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减量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减量施肥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肥料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广东珠江三角洲新植香蕉产区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依据。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减施化肥总量26%(减氮25%、减磷33%、减钾25%)和减施化肥总量40%(减氮50%、减磷50%、减钾25%)+氨基酸水溶性肥2种减施方式对香蕉生长势、产量、果品品质及土壤性状、香蕉地上各部位养分吸收累积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减施化肥总量26%处理香蕉株高增加了2.47%,产量增加了16.37%,果品质量无明显差异;土壤
其他文献
为推进榆阳区欧李栽植技术水平和效益提升,在优良新品种引进及其栽植技术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榆阳区欧李栽植技术,包括品种与苗木选择,苗木截干,根系修剪与蘸根处理,半固定风沙区沙土及黄土丘陵区栽植地改良整理,栽植模式,栽植时间、密度、方法,栽后平茬修剪,灌水施肥,病虫害及杂草控制等。沙区栽植时可采用深翻换土带状整地,林经间作模式栽植,栽植密度株行距以100 cm×100 cm为宜;黄土丘陵坡面绿化和坡耕地栽植可采用株行距50 cm×50 cm鱼鳞坑、双株、品字形或沿等高线反坡梯田整地栽植。
报道了陕西蕨类植物省级新记录种5种和新记录属1属,分别为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姬蕨属(Hypolepis)姬蕨[H.punctata(Thunberg)Mettenius],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耳蕨属(Polystichum)对生耳蕨[P.deltodon(Bak.)Diels]、亮叶耳蕨[P.lanceolatum(Bak.)Diels]、剑叶耳蕨[P.xiphophyllum(Baker)Diels],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伏石蕨属(Lemma
《现代农业》(英文名:Modern Agriculture)杂志创刊于197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5-1098/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0708,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501004000028。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据调查桐乡市现有古树名木108株、20种,隶属17个科20个属,其中银杏、樟树数量最多,二者株数合计占古树名木总株数54.6%,木犀、朴树、女贞株数也较多,构骨、胡颓子、楸树、梧桐等8种古树的株数都只有1株;100~199 a的古树名木占79.6%,88.0%的植株长势良好;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生存环境不良、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养护资金不足等问题,应拓展补助渠道、形成全民护树氛围,借助数字平台精准管理,实施复壮工程抢救衰弱古树,结合旅游开发提升文
探讨不同钾肥品种在加工番茄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施钾(K-0)、氯化钾(K-KCl)、硫酸钾(K-K2SO4)和硝酸钾(K-KNO3)对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干物质累积、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延长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的时期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K2SO4处理的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的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时期分别比K-0、K-
本文通过分析韶关市新丰县温泉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对韶关市温泉特色小镇产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并将温泉特色小镇产业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水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水稻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模式对水稻锌的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偏施氮肥(N)、偏施氮钾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NP(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CK、N、NK处理不施磷,NPK、M、0.5MNP处理施磷量依次为P2O582.
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规尿素掺混(0.4PuCU+0.6CU)、6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40%常规尿素掺混(0.6PuCU+0.4CU)、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共5个处理,研究包膜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出苗至拔节期是东北地区春玉米根系建成与秸秆腐解的旺盛时期,两者的协调关系不仅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积累、转化与吸收,也是保障玉米幼苗质量的重要因素。以调节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为切入点,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秸秆配施氮素及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从而协调秸秆腐解与玉米生长的养分竞争。结果表明:施入秸秆使玉米拔节期5~10 cm土层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0.8%、16.1%和9.7%,对10~15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植株全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
基于2015年布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类型,设置旋耕+无还田(RT0)、旋耕+秸秆还田(RT1)、旋耕+牛粪还田(RT2)、深松+无还田(SS0)、深松+秸秆还田(SS1)和深松+牛粪还田(SS2)共6个处理,于2017年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在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深松对黑土区坡耕地农田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含水量、团聚体稳定性和贯入阻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黑土区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