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首位大陆CEO履新港交所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6日,为确保工作交接顺利,原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提前三个月履新港交所行政总裁,成为“首位非本土人士的港交所CEO”。
  
  2009年5月21日,天气湿热的香港,城市上空覆盖了厚厚的云层。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位于中环国际金融中心的会议室里,董事会通过决议,任命原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正式任命将从明年1月16日起生效。6月3日,摩根大通和港交所分别做出了官方证实。
  据媒体报道,李小加最后一次以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身份出现在公开场合,是在5月8日参加中国忠旺集团在港交所上市的挂牌仪式上。当时,还没有任何消息透露,其将接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现场,他本人既没有和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打照面,甚至还需要向会场的港交所人员亮出名片确认身份。
  
  “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
  
  由于港交所的重要性和官方背景,有史以来首次起用内地“海归派”担任行政总裁,令许多财经界人士开始联想香港特区政府借此所发出的信号。媒体普遍认为,李小加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开启了内地人士可以担任港交所总裁的新局面,从侧面体现了港交所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也表明了对内地市场的重视。
  不过,亦有担忧称,缺乏一线监管经验和可能“水土不服”的局限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而夏佳理在公告中表示,即将卸任的周文耀所培植的优秀管理团队,可以确保港交所在其继任人的领导下继续顺畅和高效运作。
  据透露,李小加获任正是因为得到了港交所现任主席夏佳理和部分董事(史美伦主导)的赏识和认可——一个既有中国背景,又有海外金融市场实战经验的“中西合璧”的身份。通过善用人才,使精通内地和香港两地业务的人才带领港交所开创一个新局面。
  如今的港交所是2000年由香港联合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合并而成的,到目前只有过两任行政总裁:第一任是邝其志,第二任是周文耀。在周文耀任期内,港交所于2006年超越新加坡交易所,成为全球权证最活跃市场;2007年又超越了澳大利亚交易所,成为全球期权最活跃市场。港交所平均日交易额600亿港元以上,日交易量约750万宗,利润年年创出新高。
  金融危机爆发后,港交所业绩持续下滑,盈利更是在2008年末见底,被瑞士信贷评级为“跑输大市”。这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港交所自身拓展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潜力匮乏、国际化步伐缓慢等原因。另外,内地A股市场迅速崛起,尤其是上海正在全力重建自己曾经“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辉煌,也对港交所形成了竞争压力。由此,香港本地一些金融人士认为,港交所选择一位既了解国际大环境又熟悉内地情况的专业人士担任新掌门人,正逢其时。
  因此,有香港资深财经评论员称,“既然史美伦可获聘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沈联涛(原籍马来西亚,算半个香港人)可以做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一位在内地出生、在外国受教育、长期在国际投行工作的‘海归’,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在全球盯住中国市场的今天,正是最适当的安排。”
  对此,李小加本人称,“证券交易所是一个更大、更高、更有潜能的平台。做港交所总裁在现在看来还有一些短板,必须抓紧时间补充。要是能在上任前补充好当然最好,但不能完全补充,还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同时,他在公开场合强调,“我的任命不是政治任命。港交所是香港上市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董事会里有独立的董事组成招聘委员会,属于社会招聘。职位里面所有的职责,对责任的描述、要求、薪酬,所有的信息都会在每年年报中公开披露”。
  
  光环下的新使命不会轻松
  
  李小加的前任周文耀一直希望选一位有更多实战及市场经验的继任者。他领导香港交易所走过了不同凡响的6年,港交所现任主席夏佳理这样评价周文耀,“在金融市场及管理方面资历深厚,凭借丰富的经验及专才,带领香港交易所的行政管理人员实施了2004-2006年及2007-2009年的两个三年策略计划,让香港交易所得以在竞争日益炽热的环境下应对各种挑战。”
  香港部分业内人士也直白地表达了对李小加赴任的担忧。在他们看来,李小加要赢得香港市场的承认,至少需要过四关:
  一、港交所与投资银行不同,有很多技术项目需要熟悉的人处理,李小加在这方面的经验却是空白;二、港交所历任总裁多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证券界担心,今后内地人才可能会更多介入香港本地的上层管理中,对香港社会或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好香港和内地的平衡尺度显得尤为重要;三、香港本地经纪人长期对监管机构偏重国际大投行利益不满。如何既借助摩根大通的良好背景资源,又能做到秉公执法、避免与“老东家”发生不必要的“纠葛”,对李是个考验;四、香港利益集团各据山头,关系错综复杂,作为首位非本土人士的行政总裁需要很好地均衡各方利益。
  在“首位非本土人士的港交所行政总裁”的光环下,李小加的新使命不会轻松。尽管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向上行,股市旺顺,港交所的交投和利润年年创出新高,但目前全球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金融危机,香港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加上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让港交所开拓新产品和市场,应对上海的挑战,这将是对李小加能力的更大考验——香港正站在“历史变革的转折点上”——中国正日益向全世界开放经济,香港需要强化其作为通向中国的全球金融门户地位。
  如何提高利润,同时击退来自上海证交所和可能会夺走市场份额的另类交易平台(又称“暗池”)的竞争,将是李小加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国决策者鼓励内地公司在上海而不是在香港上市(就像2007年年初那样),这一决定可能会对港交所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港交所一半以上的市值和大部分成交量都来自于内地企业。有分析认为,李小加在担任美林及摩根大通中国业务负责人期间与内地决策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化港交所与中国政府的联系。但李小加表示:“人们不应过分夸大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此外,“管理港交所是一项独特的挑战,因为这同时涉及商业与政治。港交所既是香港上市公司的监管者,也是一家营利性机构,这加大了行政总裁工作的复杂性。港交所的市值约为200亿美元,接近伦敦和纽约证交所市值总和的两倍”。近日,有消息称,李小加正领导港交所计划创设一系列以人民币计价的新产品,“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可能通过香港进行”,“我们将走在这一趋势的最前沿”。
  
  没有“特殊背景”的辉煌经历
  
  今年48岁的李小加没有“特殊背景”,却有着在投资银行及法律事务方面约20年的经验。他出生在北京,小时候随父母迁往西北“接受再教育”。16岁那年从他石油技校毕业,被招去做海上采油工,成为了中国渤海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
  1979年,中国恢复高考后,李小加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日报》做了两年的英文记者。后来,李和妻子加入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出国热潮”。而他们寄往美国诸多大学的申请信显得很另类,“如果学校需要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这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钱。”恰恰是这么一份另类的申请,引起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注意,并破天荒地决定为夫妇俩提供奖学金。李得以开始他的赴美求学之路。
  最终,李小加取得了新闻硕士的文凭,但很快他发现新闻专业挣钱很少,尤其是外国人在当地做记者,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人的生活。于是,毕业后的他转攻法律专业,并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当今投资巨鳄巴菲特、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校友。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博士期间,在一次模拟法庭上,李小加的出色表现被著名的达维律师事务所看中,毕业后即被其招至麾下。之后,李小加又进入了有着雄厚金融业务实力的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这段律师事务所的经历为他后来转行金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前者创造了最早的跨境金融产品之一,即美国存托凭证;后者的承销业务、贸易与海关业务、对冲基金业务都非常突出。
  1994年,李小加作为海外律师参与了中国财政部发行全球主权债券的工作,发行的主承售商是美林证券,由此李得以进入美林转身投行。5年后,1999年李小加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恰逢中国企业兴起上市融资热潮,李小加经手了多只重量级中国企业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2亿美元的吉林化工首次公开发售和纽约及香港的双重上市、72亿美元的中国移动股本融资项目、14亿美元的中海油首次公开发售和15亿美元的中国电信首次公开发售⋯⋯使他成为了这一历史的见证者。
  2003年3月,李加入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总体负责两大世界财团摩根家族与洛克菲勒家族共同事业体的在华业务。作为摩根大通在中国攻城略地、全面布局的得力干将,仅2006年一年,他就帮助摩根大通完成了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令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包括香港)交易的账簿管理人排名榜上首次登上头把交椅(而两年前其还排在10名以外)。2006年因此成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
  然而,在摩根大通任职期间,李小加最被人津津乐道却是一个失败的项目。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作为当时中国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而广受关注。李小加及其团队在这次收购中担当“红娘”,最终这次收购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这个项目本身实际上为中国的企业,为中国的发展,包括中海油本身在世界范围做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广告。同时告诉世界,中国要走出来了”。从而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苦乐人生激情感恩
  
  李小加一直很低调,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较为频繁地在各大媒体和公共场合露面。去年10月间,李小加曾就金融危机做系列演讲,几乎场场爆满。“他口才极好,发言很少看稿而几乎没有停顿,并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问题说清楚。”此外,他还在央视经济频道做过讲座,给北京的金融记者做过免费培训。
  关于金融危机,李小加最有趣的论断莫过于对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比喻。有人问:“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会超越美国经济?”李小加回应说:“目前还不能证明这一论断。这就好比开夏利和法拉利,不能因为法拉利暂时熄火停在路边,开夏利的就可以停下来在旁边看热闹。”风趣直率的风格,为他在话筒和镜头前挣分不少。
  “工人—求学—异国—回归。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这样走过的。”李小加回忆说:“(做工人的时候)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脏又破,一个小房间里挤了14个人。”但他由衷地喜爱那份工作,“做工人就意味着不用下乡,待遇也非常好:吃饭不要钱,一年能发两双皮鞋。”利用闲暇时间,他还抱着收音机自学了英语。
  而留学时,李最终选择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因为这所学校同时答应为他妻子提供教研助学金。他表示,自己刚到美国时,口袋里只有45美元——这是当时外汇管制所允许的最大额度。而在国外求学的日子,“要生活下来很艰难,需要靠洗盘子打工来维持生计,并且几年都不能回家和父母见面,因为没有钱买机票”。
  但“我认为人生的幸福和财富之间没有绝对必然的关系”,李小加更希望自己做一个感恩的人。在美国读完新闻学硕士后,李决定再攻读法学博士。虽然成绩达到了要求,可是因为没钱,曾一度无奈地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这事引起了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教授的注意。经过面谈,爱德华教授决定帮助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李小加后来多次提到爱德华教授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而在爱德华教授退休后成立基金会遇到困难时,李小加更义不容辞地解囊相助。
  李还是一个满怀激情的人。2006年4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摩根大通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600名国际投资者、120家中国企业、45位中国专家及众多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开会当天,由于考虑到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中海油决定进行“闪电配售”,于是,负责摩根大通在华投资业务的李小加改变常规,临时决定在论坛上卖股票,他不仅当场宣读招股书,而且“大屏幕上打出‘中海油正在卖股票’的字幕”。结果很多投资者会议都没参加,先排队买了股票。“不到一个小时,中海油的股票就大大地超额认购了。”
  据透露,即将卸任的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每年薪酬约1300万港元。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天价,但李小加在摩根大通的时候,最高时挣的要远超过这个数。李小加说:“现在是回馈社会的时候了。而问及人生最大的成就时,李小加的回答却是,“三个儿子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并表示,妻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对家庭的深情,让李小加这个在资本战场上拼杀的战士多了几分柔情与蜜意。
  
  港交所简介
  港交所(HKEx: 0388),全称“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通称“香港交易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主要业务是拥有及经营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并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2006年9月11日,港交所成为恒生指数成分股。截至2007年年首季业绩,港交所资产总值为435亿港元,资产净值为62亿港元,纯利为9.2亿港元同比增长93%,每日成交529亿港元。截至2007年9月11日,香港特区政府是香港交易所单一最大股东,持有5.88%的股份。其次是摩根大通5.54%,花旗银行4.13%,Horizontal Asset 2.30%。港交所董事会成员包括不多于6名由财政司司长委任的董事,不多于6名由股东选出的董事、及行政总裁。现任主席为夏佳理。
  目前港交所是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财政司司长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持有港交所超过5%的股份。2007年9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以平均价155.4港元增持港交所股份,令其持股量增至5.88%。受消息刺激,港交所当日急升10港元,收市报158港元,在9月10日更暴升32.1港元,收市报190.1港元,自港股入市起,港交所最高上升至268.6港元的水平,升幅接近70%,市盈率超过100倍,当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证券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高市盈率的证券交易所。当时,港交所独立董事大卫•韦伯(David Webb)强烈反对政府增持港交所,认为这种行为有违自由市场原则和积极不干预原则。
其他文献
英国《经济学人》    伴随着必和必拓集团在10月中旬发出的对United Minerals的收购要约,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收购条件:即United Minerals必须放弃向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出售11%的股权。如果United Minerals的股东们像管理层的劝告那样接受必和必拓价值2.04亿澳元(合1.87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将是中国政府在争夺市场话语权的铁矿石之战中的又一次铩羽。  中国政府
期刊
英国路透社    中国近期一再强调政策取向不变,因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但在扩张政策预期目标已达的前提下,积极财政政策似正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  刺激经济的扩张政策无疑是把双刃剑,中国在品尝成为本轮金融危机中复苏最快国家的喜悦之时,也面临着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加剧,以及地方财力明显吃紧,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时的力不从心。  “目前的现状是我们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财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财力,以为中央能拿出
期刊
香港《东方日报》    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日前出版《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一改过去退休高官不温不火、评功摆好的传统,大曝中国体坛内幕,披露不少生猛材料。新书一上市,便引发轰动效应。  袁伟民书中一个极具爆炸性的内容,是透露当年中国支持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竞选时的内部分歧。该书披露,在申办北京奥运会时,北京奥申委采取了合纵连横的公关策略,通过支持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来换取奥委会欧洲委员
期刊
香港《苹果日报》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曾坐过的龙椅,引发两岸富豪激烈对战。在香港苏富比10月8日的拍卖会上,上海买家经一轮激烈角逐,一掷8578万港元,以高于估价近两倍夺得清乾隆御制紫檀木雕八宝云蝠纹“水波云龙”龙椅,创中国家具世界拍卖纪录。  在以高价购得乾隆宝座后,这名上海买家意犹未尽,再花3986万港元夺得清乾隆双耳扁壶,两件拍品总价逾1.25亿港元,不仅震惊全场,并在内地艺术品市场引
期刊
8月14日,随着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成立,有着“中国纳斯达克”之称的深交所创业板在“难产”10年后,终将于10月底启动。    在证券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刚开始是对应于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场,以中小型公司为主要对象的市场形象而出现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欧洲等地区为了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开始大力创建各自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创业板已经发展成为帮
期刊
白酒行业走向世界,应当依靠文化作为软实力。    近年来,诸多洋酒品牌看准了中国酒类市场的巨大潜力,拉开了中外酒水在国内市场的拉锯战。同时,守着“蛋糕”的中国酒水企业,除了奋力保卫自己的市场份额外,也在积极谋求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今年6月,国内白酒龙头茅台与法国卡幕酒业集团签订了5年的海外分销协议,卡幕将把茅台酒分销到全球25个销量最高的免税店一半以上数量的店面。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对茅台和中
期刊
谢旭人获评“亚洲最佳财长”,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谢所扮演的角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0月4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前夕,62岁的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首次被英国《新兴市场》杂志评为本年度“亚洲最佳财长”。该杂志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新兴市场》由国际传媒集团
期刊
丁学良认为,在中国的体制下,在相关制衡条件缺失的前提下,即使新一届领导人也想老百姓之所想,意欲有所作为,他们手中都不具备能够对付强大的利益集团、迫使其做出重大让步的权威。    近日,《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发表题为“勇于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国庆60周年感言”的文章,痛陈以公权力为背景的“特殊利益集团”不断坐大对中国社会的伤害,呼吁中国高层拿出老一辈革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勇气,与政商勾结
期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尽管国资委一再说没有“国进民退”,但是实际上却又处处表现出来了“国进民退”。民间感受“国进民退”非常强烈,国企觉得它没有“国进民退”,因为在得到的人看来,总是觉得得到的不够多;进的都说没进,退的都感觉到退了。  非常重要的一条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以放权让利,“国退民进”为主要精神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逻辑,当年是没必要改的。国有企业都可以有效地运转,为什
期刊
在企业经营不下去后,到底是什么让辛辛苦苦把企业做起来的老板们宁愿选择逃跑留下骂名,也不愿意走正常的破产法律程序关闭企业?    据广州《南方都市报》10月10日报道,伟艺鞋厂的600多名员工发现老板和经理自国庆后再未现身,打电话也联络不上,怀疑老板“走佬”,立即向村委会报告。不料村委会却锁上厂门,生产课长邓先生翻墙出来,称“工厂没饭开,又不让出去吃,饿死了。”厂内工人多次冲击铁门未遂,有工人饿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