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江苏演艺集团不断创新,亮点频出,率先成立市场化的影业公司,不断迈出技术和商业上的探索步伐,重点发展戏剧数字电影,在戏曲作品现代视听传播与人才接力培养上,始终坚定走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开辟一片艺术新蓝海。
探索:迈出戏剧戏曲电影的步伐
云上戏曲、戏剧电影,这些领全国之先的创新举措,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融媒体发展“数字演艺构想”中的积极实践。
集团连续5年推出5部原创歌剧,将江苏元素、中国故事与国际化语言进行大胆融合;对最古老的昆曲进行“最传统最先锋”的实验,2019年推出了30年来首部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海内外巡演的强烈反响,证明了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是成功的。用现代电影技术开拍4K歌剧电影《运之河》,将艺术难度最高的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则是前一次创新后的二度创作创新。可以多轮挖掘多次开发,这一特点展现出文化和版权的独特优势和广阔潜力。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有机结合的戏剧电影,既不同于舞台艺术纪录片,也不同于普通的商业片或文艺片。它的拍摄生产不只是为了票房盈利,更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数字技术留存优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风采。它需要保持戏曲特有的审美形态,因此对戏曲影视摄制团队和场地有较高的要求。
在技术性挑战背后,是江蘇演艺集团思索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以艺术形式承载传统文化、以创新方式重塑艺术形式,从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塑当代中国精神。《运之河》用歌剧形式,表现大运河开掘通航和隋唐朝代更迭的历史文化,再用电影语言表现歌剧形式。只有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让传统和现代结合、历史和未来结合,才能发展传统文化,让年轻人去了解、接受、热爱。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鼓励电影发行放映机构为戏曲电影的发行放映提供便利。为弥补锡剧短板、打造戏曲产业生态链,江苏省演艺集团及其锡剧团于2015年开始投资位于宜兴的江南影视基地,已经成功出品了4K锡剧电影《珍珠塔》、4K琼剧电影《喜团圆》、4K扬剧电影《衣冠风流》、4K淮海戏电影《皮秀英四告》,2019年年底又完成了4K锡剧电影《紫砂梦》的拍摄。其中,《珍珠塔》获得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金杉叶”民族文化影像传承奖、首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和优秀改编戏曲电影奖等多个荣誉;《衣冠风流》成功入围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
江南影视基地从作坊起步,如今已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戏曲影视作品摄制、宣发体系和标准化流程,形成一支经验丰富、分工明确的专业创作团队。基地多次组织骨干员工赴横店影视基地参观学习,与江苏省广电总台开展深入的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4K影视技术。它的定位,也由早期专注于摄制戏曲影视作品的全国性基地,转变为集观光、游览、体验为一体的戏曲主题文化园区。这种演艺产业拓展,本质上是以优化、整合、盘活文化资源为抓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道路。
没有各类主体的探索实践,再好的鼓励政策也是空中楼阁。江苏演艺的积极入局,是用行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担起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应有责任。
赋能:科技推动戏曲革新
在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AI)等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遗产”,而传统戏曲在比例上处于退守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这不仅是面对历史的培根铸魂行动,也是面向未来的培根铸魂工程,因为后人可以从先人的遗产里汲取思想资源,实现多种形式的文艺复兴和传统文化的多次开发。
科技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推陈出新。用4K甚至8K技术拍戏曲、歌剧等戏剧舞台艺术,是科技助力戏剧的大势所趋。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复制,摊低平均成本;二是可剪辑,展现最高的表演水平;三是可移动,满足年轻观众随时随地观赏的要求;四是高清逼真,4K屏幕的物理分辨率达3840×2160(QFHD),是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是高清(HD.1280×720)的约9倍。
科技“复制”的文化产品,会不会成为“非遗赝品”,逐步替代原汁原味的“人工表演”、影响原有的传统戏曲票房呢?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既需要先进科技抢救、保护,也需要拥抱科技,结晶出新的形态。传统力量和科技力量既是辩证关系,也是复杂的博弈过程。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AI、VR/AR、3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戏曲来说,观众将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我”为中心享受虚拟演艺等完全沉浸式的全息体验,全息影像、全息舞台将部分替代物理上的传统演艺舞台。
从这个角度讲,江苏演艺集团正在进行的戏曲影视和数字演艺实践,适应了未来演艺世界的发展趋势。
双赢:在数字融媒体传播中增强实力
“最积极的防守是进攻。”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与创新。
省演艺集团的4K戏剧电影实践,是赋戏剧以电影新形式、赋电影以戏剧新内容,通过戏剧电影这一模式创新,打通戏剧与电影两个文化子行业,既有效克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难题,又盘活了戏剧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双赢。4K戏曲影视实践是江苏演艺集团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宏伟的数字化战略构想中的一部分。
在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编制过程中,计划对演艺作品进行全数字化处理,将名人名剧传统剧、古籍资料、文化史料、历史影像资料进行完整保存和利用,既服务于演艺音视频资源的集中抢救、保护,又可衍生出完整的数字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微信、微博、苏演等集团自有线上平台对外整合发布,还可以形成IP交易市场,实现跨平台的增值业务,延长演艺产业链条。规划建设江苏戏曲博物馆,运用声光电、VR/AR、3D等现代技术,建设国内最领先的数字化、沉浸式“戏曲博物馆+体验馆+展演馆”这一新型戏曲综合体。
新的艺术生产力是推动江苏演艺集团事业前进的重要驱动,新的艺术生产力更要通过新媒体来发展。集团积极与南京、泰州等地合作,将戏曲浸入到文旅产业的自然生态与群众身边,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广阔的演出实践舞台。通过戏剧电影、数字新媒体融合传播精品剧目,将戏曲名家与新秀的“传帮带”用新媒体形式实现,通过抖音、快手等大众平台,积极推进集团90后、00后新演员的业务水平提升,推动名家与新人并进,尽快让集团新生创作力量破茧而出。积极与央视等广电机构合作,以广电传播的媒体融合,助力集团剧目传播、人才培育,坚定戏曲的影视融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探索:迈出戏剧戏曲电影的步伐
云上戏曲、戏剧电影,这些领全国之先的创新举措,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融媒体发展“数字演艺构想”中的积极实践。
集团连续5年推出5部原创歌剧,将江苏元素、中国故事与国际化语言进行大胆融合;对最古老的昆曲进行“最传统最先锋”的实验,2019年推出了30年来首部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海内外巡演的强烈反响,证明了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是成功的。用现代电影技术开拍4K歌剧电影《运之河》,将艺术难度最高的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则是前一次创新后的二度创作创新。可以多轮挖掘多次开发,这一特点展现出文化和版权的独特优势和广阔潜力。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有机结合的戏剧电影,既不同于舞台艺术纪录片,也不同于普通的商业片或文艺片。它的拍摄生产不只是为了票房盈利,更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数字技术留存优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风采。它需要保持戏曲特有的审美形态,因此对戏曲影视摄制团队和场地有较高的要求。
在技术性挑战背后,是江蘇演艺集团思索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以艺术形式承载传统文化、以创新方式重塑艺术形式,从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塑当代中国精神。《运之河》用歌剧形式,表现大运河开掘通航和隋唐朝代更迭的历史文化,再用电影语言表现歌剧形式。只有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让传统和现代结合、历史和未来结合,才能发展传统文化,让年轻人去了解、接受、热爱。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鼓励电影发行放映机构为戏曲电影的发行放映提供便利。为弥补锡剧短板、打造戏曲产业生态链,江苏省演艺集团及其锡剧团于2015年开始投资位于宜兴的江南影视基地,已经成功出品了4K锡剧电影《珍珠塔》、4K琼剧电影《喜团圆》、4K扬剧电影《衣冠风流》、4K淮海戏电影《皮秀英四告》,2019年年底又完成了4K锡剧电影《紫砂梦》的拍摄。其中,《珍珠塔》获得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金杉叶”民族文化影像传承奖、首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和优秀改编戏曲电影奖等多个荣誉;《衣冠风流》成功入围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
江南影视基地从作坊起步,如今已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戏曲影视作品摄制、宣发体系和标准化流程,形成一支经验丰富、分工明确的专业创作团队。基地多次组织骨干员工赴横店影视基地参观学习,与江苏省广电总台开展深入的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4K影视技术。它的定位,也由早期专注于摄制戏曲影视作品的全国性基地,转变为集观光、游览、体验为一体的戏曲主题文化园区。这种演艺产业拓展,本质上是以优化、整合、盘活文化资源为抓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道路。
没有各类主体的探索实践,再好的鼓励政策也是空中楼阁。江苏演艺的积极入局,是用行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担起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应有责任。
赋能:科技推动戏曲革新
在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AI)等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遗产”,而传统戏曲在比例上处于退守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这不仅是面对历史的培根铸魂行动,也是面向未来的培根铸魂工程,因为后人可以从先人的遗产里汲取思想资源,实现多种形式的文艺复兴和传统文化的多次开发。
科技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推陈出新。用4K甚至8K技术拍戏曲、歌剧等戏剧舞台艺术,是科技助力戏剧的大势所趋。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复制,摊低平均成本;二是可剪辑,展现最高的表演水平;三是可移动,满足年轻观众随时随地观赏的要求;四是高清逼真,4K屏幕的物理分辨率达3840×2160(QFHD),是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是高清(HD.1280×720)的约9倍。
科技“复制”的文化产品,会不会成为“非遗赝品”,逐步替代原汁原味的“人工表演”、影响原有的传统戏曲票房呢?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既需要先进科技抢救、保护,也需要拥抱科技,结晶出新的形态。传统力量和科技力量既是辩证关系,也是复杂的博弈过程。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AI、VR/AR、3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戏曲来说,观众将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我”为中心享受虚拟演艺等完全沉浸式的全息体验,全息影像、全息舞台将部分替代物理上的传统演艺舞台。
从这个角度讲,江苏演艺集团正在进行的戏曲影视和数字演艺实践,适应了未来演艺世界的发展趋势。
双赢:在数字融媒体传播中增强实力
“最积极的防守是进攻。”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与创新。
省演艺集团的4K戏剧电影实践,是赋戏剧以电影新形式、赋电影以戏剧新内容,通过戏剧电影这一模式创新,打通戏剧与电影两个文化子行业,既有效克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难题,又盘活了戏剧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双赢。4K戏曲影视实践是江苏演艺集团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宏伟的数字化战略构想中的一部分。
在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编制过程中,计划对演艺作品进行全数字化处理,将名人名剧传统剧、古籍资料、文化史料、历史影像资料进行完整保存和利用,既服务于演艺音视频资源的集中抢救、保护,又可衍生出完整的数字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微信、微博、苏演等集团自有线上平台对外整合发布,还可以形成IP交易市场,实现跨平台的增值业务,延长演艺产业链条。规划建设江苏戏曲博物馆,运用声光电、VR/AR、3D等现代技术,建设国内最领先的数字化、沉浸式“戏曲博物馆+体验馆+展演馆”这一新型戏曲综合体。
新的艺术生产力是推动江苏演艺集团事业前进的重要驱动,新的艺术生产力更要通过新媒体来发展。集团积极与南京、泰州等地合作,将戏曲浸入到文旅产业的自然生态与群众身边,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广阔的演出实践舞台。通过戏剧电影、数字新媒体融合传播精品剧目,将戏曲名家与新秀的“传帮带”用新媒体形式实现,通过抖音、快手等大众平台,积极推进集团90后、00后新演员的业务水平提升,推动名家与新人并进,尽快让集团新生创作力量破茧而出。积极与央视等广电机构合作,以广电传播的媒体融合,助力集团剧目传播、人才培育,坚定戏曲的影视融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