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探讨,总结了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06-2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要“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和教育理念,我们在新课程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将老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来引导和组织新课程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其特点是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探根溯源,由表及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涉猎最新的前沿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得这些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从观念上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即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在课堂上争取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当然以“学”为中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其核心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恰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
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一般的常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先教、学生跟着学,然后再训练、练习、复习巩固,而自主学习却要求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教学的基本顺序上,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首先提出学习的指导意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的联系点,最后由教师根据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精心备课,创设情景,适时展开。新课程的一项重要理念就是注重过程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其中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研究、解决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与分享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由于化学学科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研究的特点,许多问题的解决很难仅由单个的学生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学习也就以此作为基础而展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而相应的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人转向针对小组为主。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测定(绘制)中和滴定曲线的实验时,由于实验所需数据较多,且PH计达到稳定显示的时间较长,如果单靠每个同学个人的实验是很难完成的,我就将同学们分成十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均使用相同浓度的试剂),由他们自己推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个小组首先进行了理论研究,设计出本组成员各自承担的测点任务,然后独立完成实验,最后将测出的实验数据合并,绘制出完整的滴定曲线。很快,实验完毕,对照标准曲线,有些小组的结果比较完美,但有些小组却差距巨大。什么原因?我及时的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分析实验方案的得失,经过比较和辩论,终于找到了主要的几个问题:同组内的标准液的取用量不一致;PH计显示数据未稳定就读数;测点分布不合理等等。通过组内、组间的沟通和交流,同学们对pH曲线的测定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活动。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通过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规律、探究科学真理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多的课题,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二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与教学进度密切相关的课题,主要围绕比较单纯的化学知识展开研究。这两类课题是互为补充的,前者研究环节较多,研究周期较长,一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限。而后者的实施相对容易开展,是日常教学中的经常内容。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漂白性的时候,同学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将氯水滴入加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最后看到溶液褪色,那么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氯水的酸性)还是其中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性)造成的褪色呢?由此我们就在实验室中展开了研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氯水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红色溶液褪色原因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有这样几种设计:A.分别用盐酸、高锰酸钾与红色溶液作用,验证是否褪色;B.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看溶液会不会又变红;C.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看溶液会不会又变红;D.改用漂白粉或漂白液加入原红色溶液,验证是否褪色。
教师:这些方案都很有创意,哪些方案可行?我们不好贸然作出判断,那么(分别为各组配发所需的药剂)请同学们动手验证自己的设计。
学生:各自实验,观察现象,互相比较。
教师:请各组组长介绍各自设计的原理和实验目的,评价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开展组间评价比较各自的优劣得失。……余略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实验→结论分析等一整套科学思维的训练,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实验设计,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潜能,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开拓了新的途径。
四、多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不能矫枉过正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性学习转向全面性学习。这种转变不是在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划上鸿沟,而是各取所长,在新方式和传统方法之间采取互补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完善和补充,但并不排斥老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某些教学内容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这种教学方式,例如有关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理论的学习,除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一些资料、引入一些模拟动画、图片之外,要使学生深入、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相当抽象的微观原理,老师的讲授和介绍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学生仅仅停留于新奇和表象,而很难真正理解。其他实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任何以偏概全、片面夸大某一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的做法,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效应,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各种学习方式的正确组合,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标教案(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贺湘善等.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高磊: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06-2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要“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和教育理念,我们在新课程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将老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来引导和组织新课程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其特点是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探根溯源,由表及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涉猎最新的前沿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得这些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从观念上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即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在课堂上争取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当然以“学”为中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其核心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恰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
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一般的常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先教、学生跟着学,然后再训练、练习、复习巩固,而自主学习却要求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教学的基本顺序上,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首先提出学习的指导意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的联系点,最后由教师根据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精心备课,创设情景,适时展开。新课程的一项重要理念就是注重过程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其中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研究、解决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与分享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由于化学学科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验研究的特点,许多问题的解决很难仅由单个的学生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学习也就以此作为基础而展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而相应的评价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人转向针对小组为主。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测定(绘制)中和滴定曲线的实验时,由于实验所需数据较多,且PH计达到稳定显示的时间较长,如果单靠每个同学个人的实验是很难完成的,我就将同学们分成十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均使用相同浓度的试剂),由他们自己推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个小组首先进行了理论研究,设计出本组成员各自承担的测点任务,然后独立完成实验,最后将测出的实验数据合并,绘制出完整的滴定曲线。很快,实验完毕,对照标准曲线,有些小组的结果比较完美,但有些小组却差距巨大。什么原因?我及时的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分析实验方案的得失,经过比较和辩论,终于找到了主要的几个问题:同组内的标准液的取用量不一致;PH计显示数据未稳定就读数;测点分布不合理等等。通过组内、组间的沟通和交流,同学们对pH曲线的测定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活动。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素材。通过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规律、探究科学真理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多的课题,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二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与教学进度密切相关的课题,主要围绕比较单纯的化学知识展开研究。这两类课题是互为补充的,前者研究环节较多,研究周期较长,一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限。而后者的实施相对容易开展,是日常教学中的经常内容。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漂白性的时候,同学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将氯水滴入加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最后看到溶液褪色,那么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氯水的酸性)还是其中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性)造成的褪色呢?由此我们就在实验室中展开了研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氯水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红色溶液褪色原因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有这样几种设计:A.分别用盐酸、高锰酸钾与红色溶液作用,验证是否褪色;B.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看溶液会不会又变红;C.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看溶液会不会又变红;D.改用漂白粉或漂白液加入原红色溶液,验证是否褪色。
教师:这些方案都很有创意,哪些方案可行?我们不好贸然作出判断,那么(分别为各组配发所需的药剂)请同学们动手验证自己的设计。
学生:各自实验,观察现象,互相比较。
教师:请各组组长介绍各自设计的原理和实验目的,评价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开展组间评价比较各自的优劣得失。……余略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实验→结论分析等一整套科学思维的训练,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实验设计,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潜能,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开拓了新的途径。
四、多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不能矫枉过正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性学习转向全面性学习。这种转变不是在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划上鸿沟,而是各取所长,在新方式和传统方法之间采取互补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完善和补充,但并不排斥老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某些教学内容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这种教学方式,例如有关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理论的学习,除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一些资料、引入一些模拟动画、图片之外,要使学生深入、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相当抽象的微观原理,老师的讲授和介绍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学生仅仅停留于新奇和表象,而很难真正理解。其他实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任何以偏概全、片面夸大某一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的做法,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效应,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各种学习方式的正确组合,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标教案(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贺湘善等.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高磊: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