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体外循环再氧合损伤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控制体外循环启动时的吸入氧浓度,研究不同给氧浓度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再氧合损伤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及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根据体外循环初始氧浓度分为4组:紫绀组1(G1),氧分压(PaO2)< 120 mm Hg(1 mm Hg =0.133kPa);紫绀组2(G2),PaO2 120 ~< 180 mm Hg;紫绀组3(G3),PaO2 180~ <250mmHg;非紫绀组(G4),PaO2>200 mm Hg.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1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术后2h、24h检测血清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cTnI)、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异构前列腺素(8-ISO)和S100β蛋白(S100β)浓度,同时记录相应临床指标.结果 CK-MB、cTnI、IL-6、TNF-α、8-ISO、S100β术前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开始后均上升,于体外循环停机前后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各时间点指标增高趋势为G3 >G2 >G1 >G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在术前G4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开始后各组SOD水平均降低,于升主动脉开放后达最低值,之后逐渐升高,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1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术后2h4个时间点G3 <G2 <G1 <G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 G1、G2和G3组均低于G4组(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vO2、Lac、正性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3个紫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紫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儿全部生存并顺利出院.结论 低氧启动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再氧合损伤,在常规浅、中低温体外循环结合其他措施可有效降低再氧合损伤;对脑组织氧代谢有可能的潜在影响,在深低温及长时间体外循环供氧方式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 47例(经右心房组),分年龄段随机选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右心室途径行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VSD 47例作为对照(经右心室组).经右心房组手术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长1.5 ~2.0 cm的切口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插入特殊构型的中空探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科领域对微创技术的需求,内镜辅助或完全内镜下外科手术开始飞速发展[1].心脏外科微创技术也在经历了胸骨旁小切口、电视胸腔镜及声控腔镜辅助心脏手术等技术阶段后迎来了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的时代[2].二尖瓣成形术目前已被公认为可以取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术式[3],相对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更好地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减少术后抗凝及其栓塞或出血等并
期刊
目的 探讨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嵴内型和嵴上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全组49例,于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作长1.5 ~3.0 cm的切口,不进入胸膜腔,剪开心包.于右心室流出道前壁缝荷包,穿刺,插入携带相应封堵器的特制输送管,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经VSD进入左心室,依次推出封堵器左、右伞,卡闭VSD.结果 本组成功封堵47例(96%),其中嵴内型26例,嵴上型21例.VS
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2000例患者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进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其中144例患者中转开胸,平均中转率7.2%.现总结分析这组病例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000例中男1091例,女909例.年龄10~89岁,平均(56.0±11.9)岁.恶性肿瘤1518例,良性疾病482例.肺部恶性肿瘤主要为原发性肺癌,良性疾病包括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曲菌病感染、肺隔离症等.
期刊
目的 探讨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选取术前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7例,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IABP组于麻醉后即置入IABP辅助循环,主动脉阻断期间使用内置模式继续反搏,直至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肾功能好转后逐渐撤除.对照组围手术期不使用IABP.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变
目的 探讨双肺移植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等终末期良性肺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共完成4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26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6例,慢阻肺5例,矽肺、双肺弥漫性淋巴管平滑肌瘤和原发性肺高压各1例.ECMO支持下完成手术3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2例,无体外支持下完成2例.结果 术后30天内死亡4例(10%),主要原因是术中大量出血、移植肺早期失功
主动脉瓣病变患儿的治疗,采用机械瓣膜置换术操作简单,但是抗凝不足或者抗凝过量均具危险;而且患儿需要置入物具有生长的潜能以避免多次手术,机械瓣膜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现总结我中心2002年8月至2008年10月采用Ross手术治疗15例主动脉病变患儿的结果及围术期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期刊
传统有创通气指经气管插管或切开等人工气道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进行通气[1].无创通气是指通过鼻、面罩等无创的方式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进行通气.后者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并可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2].其广泛应用于ICU,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免疫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效果显著[3]。
期刊
经胸正中切口是二尖瓣成形术的常规标准切口,暴露佳、视野清晰,但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近年来,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不断发展[1-3],人工腱索线圈(loop)技术[4]的发明使得线圈植入之前即可确定人工腱索的长度,从而缩短了术中体外循环和阻断时间。
期刊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不同时问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脊髓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体质量189 ~ 207 g雌雄不拘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3组.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Sham组6只,手术开始步骤同其他两组,但不作肾下腹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