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生“假新闻”的媒体生态环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假新闻不仅在客观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现实的影响和损害,也从主观上背离了新闻行业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在损害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中国媒体应如何正视“假新闻”在当下的发展呢?认清当前形势、探求问题症结、寻求改革措施、加强自身修养,这将是每个媒体都需要正视的问题。
  
  审视:滋生假新闻的媒体生态环境
  
  假新闻在当下的发展为何屡禁不止?如果从媒体的角度看,滋生假新闻的环境到底在哪些方面和环节出了问题?这里,我们借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对假新闻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审视。
  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体的生态环境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①事实上,上述皆为媒体的外部生态环境,媒体的整体生态环境还理应包括其内部生态环境。对媒体各个层面的生态环境进行逐一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生态环境的诸多方面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
  从媒体内部看,记者编辑自身的职业道德涵养和业务素质严重匮乏是产生假新闻的直接原因。这既包括从业者主观上职业道德标准的扭曲,也包括其客观上业务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媒体内部管理不严、把关疏漏、责任意识淡薄是假新闻一再出现的温床和土壤。这既是媒体过分追求广告效益所致,也与部分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化有关。
  从媒体外部看,第一,广告资源环境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今天的绝大多数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占据优势,不得不依靠零售、订阅和广告等形式获得经济来源。无论是哪一种形式,获得高关注率都是实现经济效益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在争夺广告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许多媒体一味强调高关注率带来的高广告收益,忽视了媒体发展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应有的动态平衡,最终使媒体在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把趣味性和煽情性等标准远远放在了真实性标准之前,为假新闻的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媒体的行业生态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当下媒体数量众多、行业竞争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广告资源和受众资源,许多媒体把独家新闻报道当作制造“眼球效应”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直接导致了许多虚假报道和预测性新闻失实报道的产生。没有依托第一手采访材料写就的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可能在不同媒体的共同炒作和争相转载过程中愈演愈真,在大众媒介赋予社会地位的光环下严重混淆受众视听。特别是在没有消息来源或少消息来源的预测性新闻报道中,记者为了避免被他人抢占先机,往往对任何相关信息都不放过,特别是在明星绯闻、总统选举和球赛报道中。美国“忧虑未来新闻记者委员会”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新闻文化,它越来越倾向于散布信息而不是收集信息。”②对此,我们应努力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杜绝恶性竞争和自杀式竞争。
  第三,在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方面,缺乏成熟有效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对假新闻的产生进行防范约束,事后的媒体问责制也不够完善,造假者的收益远大于风险,使假新闻从根本上难以得到遏制。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新闻传播行业的相关管理规定,但这些规定主要是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制定,且多为试行或暂行条例,真正从行业内部自发拟定并广受认可的行业标准却很少,这说明我们的制度管理仍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
  第四,受众生态环境方面,在如何营造和谐良性的媒体与受众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的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其特有的分散性和强大的自主性使其对媒体的传播内容不再盲信盲从。其次,媒体以往的传播实践也在不断改变和重构受众心目中的媒介印象,并引导受众新的媒介接触行为。一方面,近年来,媒体由于恶性竞争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屡次出现新闻造假、误报和漏报情况,导致受众对媒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这使得假新闻一旦再现其负面影响势必会成几何级增长。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博客、播客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受众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也会对假新闻的进一步失真甚至完全扭曲变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产生的新问题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受众自身的素质问题,但也反映了媒体由于平时过分追求娱乐功能和广告效益而忽略了对受众的教育。
  内外部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把媒体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不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时时都存在传播安全隐患。
  
  聚焦:防范假新闻,媒体如何从我做起
  
  从媒体的角度出发,要防范假新闻,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在主观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是关键。在一系列假新闻事件后,我们有必要回头反思新闻记者这一神圣职业理应包含的道德修养与业务素质。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记者的素质概括如下:工作努力、坚韧、进取、好奇、值得信赖、知识渊博、富有同情心、勇敢和公正。并认为,新闻业是一项讲究道德的事业,是在可证实的真相和紧促的时间限制下,依靠诚实和勤奋工作的行业。③我们的记者编辑只有从主观上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行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加强和提高自身修养,真正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保持正确的航向,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在客观方面,除了应完善相关行业法规、加强事后媒体问责制等外,我们还应关注在记者编辑的日常工作中,究竟有哪些环节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第一,消息来源不可靠。目前许多媒体在争发动态消息和独家报道的过程中,常常引用一些消息来源不太可靠的素材或者第二手、第三手资料。他们往往为了抢时效和追求轰动效应,在没有充分核实新闻来源的情况下就刊发相关新闻,并以注明消息来源为由,为自己可能遭遇的报道失实开脱。当然也有别有用心者假借保护消息来源之名故意不交代清楚信息来源,以便随意杜撰、肆意编造。在美国,许多相关法规和判例都表明,交代消息来源并不能构成对失实报道的辩护,记者必须为报道中出现的任何诽谤性言语承担相应责任。这应该引起行业规范尚不成熟的国内媒体的重视。此外,引用一些权威人士在非正式场合的言论或直接翻译外电稿而不加核实考证也可能带来严重失实。
  第二,采访不扎实。许多记者在实践工作中并不能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浮躁,采访不深入。要么拿点资料就走人,要么引导被采访对象按照自己的设计回答问题,要么了解一些局部情况就匆匆盖棺定论,最终造成报道与事实在不同程度上的脱节。因此我们要注意,客观公正的报道应是全面的、完整的,包含事实的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不仅仅在局部上是真实的,在整体上也应是真实的。为此,记者必须在采访过程中仔细核实每一个细节,不用匿名信源,更不应发表任何传言、谣言和谎言。采访中,记者要注意倾听和观察,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记,更要学会用脑思考和分析判断,以便最大限度地挖掘事实,发现真相。
  第三,报道和写作的不准确、不公正、不客观。这主要是由记者编辑个人的马虎随意、在观点和情感上的先入为主造成的。其中报道的平衡性和公正性尤其容易被忽视。比如,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只注意抓取耸人听闻的事实片断和细枝末节,而对具有关键意义的核心事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一些低级趣味以吸引眼球,在新闻报道中大量渲染与主要事实没有直接联系的刺激性细节,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当下许多网络娱乐新闻的标题就往往题文不符,标题用语夸张煽情,文稿正文要么风马牛不相及,要么满是臆测之语,毫无信息含量可言。美国著名的新闻学教授梅尔文·门彻指出,新闻报道的公正性还应包含不有意无意地误导或欺骗读者和使无辜的人受到伤害。④这两点我们许多媒体重视得并不够。
  假新闻带给人们关于传媒实践的理论思考和业务探讨已为数不少,但我们仍惟恐不够。只有业界人士真正从内心深处明了假新闻的巨大危害,并切实从我做起,杜绝一切假新闻,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一张报纸的良心和灵魂在于它的道德感、它的勇气、它的诚实、它的博爱、它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它的独立、它对公共福利事业的投入、它服务社会的热忱,这一切都超越了知识、新闻、智慧的范畴。”⑤报纸如此,其他媒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还任重道远。
  
  注释:
  ①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载传媒学术网,2003年9月27日。
  ②③④⑤分别见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第69页,第62页和第717页。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紫花苜蓿作为豆科牧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的优良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在草地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南方地区土壤酸性环境一直是限制紫花苜蓿在南方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紫花苜蓿对酸性土壤环境敏感,生长受到酸性土壤中铝毒等的限制。酸性土壤环境中较低的pH水平和较高的活性铝也限制着紫花苜蓿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根瘤菌在酸性土壤环境中繁殖率和存活率受到严重抑制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肌分化基因(MyoD1)对猪的生长和肌肉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使许多类型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转化为成肌细胞并分化为成熟的肌纤维。目前在国内还未见关于猪的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