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海洋测高任务贾森-2卫星升空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_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20日,美国航宇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4家机构的合作项目贾森-2海洋卫星,由德尔它-2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贾森-2卫星将执行继“托佩克斯/海神”(1992年~2005年)卫星和贾森-1卫星(2001年至今)之后的新一代海洋测高任务。
  
  四大卫星联手
  
  贾森-2卫星携带了新一代仪器,包括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提供的海神-3多频雷达高度计(测量海平面高度),美国航宇局提供的的先进微波辐射计(从测高学的角度揭示水蒸汽的影响)。贾森-2卫星测量精度为3.3厘米,与贾森-1的相同,从而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海洋环流及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另外贾森-2卫星将与其他卫星,如测量地球质量分布的“重力恢复和气候试验”卫星、测量近洋面风的“海风测量快速散射仪”卫星及测量洋面盐分的“宝瓶座”卫星(将于2009年发射),对地球系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贾森-2卫星采用法国“普罗秋斯”低轨道卫星平台,高约3米,发射质量为510千克,功率为580瓦,设计寿命为5年。贾森-2卫星运行在圆形非太阳同步轨道上,轨道高度为1336千米,轨道倾角为66.039°,偏心率为0.000095。卫星在轨道上的飞行速度是7.2千米/秒,每112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贾森-2每10天完成一次对全球洋面高度的测量,覆盖范围从北纬66度到南纬66度,能把全球的未结冰海洋区域都包括在内,从而确定海洋环流、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情况。
  
  五大科学目标
  
  海洋在地球天气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洋能够使地球空气变热或变冷、潮湿或干燥,并影响风速和风向。在过去50年,海洋吸收了全球80%的热量,如果没有海洋,全球气候会变得比目前更加炎热。通过对海洋动力学的研究,人类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海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另外,还能了解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如何影响海洋的,以及如何保护海洋这一宝贵的地球资源。
  贾森-2卫星的科学目标包括:
  (1)实施近实时高精度海洋测高,从而合成海洋预报模型(海洋学业务);
  (2)继续“托佩克斯/海神”和贾森-1卫星的测量任务,获取长期科学数据,从而研究海洋长期变化,尤其是十年间变化;
  (3)测量全球海洋平面变化,并增加海洋环流的知识;
  (4)获取近海岸、湖泊及河流的高质量数据,改进海岸海潮模型;
  (5)应用于海洋研究、气候研究、季节预报、风速和波高测量、实时天气预报模型、气候学长期研究和模型改进等领域,并结合大地测量卫星了解更多的地球知识,等等。
  
  


  八种有效载荷
  
  贾森-2卫星一共携带了8种仪器,分别是:海神-3高度计、先进微波辐射计、3种定位系统及搭载的3种实验仪器。在这些仪器中,前5种仪器都有完整的冗余,并且寿命期至少3年。
  
  海神-3高度计
  海神-3高度计是该任务的主要仪器,测量海平面、波浪高度及风速,由贾森-1卫星上的海神-2高度计改进而来。它具有紧凑、低功耗、小质量、可靠性高等优点。它是一台雷达高度计,功率仅为7瓦,在2个频率(13.575GHz和5.3GHz)上发射脉冲(第2个频率用于确定大气中的电子含量),然后由其配套的1.2米直径天线接收洋面反射的回程信号,在对回程信号进行分析之后,通过修正后的信号往返时间能精确地计算出卫星与海面某一点之间的距离。该仪器还将与多普勒轨道制图和无线电定位仪相结合,更好地测量海岸、内陆水域和冰。
  
  先进微波辐射计
  先进微波辐射计是贾森-1卫星上微波辐射计的改进型,在3个频率(18.7GHz、23.8GHz和34GHz)上测量海洋辐射,主频率23.8GHz被用于测量水蒸汽;34GHz通道提供带雨云层的信息;18.7GHz通道对洋面的风力变化很敏感。综合每个频率获得的测量数据,能够提取水蒸汽和液态水含量信息,使人类能确定大气中的水是如何影响雷达信号传播的,还能够直接用于研究包括降雨在内的其他天气现象。
  
  


  3种定位系统
  贾森-2卫星上的有激光反射镜天线、多普勒轨道制图和无线电定位仪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三种定位系统,这些定位系统相互补充,以精确测量卫星的在轨位置。
  激光反射镜天线反射由地面发出的激光脉冲,通过分析激光束的往返时间,确定卫星的在轨位置。该系统有很高的精度,能精确到几厘米,但它要求地面站进行复杂操作,并且受到不利天气状况的限制。因此激光反射镜天线被用于校正其他两种定位系统,从而使卫星轨道尽可能的准确。
  多普勒轨道制图和无线电定位仪将提供实时定位和精确轨道确定信息。该系统利用遍布全球的60个轨道图示标组成的地面网络,轨道图示标在两个频率上发射信号给卫星上的一台接收机,卫星的相对运动在信号频率上产生移位(即多普勒频移),通过测量这种频移,从而计算出卫星的速度。这些数据然后形成轨道确定模型,从而保证卫星在轨精确位置的持久性跟踪。该仪器的测量数据还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并能确定大气中的电子含量。
  全球定位系统有效载荷接收来自16颗GPS卫星连续并同时发出的双频导航信号,利用这些信息获得约1毫米精度的相位测量数据和10厘米精度的伪距测量数据,然后将数据整合为轨道确定模型,持续跟踪卫星的轨迹。
  


  地面分工明确
  
  贾森-2卫星地面段是一个分散的系统,分别设在美国航宇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各任务中心的职责如下:
  (1)海神-3高度计、多普勒轨道制图和无线电定位仪及先进微波辐射计的原始数据由设在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中心负责处理,产生实时测高数据;
  (2)海神-3高度计和先进微波辐射计的原始数据由设在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的任务中心处理,产生延时测高数据;
  (3)初始轨道和精确轨道数据产品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提供,用于精确轨道确定,并由全球定位系统有效载荷和激光反射镜天线进行补充;
  (4)所有的贾森-2卫星产品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进行归档和分发;
  (5)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产生的增值产品都由该中心自己进行归档和分发。
其他文献
在深圳南山区卓雅小学的校史馆里,珍藏着一本相册,用陈斌校长的话说:这可是深圳乃至全国的中小学中少有的“宝贝”,是卓雅小学校史馆的“镇馆之作”!因为在这本相册里记录了从2003年11月到2005年12月期间,卓雅少年先后4次与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见面的精彩瞬间以及3名航天员的亲笔签名和留言。  翻开这本精美的相册,当年卓雅少年与航天英雄见面的情景犹在眼前呈现、航天英雄的谆谆嘱托犹在耳边回响
期刊
基本概念    1.什么是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就是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是一种通俗的叫法,科学术语应该是“出舱活动”,其定义是:航天员穿着出舱活动航天服,离开飞船、航天飞机或空间站,进入宇宙空间(包括在月面上或是在火星上),完成指派的各种任务的过程。    2.在太空如何行走?    太空行走并不像人们在马路上遛弯或在公园里散步,它其实并不是“走”。因为太空一无所有,既无人行道,又没有马路,因此无处
期刊
美试射先进反辐射导弹  阿连特技术系统(ATK)公司和美国海军在今年2月成功进行AGM-88E先进反辐射导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后,还将在接下来的近几个月内在中国湖海空武器站进行2次实战评测发射试验,并计划在年底生产该导弹。在美国,有数种改进的反辐射武器的方案处于研究与发展中,但是ATK公司的反辐射导弹是唯一列入生产计划的项目。  ATK公司的双模主动/被动MMW/ARH导引头是反辐射导弹升级的核心部
期刊
日全食是蔚为壮观、动人心魄的罕见天象。日食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是日全食并不多见,平均每三年见到两次;又由于只有在两三百千米宽、几千千米长的全食带里才能看到,因此,就某个地方而言,平均大约300年才能看到一次。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预告,2008年8月1日18时傍晚,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将出现日全食天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经发生
期刊
在“斯必泽红外邻近星系巡天”计划SINGS的后期研究中,有一重要任务是对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星系,根据红外波段特征进行重新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又叫哈勃音叉形图,即根据星系的核心和旋臂的形态进行分类。这些星系的图像由斯必泽空间望远镜两部分观测数据合成而来,一个是红外阵列照相仪(IRAC)在3.6微米和8.0微米波段上的数据,一个是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在24微米波段上的数据。这些合成的观测数
期刊
太空游客又有新选择  3月26日,美国加州XCOR宇航公司对外展示了新型亚轨道飞船“山猫”(Lynx)。该飞船能为人们提供廉价和前排就座的太空旅游机会。这家小公司称,这种双座亚轨道飞船可把游客带到太空边缘,让人们在那里体验微重力,欣赏上方的星空和下方的大气层。据估计,正在兴起的太空旅游市场的价值超过50亿美元,XCOR公司意欲争得一席之地。“山猫”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它的未来
期刊
5月27日,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护送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掀开了我国气象卫星史上的新篇章。消息传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沸腾了,八院沸腾了,这是对参与研制的10家单位以及科研人员8年多艰苦努力的最好回报。  风云三号卫星的成功飞天具有特殊意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时指出,风云三号卫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体现了航天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集智攻关、勇创一流的气概。      卫星
期刊
随着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远在大洋圆满完成此次海上测控任务的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  大家在喝彩和感叹测量船在“嫦娥”任务中出色表现的同时,也对他们如何完成海上测控任务、海上测控的意义、特点及海上测控与陆地测控的不同等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兴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去逐一揭晓这些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焦点。    延伸的触角    世界上第一枚运
期刊
马兴瑞出席“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总结座谈会  6月6日,中国宇航学会在北京召开“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总结座谈会,学会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国际宇航联副主席、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燕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伟、商务部机电产业司副司长周若军、外交部美大司副处长冉波、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长李根信,以及航天科技集团
期刊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利用遥感技术长期跟踪监测国内外重大灾害,在印度洋海啸灾情监测、淮河流域水灾监测、太湖“水华”监测、香港火灾监测、南方雪灾监测等灾害监测中,均充分发挥了资源卫星的对地监测作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上级机关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及时提供了灾区的大量卫星遥感数据,上演了一出天地间抗震救灾的“生死时速”。    地震“惊醒”天上的卫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