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繁华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电影在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上海这个昔日繁华的“东方巴黎”,就一直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电影,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当代的华语电影,受到上世纪老上海海派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股怀旧风,这些影片在题材、叙事方式上对老上海风情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激荡起了人们的怀旧审美心理。
  [关键词] 老上海电影 怀旧情绪 海上旧梦
  20世纪90年代,老上海忽然在电影中复活了,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旧上海从银幕上浮现出来。一股老上海怀旧风潮在华语电影中兴起。这些影片无一不是渗透着一种幻彩迷离的老上海风情。上海,已经不仅仅是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是一种符号代表,撩拨着普通大众的追慕之心。上海,也代表着当代大众的一种集体记忆,过往浮华,唤起大众的集体怀旧情绪。
  一、海上旧梦
  1.老上海——亦真亦幻的梦境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是对老上海社会的真实关照,那么到了新时期,这股最先由一批香港导演带领起来的老上海怀旧风的电影潮流,却是对老上海元素进行单向度的提取。可以说,大多数老上海电影中的上海,是一个脱离历史现实的审美对象。它较之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来说,整体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旧黄的暖色影调,制造出了怀旧的浪漫氛围,叙说着几分遐想的朦胧故事,关注着个体的欲望与诉求。对于香港文化中的上海情结,著名学者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有叙述:香港需要一个她者来定义自己,老上海和香港共享的东西不光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还是一种扎根于大都会的都市文化感性。”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就把上海和香港两个城市联系起来。故事发生在香港,讲的却是一群上海人的爱情故事。片中人物的一口吴侬软语,弄堂口的幽暗街灯,旧式的狭小阁楼,女主角身穿的各式旗袍,无一不是上海的符号,而这些完全是王家卫的上海记忆。
  在台湾电影中也有对老上海形象的文化解读。台湾新电影代表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取用的老上海背景与香港导演不同,并不是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大上海,而是清朝末年。该片改编自上海作家张爱玲“翻译”成国语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讲述上海租界地中的高级妓院里,妓女与政客、商人之间真切而丰富的人情内涵。影片影调一改以往侯式影片中乡土风格的灰青色,而采用了饱和的暖色调,人物对话全部采用上海方言。在暖黄色的怀旧氛围中,人物情感随着导演那丰富而充满美学意义的镜头语言缓慢铺展开来。
  2.老上海电影中的女性视角
  以老上海为背景的当代电影,多以女性为叙述对象,渲染上海女性典雅气质与万种风情,讲述着旧上海女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有如一向善于描写女性的香港导演关锦鹏,于1992年执导的电影《阮玲玉》,在90年代初的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在《阮玲玉》中,关锦鹏精心打造出一个旧上海氛围,熟悉的旗袍,烫发,还有富有韵律感的伦巴音乐,在各个细节中重温了旧时的繁华奢靡的都市生活。影片主人公是上海30年代电影明星阮玲玉,她在当时的大上海红极一时,集万千宠爱于一生,却因为不被社会所理解接受而服毒自杀。她与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迫使她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从片中我们能看到都市女性身处时代大背景下自身的情感困境和出路选择。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角苏丽珍的爱情,是超越世俗道德的,这样的情感已经不再平凡。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旧上海女性文化的精髓,就是旗袍。张曼玉扮演的女主角苏丽珍,以款式繁复多样的旗袍,展示出了旧上海女性的独特魅力,将旗袍文化渲染到了极致。
  二、新世纪国内创作老上海题材的多元化
  新世纪的伊始,国内有诸多年轻导演也关注到了老上海的文化魅力,拍摄了一些选题视角异于港台,风格各异的电影。娄烨执导的《紫蝴蝶》,就褪去了旧上海唯美浪漫的光环,将故事背景置于历史战乱之中,表现个体情感与生存困境,体现出了30年代现实主义风格。在《茉莉花开》中上海的怀旧色彩也渐渐暗淡,影片叙述了一家三代女性的不同命运际遇,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上海风貌。而娄烨的另一部作品《苏州河》,故事地点在上海,镜头中狭窄的苏州河道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个体生活记忆乃至社会文化观念变革都保持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套用博尔赫斯的话,“我们在苏州河中看到了上海,在上海中看到了苏州河”。 这些电影人在传承了上世纪以来的都市电影传统的同时,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又给当代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城市想象。
  三、怀旧的审美心理
  怀旧电影的产生是电影导演对老上海在形式上的敬意,依托于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影响观众。但大众对老上海电影的怀旧情绪,还有着多重的社会原因。
  首先,上海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却在解放后,渐渐失去其中心地位,更比当时同为英属殖民地的香港都稍有逊色。新与旧的反差使得大众对国际化了产生一种渴求,对于30年代大上海繁华胜景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老上海,成为了大众体验浮华繁荣都市经验的最佳空间。其次,20世纪90年代,那时正是国内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发生巨大转变,物质文化需求的上升使得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兴起。消费主义成了新兴小资产阶级的个人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是在现代化社会中,集体追求现代性的表现。比如以老上海爵士乐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为例子。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在30年代的上海,在诸多描写老上海题材的电影中,爵士乐的出现也是一种上海风情的符号。如《花样年华》中男女主角相遇街转角,耳边同时响起了一段美国三四十年代抒情爵士歌王Nat King Cole的演唱,烘托出男女主角那段若隐若现的恋情更加缠绵又迷离,如此般唤起了大众的老上海记忆。至今,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爵士乐迷们更不在少数。在上海,爵士乐已经是现代都市人群生活的一部分,演奏爵士乐的多为中国人,而听爵士乐的也是中国人。现代的上海城市呈现出一番西化氛围,表达了大众生活追求国际化的现代性倾向。老上海怀旧成了一种时尚。老上海电影的出现,不仅是大众对上世纪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身份认同与怀念,也是国人对于国际化的渴求,更是当代社会大众试图从现实中繁杂的观念、理论、主义的大量涌入中解脱出来。面对心灵上的迷失与空虚,他们在集体寻求着一种释放与救赎的大众心理。于是,怀旧给了我们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 陈犀禾,刘宇清,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 重生或者寂灭,《社会观察》,2005年第六期
  [3]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4] 张英进,《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
  作者简介
  张艺莎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畅销书改编电影是一个思想内涵提升的过程,往往能出现经典电影。其原因是畅销书不是经典,改编的空间大,畅销书一般都有一个好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畅销书 改编 电影    前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必须和经典文学一刀两断,然而他同时还认为有“一种文学作品系由理念、清楚而扎实的结构,以及原创的主题所构成,此类作品似乎与其所蕴涵的美学思考无关……改编成电影可以赋予它
[摘要] 《黎明之前》之所以能从众多的谍战剧中脱颖而出,引发收视热潮,源自于它对观众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它改变了我们过去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形象刻画,从反面人物脸谱化的旧模式中跳脱出来,颠覆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方式。《黎明之前》里面的人物真实丰满,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的表象,更抽离了表面展现人物深层的特质,甚至把人物深层之下的东西也挖掘出来。卧底刘新杰与中央情报第八局局长谭忠恕,无疑将成为新世纪谍战剧中
[摘要] 斯皮尔伯格作为新好莱坞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以他新颖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的制造电影界的“神话”,为世人所瞩目,是当今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已经成为整整一代人流行文化的导向标。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电影的创作对于观众的期待视野,是导演对不同观众的理解而形成的不同期待,希望电影与观众发生联系的愿望,也表现着他对于电影观众的了解。正是这种电影创作和电影观众双方的预期,推动着斯
[摘要] 随着《失恋33天》的热映与其票房的骄人成绩,国产都市浪漫爱情电影再一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失恋33天》作为此类型电影的成功典型,既有都市浪漫爱情类型电影的共性之处,又有其作为一部较好电影作品的个性之处。在如今,当人们已经更多谈论到电影市场、受众主体、商业电影、类型电影等概念的时候,较之好莱坞等较成熟的电影市场而言,国产都市浪漫爱情电影应该是留待创作者继续深耕与完善的一种电影类型。 
[摘要] 纵观《全球热恋》三姐妹的爱情故事,我们发现,男性总渴望按照自己的欲望、眼光、思想等塑造符合规范的女性,不管是“玫瑰”、“玉兰”还是“牡丹”,女性所具有的本质在男权控制下全部消失。我们一直在探寻和追求的两性平等关系仍然不存在,女性生存仍然在男性视角和男权意识形态的控制下。  [关键词] 《全球热恋》 爱情 男权意识 女性生存状态  doi:10.3969/j.issn.
[摘要] 中国电影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如今的中国电影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片云集,万众瞩目。中国电影大片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视。中国电影目前面临什么问题?中国电影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中国电影 国产大片 商业片 票房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08    从1905年中国诞生第一
[摘要] 《末路狂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公路逃亡。而一般意义上的公路片都充满男性象征,甚至是以男性为主要观众的电影,但是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却选择了两个女性作为主角,其用意不可谓不大胆。这部电影丰富了公路电影的类型,更是为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关键词] 《末路狂花》 女性主权意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24 
一、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  电影配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恰当的配乐对观众理解电影故事情节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与电影情节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抒发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有效提高电影情节的表现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的思想内涵。配乐也为电影增加了新的叙事手段,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叙事,配乐则可以对画面的情节进行渲染,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出电影无法用画面描绘的人物心理变化。电影配乐
影片《耻》(Disgrace) 改编自南非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同名小说,库切曾凭借《麦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和《耻》两度荣获英语国家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1984,1999)。尽管《耻》因为贬低黑人而受到了南非当局的批评,库切也因此移居澳大利亚。然而2003年,库切却凭《耻》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国际声望也由此达到顶峰。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评论文章,还出
[摘要]电影《让子弹飞》的横空出世让人感到意外。按照类型学上西部片以“外景、内景色,衣着,职业工具,各种杂品”的划分标准,《让子弹飞》属于西部片范畴,并且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是一部中国式的西部片。《让子弹飞》的黑色幽默主要从题材内容、演员演绎、台词设计、电影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呈现。  [关键词]西部片 黑色幽默 人物性格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