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传统弓箭铺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t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弓有一道工序是往弓胎上粘蛇皮,需要用唾液当黏合剂,做弓人要用舌头把腥又臭的蛇皮舔湿,一般人都难以过这个关
  夏日午后,阳光拍打着白杨树细碎的叶子,在北京郊区一条村级大道旁,一幢门口没有任何招牌的两层小楼里,全国为数不多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聚元号隐身于此。
  推门而入,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工作间堆放着制弓材料和几十种工具,正屋摆着各式成品弓箭,还有一幅郎世宁的画作印刷品《乾隆大阅图》,画面上乾隆皇帝戎装骏马,手持弯弓,自信而威严。
  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艺排在第三,在清朝武科举项目中排第一。
  “射以观德。”60岁的杨福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通过一个人的射艺可以看出他的品德操守。”
  杨福喜是聚元号第十代传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300年技艺系于一人身


  聚元号有着近3∞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今天的北京东四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曾是一座弓箭大院。明朝时,这里聚集了40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店铺。随着火药、枪炮的使用,弓箭等冷兵器地位下降。清朝时仅剩17家。聚元号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杨福喜的爷爷在“聚元号”老铺前手持弓箭拍照(左图)。2011年,杨福喜在他的店铺内手持弓箭以同样的姿势拍照(右图)
  聚元号弓箭铺曾是清朝的皇家御用兵工厂,最早的创始人姓王。清朝末年,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以40块大洋的低价盘下铺子,聚元号开始了杨姓时代,但上世纪中期一度中断业务30年。
  1998年,杨福喜和父亲杨文通在一个活动中遇到了时任国家射箭队总教练的徐开才。徐开才看到他们手中的传统老弓,大为惊喜,他发现中华民族传统弓箭还没有消失.还后继有人。他发动朋友和学生购买聚元号的弓箭,并积极为杨家寻找制弓的原材料。
  没过多久,徐开才将另一位贵人——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方——带到了杨家人面前。这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但对传统射艺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中国传统弓箭手艺人。他把聚元号视为传统弓箭技艺的活化石,不遗余力助其推广,并为聚元号建起英文网站,吸引来了国内外许多弓箭爱好者。
  2003年,谢肃方助力香港海防博物馆召开亚洲传统射艺研讨会,杨福喜父子参会。此审被港媒广泛报道,引发轰动。聚元号打开了局面。
  2006年5月23日,聚元号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5天前,76岁的杨文通去世。杨福喜正式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
  杨文通的去世曾引发业界关于抢救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的讨论:“昔日京城司空见惯的民族传统弓箭艺人已濒于绝迹,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本来,中国传统弓箭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之外。还有聚集在成都的南派。以武氏“长兴弓铺”为代表。上世纪40年代,学者谭旦同调查中国传统弓箭,结论是“近年来,全中国制造弓箭的地方,仅有北平和成都,然而也只是奄奄一息,很难维持下去,全消灭或失传是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调查结束后不久,日本飞机疯狂空袭,成都最后的弓箭铺销声匿迹。
  谢肃方也曾多年寻找南派传人,并一度登报寻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找到“长兴弓铺”后人時,发现武家人早已改弦易张,放弃了这门手艺。
  300年的技艺传承重担压在了杨福喜一人肩上,他深感压力:“聚元号传人目前就我一个,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这门手艺就断送在咱手里了。”
  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杨燚的身上,儿子职高毕业就被他拉着跟自己学艺,至今已有十年。
  但杨福现存有些后悔当年操之过急,觉得无形中把儿子毁了。“应该让他出去闯一闯。他别的什么都没干过,这对他的人生来讲是一种缺憾。”
  杨燚今年31岁,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戴着黑框眼镜,斯文随和。与父亲的自责与愧疚相较,他的心态显得平和:“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只能回来继承手艺。当年有网友开玩笑说,我要不干这个,我就是民族罪人呢。反正我也不喜欢办公室里那种工作,干这个还挺适合我的。”
  杨福喜对儿子持有一种保守的赞赏:“他还行,是这块料。踏实和耐心优于我,变通能力和吃苦能力差一些。手艺嘛,哪个环节该干什么都知道,但火候和细节还得磨炼,需要时间。”

以眼为尺,以手为度


  杨福喜一直认为,一门手艺的传承不能只靠一个人,得有一批人共同来完成,“人都是有缺陷的,要有一帮人取长补短,才可以把手艺传承好。我并不在乎是不是我们家族的人,只要是这块料。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在诸多慕名前来拜师学习的人中,他挑选了一些人,收为学徒。近20年过去了,能让他开口赞赏的仅有三位,有的还只是兼职学习。
  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手艺繁杂独特,看上去外型简单的一张弓。制作工序有制胎、插销子、勒牛角、铺牛筋、上板凳五大道,细分起来则有200多道;制箭则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需要用到二十多种天然材料,很多工具都得自己做,因为外面没得卖。
  要学好这门手艺,不仅需要耐得住性子,还需要“豁得出去”。
  杨福喜带过一个东北孩子。交给他的第一个活是调杆——将一种名为“六道木”的灌木杆放在火上烤,再用工具和手法将弯曲的木杆掰得直直的。整整一个多月,天天都干这个,“最后那孩子都哭了,说师傅咱能干点别的吗?”
  制弓有一道工序是往弓胎上粘蛇皮,需要用唾液当黏合剂,做弓人要用舌头把又腥又臭的蛇皮舔湿,一般人都难以过这个关。演员张国立曾来聚元号拍摄电视节目,杨福喜让他试试这个工序,张国立连连摇头拒绝,最后摆了个样子在镜头前比划了一下。   《瞭望东方周刊》问道:“非得用舌头舔。不能用别的方法吗?”
  杨福菩回答:“试过,比如用湿布擦,但温度和黏稠度都不一样,舌头舔的效果最好。”
  克服了这些难关,还远远不够。杨福喜说,“传统手艺有些能口口相传,但有些微妙之处只可意会,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完全靠手艺人的悟性和体会。”
  比如“铺牛筋”。使用的力道很关键,杨福喜会让儿子趴在床上,他用手去捋儿子后背,让他感受这股力道。而“熬胶用鳔”工序,鱼鳔熬到哪个程度正好,没有专业仪器,只能靠舌尖感觉火候到没到家。
  技艺之外,原材料也很重要。牛角要用南方的水牛角,必须长于60厘米;牛筋只能取牛背上紧靠牛脊梁骨的那根筋;牯胶不能用化学胶,只能用黄花鱼的鱼鳔或者动物皮熬煮……

手艺人的尊严感


  在杨福喜眼中,每张弓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灵魂。干活时,他沉浸在手艺中,什么都不想,他不愿意为了“赶活儿”把自己弄得紧绷绷的。他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愉快而专注”。
  “人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出来的东西是最地道的,赶活儿、应酬之作和发自内心的创作完全是两码事。过去老手艺人都讲究这个,不能催,催他他就跟你急,甚至不接这活儿了。”
  说话间,他随手拿起旁边的一把弓,“你看这把弓的弧度,非常细致、规矩,是我几年前做的,我看着它就知道当时自己状态非常好。”
  他告诉本刊一个识弓“秘诀”:不管什么时候拿起来,越瞧越喜欢,就是这玩意儿做好了。
  电影《赤壁》剧组曾找聚元号买500张道具弓。这是一笔大单子,但杨福喜最终只制作了一套样品,让道具师依样批量生产。原因是量太大,时间来不及,他不愿意缩减工序糊弄对方。“只要是我做的弓箭,人家就会说是聚元号的水准,不会说是道具。我不能坏了聚元号300年留下的名声。”
  这种手艺人的尊严感不仅体现在杨福喜对自己的要求上,也体现在和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
  他喜欢以弓会友——与对方谈得来。宁肯少卖些钱,交个朋友;反之,他会漫天要价,直到对方不想买为止。“我就这脾气,甭管你多大的官、多有钱的主儿,只要你找我買弓箭,都得和我客客气气说话。”他捋着胡子笑道。
  在众多名流客户中,杨福喜对香港商界巨擘霍震寰印象非常深刻。霍震寰先约杨福喜见面,杨福喜赶到时,他已在门口等候;他比杨福喜年长十岁,但交谈时都是称“请”、称“您”。弓做好后。霍震寰亲自上聚元号取弓,没带任何司机或秘书。
  “非常低调。没有架子,就跟街坊大哥似的。”杨福喜仍清楚记得16年前的这笔买卖,“和这样的人合作非常愉快、舒服,做出来的弓箭肯定好。”
  主持人汪涵也曾在聚元号买过一套弓箭,在其随笔集《有味》中作了记述:“老杨教我用传统弓的蒙古式射法射箭……这个动作的风情,据说是‘箭出则如折燃枝’,漂亮得很”;“弓箭的世界太大,聚元号让我眼界大开,心情舒畅,更平添了对弓箭崇敬之意。”

愿望:开一家传统射艺馆


  聚元号弓箭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现在一套弓箭的售价,高端款要十万元左右,最普通的款式也得三四万元。什么样的群体会买?
  杨福喜把客户分成了三类:一种是真正的玩家,喜欢弓箭,收藏弓箭;一种是因其稀缺性买来送礼;还有一种是当年清朝八旗子弟后裔,有情结。
  床弩——古时攻城武器。由于体积庞大笨重,基本为就地组装使用,可以发射三米长的箭,箭射入城墙后供士兵攀爬
  谈到一套弓箭为何需要卖这么贵。他回答一是因为技艺,二是因为稀缺性。
  杨福喜说,好的弓必须得有时间的参与。他认真算过,即便在原材料备齐的前提下,正常制作一把弓最少耗时半年。“比如用胶,化学胶3分钟就好。我们的胶用一次必须等一天,一把弓要用40多回胶。再比如铺牛筋,铺一次要等10天。最少也得铺3层。”
  甚至,选材的时节都有讲究。春天牛的血气最旺。角最好;夏天最适合捶打牛筋;秋天不冷不热,温湿度最适合做弓;冬天木质紧密,是伐木的最佳时节。
  杨福喜说,一个好的手艺人,终其一生也做不了一千套弓箭,自己40岁才开始做。顶多也就能做出几百套。
  他也坦陈,如果北京有十家同类的弓箭铺。买卖不会这么好做;现在只有聚元号一家,买卖好做了,却不利于传承。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开一家传统射艺馆.恢复礼射,这样更有利于传承弓箭制作技艺。也有助于国民气质与性格的重塑。
  《礼记》中写到:“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意思是,射箭之前先摆正自己,摆正之后,就算是没有射中也不要怨别人,该甘拜下风的时候就甘拜下风。杨福喜说,这是他所推崇的“射以观德”。
  杨福喜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免费培养一批精通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和制作手艺的玩家行家。但传统射艺馆开支不菲,尤其是场地.仅凭一人之力难以企及。
  他参观过韩国松武弓箭社。那里有完善的工坊、展厅和漂亮的箭道,由国家免费提供。而弓匠艺人要做的就是弘扬传统弓箭文化。杨福喜希望,国内有关部门也能提供这样的便利。
其他文献
自2016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成果丰硕,但试点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解决。  一是把“文化消费”等同于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忽略了该项工作要求的“推动我国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  二是把“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混同于“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主要依托财政资金、公益性文化机构展开工作,在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亮眼  5月30日,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了《2019全球城市指數报告》,揭晓了最新“全球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榜单。  在这个基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5个维度27个指标的排名中,纽约连续第三年蝉联榜首。位列前10的其他城市依次是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洛杉矶、芝加哥、北京和华盛顿特区。  中国内地城市整体表现亮眼。北京排名第9,上海第19,
2019年8月28日,被绿色环绕的延安市城区  飞机之上,俯瞰黄土高原。陡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片浓墨重彩的绿。鳞次栉比的高楼被深深浅浅的绿意环绕着;沟沟峁峁青、绿的底色中,烂漫着山花,摇曳着果实。这里是革命圣地延安,它不再是人们印象中荒山秃岭、漫天黄土的旧模样。  巍巍宝塔伫立,滚滚延河涌动。在党中央带领下,延安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仅让黄土地改换新颜,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
俯瞰广州沙面(金立旺/ 摄)  长久以来,旧城改造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经过前期两年多在15个城市试点, 2019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开。这项涉及全国约17万个老旧小区和上亿居民的民生工程,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比起大拆大建,城市改造更新更需要“绣花的耐心”。但复杂的产权关系、纷繁的个体诉求,以及不甚明朗的盈利空间,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一方面是潜力巨大的旧改市场,另一方面则是难以一力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10月26日至29日召开,届时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规划编制已进入关键期,最近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积极行动,紧锣密鼓地开门问策,征求对本地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十四五”城市发展蓝图已露端倪。  “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中国城镇化率攀升至6
山东省青岛市,网课教师通过直播讲解消防工程知识  近期,上海市崇明区2020年首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名单出炉。“直播一哥”李佳琦位列首位,成为“新上海人”。  6月20日,杭州余杭区发布支持直播经济发展的12条举措,提出打造“全国直播经济第一区”。与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相比,更让人羡慕的是明确对有行业引领力、影响力的直播电商人才,可通过联席认定,按最高B类人才(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分为5个层次:国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内ZH-65型蒸汽发生器在位于广州南沙的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吊装出厂  一条大道,以工业为名,曾经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广州第一艘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第一件钛制潜水服……一座座里程碑铭刻在8公里长的工业大道上。  广州造船厂分厂、重型机器厂、第一橡胶厂、电池厂、造纸厂、自行车厂,工业大道上几乎每个工厂都有属于自己的“全国第一”。万宝电冰箱、虎头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在这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包括各城市的领导干部要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成就令人坚定。“十三
有人认为,“旅行青蛙”中玩家与青蛙的关系是一种“舒适”关系:绝对安全,不论如何操作,不论操作不操作,小蛙都照样过它的日子;投入极低,只需要收获三叶草,然后给小蛙准备便当和生活用品,准备的内容好与差以及准备时间都不要紧;当然,养蛙的预期收益也有限,仅仅是小蛙偶尔寄回的明信片和不值钱的土特产。正因为预期低,所以收获“小确幸”也很容易:小蛙去个新景点,或者认识个新朋友,就足够让玩家们“露出老母亲般慈祥的
北京德胜街道某共享停车位  始建于1954年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面积4.14平方公里,下辖20个社区,是西城区住宅区和常住人口较多的街道之一。作为核心城区,德胜街道的停车难问题常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德胜街道工委书记孙广俊算过一笔账:“地区停车位需求在2.6万个左右,全区域正规停车位2.2万个左右,4000多辆车没地儿停。”  缺口怎么补?  德胜街道2019年8月12日正式推出“全域停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