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他们的发言热情空前低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心甘情愿”地当观众。师生练习课的对话经常出现冷场、包场的尴尬现象。
关键词:课堂;练习课;激活;思辨
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闸门”激活练习课的冷课堂,提高数学练习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冰冷的练习课变转热已成为一线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催化剂并不参与化学反应,但是催化剂所带来的效果明却非常显著。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练习课堂上催化剂又是什么呢?经过几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采用以下几点,让冷课堂变热。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一、人物为引味,催生“课堂活味”
以人为引味,就是以学生为教材。在枯燥的数学练习课上,如何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数学练习常态课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多数的印象是,练习、讲评或者新课完直接巩固练习。说到练习,怎么练?可能同桌比赛、小组比赛或者全班比赛,或学生讲评或者直由教师直接点评。这样的模式下我们的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抗体?毫无疑问,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一位学生收到教师批改完了的作业,再简单的题目也放着,我问他:“为什么不改?”学生回答:“没关系,我们老师会讲答案的。”所以说我们的练习课堂该怎么上出生机,上出活味,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为教材,让学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考学生的方式,一名学生当考生,所有在座的学生包括老师都可以当考官,我把它取名叫“智慧者的问答”谁要是把考生考倒了,谁就是最有智慧的学生,比起我们常见的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复习等活动方式学生的表现更活跃,而且这种形式复习环节都可以使用,可以说是屡试不爽。通过学生的对答还可以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学生也可以对考官或者考生进行评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物为引味,就是以实物为教具。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很多老师执教数学课总喜欢把课件做得形象生动,可是再形象生动能有实物来得生动吗?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拿的是迷你的人民币教具,《认识钟表》拿的也是钟表的教具,钟表的教具时针和分针不能联动,又没有表针,这能不误导我们的学生吗?《平均分》分月饼一课为什么不直接拿一个月饼和刀具直接来课堂上进行现场活动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學生动手切,切完奖励给学生现场吃,学生能不活跃吗?课堂能不热起来吗?在《烙饼问题上》为什么不直接拿一个锅具和饼来烙,而要用纸圆片、课件或者书本代替呢?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时,我让孩子们课前自己准备工具,用橡皮、木块、橡皮泥、废旧纸盒等做成小正方体,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抛小正方体,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孩子们用自己做的小正方体来做试验非常积极。或许是动手操作解放了他们的手,让他们活力四射;也可能因为他们自己准备的道具,他们兴趣盎然。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时,让每个孩子根据要求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再用圆锥装黄沙倒入圆柱,直观地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学具,上课操作学具,引入实物教具的课堂学习气氛较之平常更为活跃,上课时孩子们参与面很广,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情感为辅味,催生“习题趣味”
能否把题目变的有趣生动呢?那就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除了不失时机地用一些机智、幽默风趣的情感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融入练习题当中,量身定做出更贴近学生个体生活的题目,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我们班的孩子都会发到一张特别的数学练习,里面有他们的名字,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信息,比如我们春游或者秋游我都会提前把题目融入练习卷中,孩子乐意看也乐意算,把孩子做车上下学等信息实名编写进练习题里。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题目简单,枯燥。举例子引入,比如“老师的家里养了45只鸡和兔......”学生都会问:“老师是真的吗?”当然鸡兔同笼本身就是难以理解得,当孩子们在讨论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我幽默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孩子们开怀大笑。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回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孩子们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当然教师所融入的信息一定是准确的,否则你的题目就没有吸引力而且教师也没了威信。把故事的情节融入题目当,把孩子以及父母的工作等合理的信息融入题目中,用学生实际的姓名来命名题目,这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来,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致,也会非常期待做老师的题目。
缺乏情感态度的教育只能食之无味。教育与培训的本质的区别是教育包含育人的神圣使命。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在课堂上我们一味的扩大数学课堂的容量,一直追求高效的课堂反而忽视了情感价值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废品会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教师要给每一个位学生成功的机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更应该“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话说:“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孩子们敏感而脆弱,需要表扬,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为师者要给每一位孩子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那些学困生。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人如沐春风,让孩子们敢想敢问,敢讲敢做,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不管练习、讲评或者新授课堂,课堂一定是有情感的课堂,而且是带有积极情感、正能量的课堂体验才是温暖、生机和有趣味的课堂。 三、思辨为主味,催生“灵动玩味”
思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个师生比赛环节。一说到师生比赛,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随便说几个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听了我说的数立即飞快地用笔计算起来。轮到孩子们来考老师了,我说:“好吧,谁来出题?”班上的“数学智慧星”立刻大声地说“654”,我随口答道:“654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孩子们验证后,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接着又连续有几个小子不服地说出一些四位数、五位数,想难住我,我都对答如流。学生们分别验证后更惊讶了,我得意地看着孩子们。我趁势问道:“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猜猜老师有什么秘密武器。”用老师判断的既快又对这个事实,让学生“猜”老师掌握了什么秘密,一個“猜”字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在学生高昂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思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在数学练习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思辨,只有通过思辨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敏锐和缜密,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陶冶和升华,学生的心智才能变得扩展和充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言,加强思维训练,也要以主体价值引领课堂思辨。例如在《求商的近似数》一课中计算海豚的最高时速是多少千米分钟时,让学生思考: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笔算求商时最多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必再除下去了,为什么?生1:“我认为只要除到千分位,看最后的余数,余数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要进一。”生2:“我觉得要除到万分位比较保险一点,因为要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第四位。”生3:“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我觉得除到百分位就可以了,因为它是一个循环小数,就不必再除下去了。”通过思辨的展开,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同样的错误总是出错,那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出示习题的时候没有具体的让学生明辨。
思辨引领学生走向深层次的思维。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设计“投篮比赛”环节,一步步引领学生矛盾思辨的火花:学校举行投篮比赛,三位教师参加比赛,李老师投中了5个,王老师投中了3个,林老师投中了4个,选谁参加呢?可以决定了吗?答案是还不行。从而引出还需要知道投的总个数才能知道谁投球厉害,同时学生会不自觉的进入“投球命中率=投球总个数-投中个数”的误区进行思考,比如李老师投了7个,7-5=2(个)差额最少所以李老师的命中率高应该选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辨:那如果陈老师也去参加比赛,陈老师投了2个中了1个,那差额1个,是不是命中率就比李老师投7个中5个的命中率高了呢?有此进一步引领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学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在练习课由冷变热。让积极的生活情感与思辨的数学思想一直伴随着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日,第6版
[2]王鸿钧.《数学思想方法引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2001.4、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课堂;练习课;激活;思辨
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闸门”激活练习课的冷课堂,提高数学练习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冰冷的练习课变转热已成为一线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催化剂并不参与化学反应,但是催化剂所带来的效果明却非常显著。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练习课堂上催化剂又是什么呢?经过几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采用以下几点,让冷课堂变热。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一、人物为引味,催生“课堂活味”
以人为引味,就是以学生为教材。在枯燥的数学练习课上,如何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数学练习常态课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多数的印象是,练习、讲评或者新课完直接巩固练习。说到练习,怎么练?可能同桌比赛、小组比赛或者全班比赛,或学生讲评或者直由教师直接点评。这样的模式下我们的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抗体?毫无疑问,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一位学生收到教师批改完了的作业,再简单的题目也放着,我问他:“为什么不改?”学生回答:“没关系,我们老师会讲答案的。”所以说我们的练习课堂该怎么上出生机,上出活味,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为教材,让学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考学生的方式,一名学生当考生,所有在座的学生包括老师都可以当考官,我把它取名叫“智慧者的问答”谁要是把考生考倒了,谁就是最有智慧的学生,比起我们常见的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复习等活动方式学生的表现更活跃,而且这种形式复习环节都可以使用,可以说是屡试不爽。通过学生的对答还可以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学生也可以对考官或者考生进行评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物为引味,就是以实物为教具。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很多老师执教数学课总喜欢把课件做得形象生动,可是再形象生动能有实物来得生动吗?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拿的是迷你的人民币教具,《认识钟表》拿的也是钟表的教具,钟表的教具时针和分针不能联动,又没有表针,这能不误导我们的学生吗?《平均分》分月饼一课为什么不直接拿一个月饼和刀具直接来课堂上进行现场活动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學生动手切,切完奖励给学生现场吃,学生能不活跃吗?课堂能不热起来吗?在《烙饼问题上》为什么不直接拿一个锅具和饼来烙,而要用纸圆片、课件或者书本代替呢?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时,我让孩子们课前自己准备工具,用橡皮、木块、橡皮泥、废旧纸盒等做成小正方体,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抛小正方体,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孩子们用自己做的小正方体来做试验非常积极。或许是动手操作解放了他们的手,让他们活力四射;也可能因为他们自己准备的道具,他们兴趣盎然。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时,让每个孩子根据要求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再用圆锥装黄沙倒入圆柱,直观地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学具,上课操作学具,引入实物教具的课堂学习气氛较之平常更为活跃,上课时孩子们参与面很广,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情感为辅味,催生“习题趣味”
能否把题目变的有趣生动呢?那就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除了不失时机地用一些机智、幽默风趣的情感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融入练习题当中,量身定做出更贴近学生个体生活的题目,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我们班的孩子都会发到一张特别的数学练习,里面有他们的名字,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信息,比如我们春游或者秋游我都会提前把题目融入练习卷中,孩子乐意看也乐意算,把孩子做车上下学等信息实名编写进练习题里。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题目简单,枯燥。举例子引入,比如“老师的家里养了45只鸡和兔......”学生都会问:“老师是真的吗?”当然鸡兔同笼本身就是难以理解得,当孩子们在讨论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我幽默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孩子们开怀大笑。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回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孩子们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当然教师所融入的信息一定是准确的,否则你的题目就没有吸引力而且教师也没了威信。把故事的情节融入题目当,把孩子以及父母的工作等合理的信息融入题目中,用学生实际的姓名来命名题目,这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来,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致,也会非常期待做老师的题目。
缺乏情感态度的教育只能食之无味。教育与培训的本质的区别是教育包含育人的神圣使命。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在课堂上我们一味的扩大数学课堂的容量,一直追求高效的课堂反而忽视了情感价值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废品会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教师要给每一个位学生成功的机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更应该“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话说:“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孩子们敏感而脆弱,需要表扬,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为师者要给每一位孩子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那些学困生。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人如沐春风,让孩子们敢想敢问,敢讲敢做,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不管练习、讲评或者新授课堂,课堂一定是有情感的课堂,而且是带有积极情感、正能量的课堂体验才是温暖、生机和有趣味的课堂。 三、思辨为主味,催生“灵动玩味”
思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个师生比赛环节。一说到师生比赛,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随便说几个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听了我说的数立即飞快地用笔计算起来。轮到孩子们来考老师了,我说:“好吧,谁来出题?”班上的“数学智慧星”立刻大声地说“654”,我随口答道:“654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孩子们验证后,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接着又连续有几个小子不服地说出一些四位数、五位数,想难住我,我都对答如流。学生们分别验证后更惊讶了,我得意地看着孩子们。我趁势问道:“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猜猜老师有什么秘密武器。”用老师判断的既快又对这个事实,让学生“猜”老师掌握了什么秘密,一個“猜”字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在学生高昂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思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在数学练习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思辨,只有通过思辨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敏锐和缜密,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陶冶和升华,学生的心智才能变得扩展和充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言,加强思维训练,也要以主体价值引领课堂思辨。例如在《求商的近似数》一课中计算海豚的最高时速是多少千米分钟时,让学生思考: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笔算求商时最多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必再除下去了,为什么?生1:“我认为只要除到千分位,看最后的余数,余数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要进一。”生2:“我觉得要除到万分位比较保险一点,因为要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第四位。”生3:“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我觉得除到百分位就可以了,因为它是一个循环小数,就不必再除下去了。”通过思辨的展开,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同样的错误总是出错,那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出示习题的时候没有具体的让学生明辨。
思辨引领学生走向深层次的思维。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设计“投篮比赛”环节,一步步引领学生矛盾思辨的火花:学校举行投篮比赛,三位教师参加比赛,李老师投中了5个,王老师投中了3个,林老师投中了4个,选谁参加呢?可以决定了吗?答案是还不行。从而引出还需要知道投的总个数才能知道谁投球厉害,同时学生会不自觉的进入“投球命中率=投球总个数-投中个数”的误区进行思考,比如李老师投了7个,7-5=2(个)差额最少所以李老师的命中率高应该选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辨:那如果陈老师也去参加比赛,陈老师投了2个中了1个,那差额1个,是不是命中率就比李老师投7个中5个的命中率高了呢?有此进一步引领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学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在练习课由冷变热。让积极的生活情感与思辨的数学思想一直伴随着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日,第6版
[2]王鸿钧.《数学思想方法引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2001.4、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