题完全不再出现时,我才会把这个问题从本子上抹去。
  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之后,我不但对于新东方的课堂演讲驾轻就熟,而且还成了一名演讲师,站到了拥有成千上万观众的新东方“梦想之旅”系列演讲的现场。
  我自然算不上天才,对于自己通过一番努力取得的这一点进步,我的感触就是,世界上哪有什么成功的捷径,当你学会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时,成功自然也就离你不远了。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如果你认为简单的事可以被轻视,甚至可以完全不顾的话,那么你的工作将永远留下遗憾。
  这一路走来,尽管我对“那么多的道理”有成见,但这并不代表对此我不学习、不懂得,或者不在意。而是我明白,有时候,道理懂得越多,给自己的束缚也就越多。
  不同的道理之间又常有矛盾,不同的建议之间也会有冲突,心灵鸡汤喝多了,味道也不同:有的咸,有的甜,有的辣。吃多了,肚子会坏,步子会慢,脑子也会乱。况且道理听得再多,也是别人的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一路走来,我深感带我前行的,始终是那个看似渺小却埋头苦干的我。
其他文献
想到“独”字,首先,出现在你脑海的会是什么?是一次漫长的旅行,还是一场心碎的沉默?  我只喜欢静静地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個人在昏暗的路灯下彷徨。他们说,这种生活叫“沉默”。有人说:“沉默是金。”可是我认为一份真正沉默的由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需要你经历无数次痛苦和失败浇灌后依然能勇敢面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相信,这样的信仰是成功的核心能量。也许有一天,当成功的欣喜冲击着你的胸膛
期刊
乐颖姐姐:  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长,成绩优异,是老师与家长口中的乖乖女、优秀生。但嫉妒这种心理,从小到大都一直伴随着我,尤其在我升入重点高中以后,第一次月考班级排名第十五,以前,我的成绩一直未退出过班级前三。由于情绪低落,导致我学习注意力有所分散,第二次月考我考得更差了。现在每当我学习的时候,总会想到其他同学也在努力学习,自己可能会被一次次超越,我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这让我的学习效率很低。我也
期刊
期末考试如期而至,高中党夜以继日的学习中,最煎熬的恐怕是写笔记了。如果老师不检查,很多人都不会写笔记。但班上总有一些同学很擅长写笔记,每次打開他们的笔记本,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学霸之气。下面就是一些堪称经典的笔记,看完后你一定觉得自己浪费了太多珍贵的时光。这简直就是艺术,感觉就是考试拿高分秘笈。  1.大家肯定都多多少少记过笔记,有些童鞋是视笔记如生命,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清清楚楚记下来,学霸君的这个
期刊
“人不在多,凑齐就行;屋不在好,保密则灵。斯是国粹,正合吾心。最恼三缺一,常喜门前清。谈论有输赢,往来无人情。可以废寝食,忘姓名,掷他事于九霄,弃逛街于云层。世间多少事, 迷此最虔诚。与人曰:修我长城。”  ——网友《麻将铭》  过年,亲戚朋友围坐在一起时,屋子里总会充满欢声笑语。放鞭炮、打扑克、下棋、滚球戏……这些游戏你更钟情于哪一个呢?相信很多人的首选一定是老祖宗发明的“國粹”——麻将。每到春
期刊
教育部近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高校可根据办学条件,依据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等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教育部公布的运动项目范围内招生。  教育部要求,试点高校应加强考生报名资格审核,核实考生运动技术等级,考生所持本人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中的运动项目应与报考高校的运动项目一致。应提高运动员录取的文化成绩,最低要求为不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分数线,对于少数体育测
期刊
中考和高考之后顺利考进名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名校学生似乎成了社会的“宠儿”。然而,许多曾带着“尖子生”耀眼光环的学生,在名校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却被虐成了“学渣”。最近,“名校学渣”一词走红,这些“名校学渣”们直呼“从学霸直接被秒成学渣,求心理阴影面积!”  “名校学渣”成为网络热词的起因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在清华当学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学生或毕业生纷纷跟帖回答,诉说
期刊
转眼又到了一年高考季,每到这时,总是会勾起众多经历者的诸多回忆。  那时的我一直以为,当高考结束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会欢呼,都会扔掉那些复习资料,互相拥抱庆祝:终于走出了高中这个牢笼,迎向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  可是并没有。  高考结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着收拾东西走出考场。  没有响彻全场的掌声,没有激动振臂的欢呼,更没有公然发泄的撕书。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在等待对方人群中的某
期刊
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只不过,它比母亲的爱更含蓄,更深沉,甚至不易察觉,其实却渗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爱如灯,散发着让我们免却顾虑和不安的光芒,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父爱是无言的,多少深切的感动都蕴藏在平凡的生活中,这简单的幸福汇进了岁月的小溪。  父亲是一本书,我们只有用一生的时间细心地去读这本书,才能够品尝出这本书的酸甜苦辣。  他相信命运可以被勤奋改变  我从未见过我爷爷,我爷爷去世时,我父亲
期刊
貌似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孩子的艺术细胞和情感表达方式受父亲影响大。忘记了出自哪里,但这点在我身上还是挺明显的。  我爸年轻时爱听音乐,喜欢看芭蕾舞和电影,这从小时候家里那一摞摞的黑胶唱片和专业音响上就能发现。还可以从我爸和我妈恋爱的过程中,窥见他这安静优雅,在那个年代又稍显奇怪的爱好。每次我跟着我妈翻看老照片,我妈都会给我讲他们恋爱时的趣事——因为蜜月之前爸妈鲜有合影,蜜月时期照片又最能引发人对恋
期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总觉得木心的《从前慢》里,这一句最动人,让人不由得怀念起那些一笔一笔让思念浸满素笺,然后望穿秋水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悠长日子。  书信往往代表着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独自在书房点一盏灯,写信,静下心来梳理思想,斟酌语词,享受独属于一个人的自由和寂寞。而在今天全民手机党的时代,手写书信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在这繁忙的十丈红尘,时间的无涯旷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