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公益思维”,很重要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c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次我想说的话题,不是“升学”,也不是“能力提升”,而是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去看看他以外的其他的人和外部的世界,去思考、去行动,去和他们建立起关联。也就是“公益思维”——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关注其他人的利益。
  比如说,有个家长给过一个特别棒的例子,说她的孩子每天都会多削好几根铅笔,带去学校。为什么呢?孩子说,因为总有同学忘记带铅笔,自己多带几根,可以借给他们。这就是“不仅关注自己有没有铅笔用(这是普通孩子能想到的),而且还关心其他同学有没有”,并为此采取了特定的行动(行动很重要)。但她又做得很自然,不是为了让别人夸奖她(妈妈问起她才解释),而且也很轻松:多削几根铅笔而已,并没有增加太大的负担。
  这个例子里就包含着“公益思维”的主要特点:
  ● 关注并理解他人的需求。
  ● 为此而展开特定的行动。
  ● 目标与效果一致:增进他人的利益。
  关注到并理解他人
  所謂“公益”,跟另一个常见的词——“慈善”其实是不同的概念,慈善强调的是普遍性的善意,而公益强调的是“公众利益”。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去关注某个人群,去看到他们的诉求。比如说曾经流行一时的“冰桶挑战”,本质上就是把患“渐冻症”的人群推到我们眼前,首先让我们能看到他们,知道有这样一类人群存在,并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求。
  “公益思维”的第一条,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诉求——很可能与你不同,你要尝试去了解、理解这些事情。
  在这一步,我们还要把对“公益”的理解放宽。我所说的“他人的需求”,并不仅仅是比如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书本、没有纸笔这种匮乏性的需求,还包括比如就在我们身边、你居住的小区,居民们的需求,可能那个需求就是有个干净、安全、安宁的生活环境,再比如在图书馆,人们的需求是安静——可以不受打扰地看书,以及能够方便地找到想要的书——这些都是“公众利益”。
  采取力所能及的合理行动
  培养孩子的“公益思维”,首先要让他看到、理解到、考虑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只盯牢自己;其次就可以开始思考,我所关注的“公众利益”有哪些?我能为此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世界很大、人群很多,大家的利益诉求也多种多样,大部分都有道理,可是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全部照顾到,这就需要有所选择。尤其是孩子,在培养“公益思维”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首先从身边开始。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在小区里、在学校里、在图书馆……在每一个日常生活所及的范围内,存在着哪些“公众利益”?
  然后沿着这些方向继续思考:那我能做些什么来增进这一种特定的“公众利益”呢?至少可以做到,比如在小区里不乱丢垃圾、在图书馆不随意发出声音等。这些原本是硬性的行为规则,放到“公益思维”体系里,能让孩子对“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有更好的理解。
  除了自我约束,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一些更具创造性的行动,比如帮学校图书馆设计一款“保持安静”的海报,或者在图书馆看到散乱的书籍时能随手将它们放回原位。
  然后扩展到更大范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新闻、书籍、电影、身边的人等来进行了解。比如我有个朋友关心流浪汉这个群体,于是愿意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够体面地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另一个朋友则关心白血病儿童,会定期组织大家去医院陪患儿一起读绘本;还有个朋友关注的是“老年人如何享有现代科技的便利”,于是经常进社区教老人家使用电脑、智能手机。
  在了解这些信息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问:“白血病是什么呀?”“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流浪汉?”“我的爷爷奶奶不是会用手机吗?”等等,我们就可以顺势和他讨论这些话题,让他对世界、对人群有更多元的思考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想一想:哪些是你最关心的?哪些是你有能力参与的?比如“陪白血病患儿读绘本”,可能刚好跟孩子的阅读兴趣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比较高的参与可能性。
  理性与情感相结合
  我猜,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跟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助人为乐”教育有差异吗?“助人为乐”强调的也是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帮助别人,是一种很朴素的表达。不过,差异还是有一点的:
  “助人为乐”强调的是“帮助”,也就是说别人有问题、有麻烦、有困难,我去帮助他。而“公益思维”的概念更广阔:强调的是“公众利益”,不一定是帮助,也不一定完全是别人的利益,比如小区的公众利益里就包含你自己的利益或需求。
  “助人为乐”的核心是帮助这个行为,而“公益思维”则是说,首先要去了解、理解某个特定人群的需求,下一步才是对行动方式的思考,再下一步才是展开行动。前面详细说了“理解”这一步,这里再说说“对行动方式的思考”,我一直主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尤其是孩子,很多事情并非他力所能及,也可能并不适合他。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可称之为“非牺牲的公益”,就是不以牺牲、放弃个人的基本利益为代价——所以要教育孩子遇到危险时你可以先跑。那么像前面举例的,每天多削几支铅笔,就在合理公益思维范围内。
  “助人为乐”里的“乐”,是指帮助别人后,自己心里很快乐,是一种更偏主观的情感。而我所说的“公益思维”,更想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理性地去理解、分析,理性地去选择、构想行动方式,以及理性地去评估行动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带入自己的情感。恰恰相反,透过“公益思维”,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首先是培养起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对公众利益的关心,其次是用理性去思考,最后选择合适的行动方式,让感性和情感能落地。
其他文献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10本图画书的更多资料制作成可以观看的小视频。  希望您“实验”入围的图画书,将您与孩子共读之后的故事和感想发送给我们。  我们将择优刊登在杂志上,并将在年终评选“阅读小博士”,为小朋友颁发奖状和奖品,  资深的读者还有机会成为父母评审员代表,参与童书排行榜的评选!  评选时间:投稿常年有效,10月份进行评选及揭晓  参与邮箱:fumubidu1980@126.com  适合年
80岁高龄仍在讲课,理想是90岁时将微积分普及到中小学,大部分普通父母也能懂,文艺界人士甚至能用微积分写小说。这位孩子们都崇拜、喜爱的“微积分爷爷”、数学家院士林群,对于科普的热爱和执着精神让我们无比钦佩,更能引发我们深思的,是他对于家庭教育寄予的期望和思考。  父母必须做好引导  在能做的里面选重要的,在重要的里面选能做的  提起家庭教育,很多家长想到的第一条原则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允许孩子
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公司副总裁,还有时间成为好妈妈吗?蒋燕的回答是肯定的。她不仅分享了自己陪伴孩子的具体做法,还谈到了一个“什么是好妈妈”的最根本的问题。  说起自己的职业和女儿的关联,让蒋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司组织的一次家庭日。那天,公司里来了很多小朋友,包括自己4岁的女儿萱萱。小家伙虽然还不太懂妈妈的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是一下子就被高科技的氛围迷住了,这里不仅有好几块能同时展示自己面容不同角度
自然养育这个词,经常被人误解,好像我们提倡自然养育就是把孩子往大自然里一扔,任他自生自灭。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甚至是对“自然”这个词的误解。自然也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呀!从早期地球的演变,到生命起源;从海陆格局的形成,到气候发生改变;从无脊椎动物的起源,到人类起源与进化……这些都在自然变迁,只是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生态调节系统,需要无比漫长的过程。  而且,在自然养育这个观念中,我们强调的主要层面还不
在出生之前,小家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肺部的成熟以及脑部的发育。但他的肺部现在已经能有节奏地做呼吸样的动作了。他现在的皮肤由红色变成了粉红色,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都正在迅速发育中。他全身很多部位的骨骼都在硬化,但颅骨的骨缝却依然较宽,这是他为自己能顺利地被分娩而做的准备。  随着脂肪的增加,胎宝宝会越来越胖,这有助于他出生后维持体温。小家伙在为出生做各种积极的准备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你或许拥有无限财富,但你可能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认识的一位忙碌的职场妈妈,每天晚上临睡给女儿讲故事、读书,从孩子6个月到6岁,天天如此。 10分钟的“睡前故事”像是一个小小的仪式,让女儿安心入睡, “喂故事”的陪伴方式,像是母女俩的一份小甜点,滋养出浓浓的幸福感。而这位妈妈,似乎也找到了一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方式。  的确,亲子阅读的魅力在于,它所带来的
冬天,孩子更容易感冒发烧,而家长担心的是,孩子感冒会发展成肺炎。了解肺炎的一些相关知识,心里有了底,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些孩子一到冬季就容易得肺炎,难道说肺炎和冬季是绝配?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孩子冬天很容易患肺炎呢?除了与孩子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冬季温差大易感冒有关,还与家长不了解肺炎的早期表现导致护理不当有关。孩子感冒后,家长如果能早早地分辨出肺炎的苗头,及时就诊,及时治
彤彤妈 “我家宝宝可能是太活泼了,交代他一件事,还没听一半呢,就跑开了,然后转悠半天,又跑回来问:“妈妈,你让我做什么来着?”宝宝听话只听到一半,这让我有些担心,怎样才能培养宝宝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呢?”  宝宝为何不善于倾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宝宝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却不会倾听他人。这是为什么呢?  宝宝的听觉系统容易疲劳  宝宝不可能像大人一样,静静地坐着听一天报告,年龄越小,听觉集
2019年10月22日下午,门头沟家园共育提升项目三期大型落地活动第四场—“家园共育—让每个孩子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在门头沟影剧院如期举办。全区幼儿园教师代表及家长近700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玉娟老师,她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  讲座一
闷热的夏天到了,猖狂的蚊子最爱宝宝这样的小鲜肉,一咬一个包,宝宝哭闹不说,妈妈还特别担心传染性疾病找上宝宝。如何将蚊子拒之门外?  市面上的防蚊“神器”很多,但大多数其实都用处有限,最好的办法还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加防护。1岁以内的宝宝,行动还不灵活,被蚊子一叮一个准,还要依靠爸爸妈妈为宝宝打造出一个无蚊环境。  家居:坚决不留卫生死角  要保持家中的整洁和清洁,避免留有卫生死角,让蚊子有很多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