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中传达了这样几点信息: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教育是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对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
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身。
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
高考作文不是工业产品
分数趋中率高,是高考作文中的痼疾,广受人们诟病。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张秋达对高考作文的批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要淡化作文的基准分。为了减少无效卷,阅卷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向基准分靠拢,提高所谓的达成度,导致中档分密集。淡化基准分、平均分,打分依据一凭审题,二凭基本功,打分原则坚持综合判断,分等参照。倡导优秀作文要大胆向上打,水平低下的作文往下打。
其次,适当划分得分比例。温儒敏先生曾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实施评分正态分布。将得分分为四等,二等分占50%-60%为宜;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达到15%左右。通过规定性指标,提高区分度,从而较好体现出选拔功能。
但是,这些技术性的调整是治标,难治本,因为作文阅卷的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阅卷者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作文的阅卷过程是对阅卷者体能和责任心的挑战,是对阅卷者的语文专业素养的挑战,这需要考试组织机构将考试的公平性真正落实在阅卷过程中,像重视监考工作那样来重视阅卷工作,精心挑选和培训阅卷者;尊重阅卷者的辛勤劳动,充分保障阅卷者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待遇;在阅卷过程中,充分讨论各类样文,达成共识,统一标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15日)
教少些,学多些
香港大学荣休教师程介明撰文指出,社会发展了,学生要学的东西愈来愈多,但这不应该变成教师要教的东西愈来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可估量的,关键是要把学生的学习能量释放出来。要这样做,教师就要放得开、放得下。
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就是学习”,有效的使用,是最大的成功感,也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以分数(教师的满意度)塑造成功感。
学生主动学习,就会产生很不划一的学习结果,教师会很不习惯,好像失去了控制。
教与学的变革,不是靠宣传或者推动某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是追随某一种派别思潮。关键是推广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重新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最后还是要靠教师各自的发挥。
(摘编自《上海教育》2015年10月A刊)
(栏目责编:葛 君)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中传达了这样几点信息: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教育是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对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
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身。
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
高考作文不是工业产品
分数趋中率高,是高考作文中的痼疾,广受人们诟病。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张秋达对高考作文的批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要淡化作文的基准分。为了减少无效卷,阅卷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向基准分靠拢,提高所谓的达成度,导致中档分密集。淡化基准分、平均分,打分依据一凭审题,二凭基本功,打分原则坚持综合判断,分等参照。倡导优秀作文要大胆向上打,水平低下的作文往下打。
其次,适当划分得分比例。温儒敏先生曾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实施评分正态分布。将得分分为四等,二等分占50%-60%为宜;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达到15%左右。通过规定性指标,提高区分度,从而较好体现出选拔功能。
但是,这些技术性的调整是治标,难治本,因为作文阅卷的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阅卷者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作文的阅卷过程是对阅卷者体能和责任心的挑战,是对阅卷者的语文专业素养的挑战,这需要考试组织机构将考试的公平性真正落实在阅卷过程中,像重视监考工作那样来重视阅卷工作,精心挑选和培训阅卷者;尊重阅卷者的辛勤劳动,充分保障阅卷者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待遇;在阅卷过程中,充分讨论各类样文,达成共识,统一标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15日)
教少些,学多些
香港大学荣休教师程介明撰文指出,社会发展了,学生要学的东西愈来愈多,但这不应该变成教师要教的东西愈来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可估量的,关键是要把学生的学习能量释放出来。要这样做,教师就要放得开、放得下。
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就是学习”,有效的使用,是最大的成功感,也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以分数(教师的满意度)塑造成功感。
学生主动学习,就会产生很不划一的学习结果,教师会很不习惯,好像失去了控制。
教与学的变革,不是靠宣传或者推动某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是追随某一种派别思潮。关键是推广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重新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最后还是要靠教师各自的发挥。
(摘编自《上海教育》2015年10月A刊)
(栏目责编:葛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