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来源 :科技创新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前存在着潜在需求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体制已成必然。发展信贷消费能有效地刺激内需,活跃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信贷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存在着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信贷消费条件苛刻、机会不均等等诸多问题,因而,信贷消费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要消除信贷消费的这些障碍,必须加强信贷消费的法律规范,建立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监管制度、信用评价与监控制度、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制度。
  关键词:信贷消费 消费安全 个人信用
  
  一、目前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
  
  信贷消费在我国刚刚产生,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信贷消费都知之甚少,几乎毫无经验,因而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
  (一)银行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是制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费信贷业务与其他信贷业务一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消费信贷的供求双方都力求降低或避免风险。从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来看,避免和防范消费信贷发展风险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居民家庭稳定而清晰的收入来源;二是居民家庭可靠的信用等级;三是担保品保障,特别是住房的抵押保障;四是政府的保险和保证保障。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运行情况来看,银行及各金融机构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其中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不清晰,银行不好掌握消费者信用程度。由于居民收入中还包合着许多非货币化的收入和灰色收入,贷款机构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
  第二,缺乏个人信用制度。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没有配套建立有关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估和调查制度,个人信用难以把握;商业银行虽然通过信用卡制度建立了持卡人信用制度并积累了许多持卡人的信用资料,但目前在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第三,消费信贷操作的规范性不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当前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运行中存在着申请手续繁杂、收费环节多且收费水平不尽合理的现象,使许多消费者对消费信贷望而生畏。其主要原因是有关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贷款机构在具体运作上无章可循且相互差距较大。
  第四,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资金的循环畅通。目前各种消费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资金结构,其所面临的“短存长贷”的经营风险较大。在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消费信贷的供给者无法获得所需的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如住房基金、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等,其资金需求必然指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同样,商业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的困扰。分期付款的实质是一种由商业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商业信用,其本身就要求商业企业应该具有較强的资金实力和良好融资能力。而目前我国商业企业依靠银行短期信贷资金和挤占生产企业资金进行经营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商业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自有资金不足和信贷资金成本较高的压力下,商业企业开展分期付款的能力和积极性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收入有限,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居民家庭是否具有负债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扩大需求的作用越明显。在一个脱离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市场中,期望通过消费信贷来启动和扩大消费需求,其作用是有限的。消费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以说是开展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由于收入较多地集中在高收入阶层,加之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影响到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另根据统计资料,城市居民家庭扣除消费性支出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如果能够全部用于偿付消费信贷,那么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及最高收入户20年内可承受的消费信贷负债金额(贷款金额与应支付利息之和)分别为6240、20880、32400、52800、78000、111840及187200元。可见,占城市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户能够承受10万元以上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30%左右的高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户能够承受5~10万元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约20%的中等收入户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还有30%的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因此,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的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信贷承受能力会低于实际情况,但相对于汽车、住房等价值10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级的高值商品,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总体消费信贷承受能力还比较薄弱。由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的40%,因而农村居民家庭能够承受消费信贷的比例更低。
  需要指出的是,决定消费信贷承受能力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居民家庭要预见的、未来的长期收入。居民家庭未来收入预期越好,其消费信贷承受能力和信心就越强。由于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下降、下岗人数的增多以及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项制度改革的大力推进,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普遍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此外,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以及在消费信贷上的观念误区,也是影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
  信贷消费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信贷消费条件下,享有同等的获得信贷消费的机会。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信贷消费问题上的体现。其中的信贷消费条件根据信贷消费的特征,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机会不均等,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信贷消费条件,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信贷消费机会不同。
  
  二、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
  
  首先,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所以有效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供给相对过剩和通货紧缩的特征,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格局转化;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率日趋高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此情况下,国家近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从消费领域看,消费市场依然偏淡,扩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作用有限,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还有赖于发展消费信贷进而扩张有效需求。我们知道,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要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得以持续,消费需求必须及时跟上,发展信用消费正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全社会看,由于消费与生产不可能完全同步,消费总是滞后于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差,消费信贷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即期消费,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消费信贷尤其具有以下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信贷是调节当前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信用支持需求扩张,可以达到启动消费品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实现,还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
  其次,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消费的增长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伪真谛。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正是经济规模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推动力。据测算,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该项指标约为50%。在发达国家,信用消费占其整个消费的比重达30%。按此计算,在我国可增加消费1300亿元左右,将带动消费增长约4.5个百分点,若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则最终可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目前我们的消费水平在达到小康之后,面临消费升级,一次性大额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也会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消费信贷,使部分急需改善生活条件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居民提前实现对住房、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质量,促进社会消费升级的顺利实现。因此,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约消费的政策和观念,把消费和劳动生产有机起来,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
  
  三、我国信贷消费的法律对策
  
  加强信贷消费立法是消除我国目前信贷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基本对策,这是由法的功能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信贷消费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政策环境、信息技术支持环境、金融机构的服务环境、大众消费意识的培养环境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不完善,是规则的缺失。没有法律法规就难以保证制度的运行。所以,要解决当前信贷问题,最该做的是加快信贷立法,建立信贷制度,让信贷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立法,应当建立健全下列一些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 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貼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其办理财产保险,以便转嫁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控制、分散、转嫁风险,但不可完全避免损失的产生。所以建立一套贷款风险救助机制还是必要的。可运用法律手段对责任人提出财产清理诉讼,挽回部分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贷款坏帐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二)制定《消费信贷法》
  制定《消费信贷法》是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一个国家消费信贷的规模,决定于就业和收入状况、产品类型以及这些产品销售的竞争程度。只有在大部分人口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如周薪、月薪的地方,消费信贷(特别是分期付款信贷)才是可行的。同时,这些人口的收入必须达到支付得起相当昂贵的消费的程度。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尚不完全具备迅速发展消费信贷的客观经济环境和条件。但是,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汽车工业的崛起,我国消费信贷将会有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我国加快研究和制定《消费信贷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居民消费生活的客观需要,不仅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人民消费生活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生活的质量,而且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建立我国汽车支柱产业的需要;特别是加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对促进我国目前住房商品化、加快汽车产业化进程,以及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刺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面临需求约束,其中的关键是消费需求约束。政府可以通过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税赋以及加强城乡基本设施建设等措施,为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信贷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毋容置疑,在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内,消费信贷的发展前景应该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大有可为。尽管我国消费信贷事业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都很大。对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乐观和信心。为了有利于我国方兴未艾的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消费信贷重要性的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准确地说,消费信贷就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用居民未来收入作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具体来说,消费信贷可以包括如下几层合义:
  其一,消费信贷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形式.是生产信贷的对称。简单而言,凡是以借债或延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消费均称为信用消费,因而信用消费的形式有很多,如通过向亲朋好友、高利贷者和银行等借款消费及赊销等。消费信贷只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它是由金融机构向居民个人发放的、用于居民购买特定消费品的贷款,因而消费信贷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消费信贷不同于商品赊销,商品赊销是企业提供的,属于商业信用;而消费信贷是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的信用消费形式,是相对于生产信贷而言的。
  其二,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的政策选择。消费信贷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在商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商品销售,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生活水平。消费信贷不是以牺牲未来生活水平来换取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在不影响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今日之生活水平和质量。
  其三,消费信贷是一种投资。人们利用贷款购房的过程中,在资产意义上得到的是部分产权,但实际占有的是住房的全部使用权。应当说,产权也是个人资产,也有价值。在购房以后陆续向银行偿还贷款的钱,从本质上说,利息以外的本金部分并非是银行收走了,而是累积到购房人的产权中去了。购房人是这个不断累积的产权及其价值的所有者。这种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的好处在于,这是一种可以使投资规模远远超出自有资金规模的“以小博大”的投资。目前消费信贷的这重意义宣传还很不够。
  上述对消费信贷概念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消费信贷的科学涵义和广泛功能。消费信贷是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的信用消费,它不同于商品赊销,可以说是一种投资方式,与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的消费观念也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只有正确理解了消费信贷的内涵与外延,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选择消费信贷品种方式,不断完善消费信贷的业务规程,推广普及信用卡
  消费信贷历来都不是面向所有消费者的,不同的信贷品种所面向的消费群体大不相同。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将是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的先锋和主力军。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居民的消费需求特点和承贷能力,根据不同顾客群体推出相应信贷品种,并具体确定首付款、利率、还款方式、还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才能真正抓住顾客,才有利于信贷业务的正常进订。
  目前消费信贷手续繁杂、品种方式单一,制约了业务的发展。调查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都表示不满意,原因是手续复杂、费用较高、担保方式太少、还贷时间过短、月还贷费用较高。手续复杂被排在首位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普遍尚未建立消费信誉,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商家在考虑进行贷款和担保时都不得不面对巨大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制定的检查、担保手续,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贷款购车的附加费用偏高也是妨碍消费者选择这一消费方式的原因,现行的贷款购车方式,如按3年期还贷计算,最终的附加费用大约是一次性购车所需费用10%左右,对于一辆10万元左右的国产普通轿车需多花1万多元。看来,要激活汽车消费,当务之急是调整现有政策,制订新的政策,提高效率,完善服务,让更多人的购车梦想变为现实。各银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灵活多样的信贷方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登记、评估和审批时间,在这方面也有些经验可以借鉴,如广东顺德农行推出的“消费信贷套餐”,消费者一次性以抵押方式取得消费信贷额度,在一定时间内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信贷产品,然后分期还款,它摒弃了以往每笔贷款单独申请、多次抵押、手续繁杂等缺点,在居民中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信用卡综合消费信贷是目前值得大力推广使用的消费信贷方式。申领信用卡要经过严格的资信审查,持卡人的许多资信资料和使用情况都要被记录在案,因此使用信用卡便具有一种资信积累效应,有利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卡消费信贷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消费信贷的循环消费信贷方式,有利于小额信贷经常化。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消费,只要信贷额度在发卡机构核定的信用额度之内,消费者则元需重复申请,任何时间都可获得贷款。信用卡消费信贷的这种一次申办多次信贷的便利,在当前消费信贷手续繁杂的现实面前,对消费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但目前信用卡的使用还不够普及,许多银行给予持卡人的受信额度也比较低(远低于人行总行去年初提出的指导标准:普通卡5000元,金卡20000元),使信用卡的消費信贷功能远未开发出来。政府应通过制定有关财务政策,积极鼓励个人收支款项通过信用卡办理,推广普及信用卡。这样既可以避免信贷部门重复调查客户资信情况和重复审批每笔贷款,提高办事效率,又可以发挥信用卡的资信积累作用,促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三)加快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夯实消费信贷基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现有条件下,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消费者资信制度。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即缺少对居民身份证明、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记录和评定制度安排。同时,我国还没有实行家庭财产登记制,也缺少个人资信状级的专业信用认定机构。商业保险制度尚未能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有关政策法规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有关规定,使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房地产二级市场发育滞后以及房产抵押登记费用太.高,导致购买住房的消费者不能进行抵押登记,银行拥有抵押的住房产权变现能力较差;汽车有关税费过多,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需求。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法规,这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工作,也是金融系统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与此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现在上海市已基本完成了个人信用系统的建设,以此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全国银行系统内积极推进信用系统的建设,进而推动社会资信系统的建立;争取尽快出台《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批准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以住房贷款作抵押,发行住房债券,拓宽住房建设资金渠道,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能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资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和行事规则,它是搞好消费信贷应当具备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建设银行北京分行研究提出的个人住房贷款资信评定标准,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建立由资信公司确定的个人信用记录制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首先应建构个人信用理念。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目前可从以下方面具体抓起:一是建立个人帐户,改进目前的个人银行存单凭证和收入现金化特点。二是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在美国,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每个人都有一个帐户,户主的每笔收入、纳税、借贷、还款情况都记录在案。当需要提供个人的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这个人的信用实码,对方就可查询有关资料。三是建立对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专业性中介机构。对这类专业性机构的注册资格、法律形式和责任与业务的规范,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促其健康发展。
  (四)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优化消费信贷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目前约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各行在推出信贷业务时通常也出台一些具体规则。但具体针对整个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还是个空白,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
  其次,应积极创造鼓励消费的政策环境。
  再次,应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担保和保险机制。
  最后,要强化消费者的消费信贷观念,切实提高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立法,建立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监管制度,消除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的不安全感。建立对破产欺诈和恶意信贷消费民事诉讼时效延长制度,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科学的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使经营者愿意提供更长期限的消费信贷,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监控制度,信贷机会均等制度,消除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的障碍。从而使大多数的普通的消费者敢于并且有机会、有可能获得信贷消费,信贷消费才可以逐渐成为规模,真正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谢渡扬.消费信贷指南[M]地震出版社,2000.7
  2.李世谦.信用消费[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6
  3.曾益.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思考[J].投资与研究.2001(2)
  4.邱尚启.消费信贷的风险与防范[N].金融时报.2001(2)
  5.周雯霞、吴振华.中国城市金融[J].1999(6)
  6. 赵辉.美国的住房信贷运行机制[J]现代商业银行.2000(1)
其他文献
“一切为病人是医生的天职”,这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卓经常说的一句话。  张亚卓是被称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创业者和开拓者的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在王忠诚教授的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出站后留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现任该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他在神经外科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期刊
夏梁,这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看上去和大部分IT精英一样,儒雅、干练。然而,在其帅气、睿智的外表下,在带着浓浓的浙江宁波口音中,除了对事业的至爱、执著抑或痴迷,还汩汩流淌着与其年龄不太相称的豁达和宽容。  早在大学期间,夏梁就频繁参与一些中关村大型科技集团的核心研发工作,现已拥有11年专业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及开发工作经历。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曾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家,
期刊
科普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充满创新创造的系统科学;是一项不孤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如何解释现代科普  科普应有时代的定义    曾几何时,人们一度把科普归于科学研究的低档化,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边缘工作。与其他出成果、出效益的学科相比颇有点附属的味道。即便是在我们上上下下重视科普,大搞科普工作的今天,对于什么是现代科普,很多人还是“雾里看花”,别人搞科普车、“声、光、电” 的科
期刊
2004年,门头沟区的科普工作提出的总体实施目标,要求科普工作必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既要服务于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有效地组织和发挥该区的人力和自然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服务于老、中、青等各类人群,不断加强科学教育与普及,提升全区居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形成学科学、兴科普的良
期刊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施差别化战略是企业应对各种挑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选项,也是实现市场多元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系统地介绍了差别化战略的基本涵义。突出强调了差别化战略是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的,关注顾客差异性的需求的竞争战略。同时指出在追求差异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价值链活动都是独特性的一个潜在来源。如果企业过分追求差
期刊
摘要:休谟问题,即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证明问题自休谟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探讨的难题。本文主要结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阐述了休谟问题产生的缘由和问题的实质。并且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解决思路,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休谟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个“解决”。虽然归纳结论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但波普尔采取否认归纳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归纳对于人类来说仍具有实践的必然性。  关键词:休谟问题
期刊
助飞1000计划是北京市科委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示范工程,于2003年底开始小范围试点,2004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目前已经成功地在5家企业的100多个营业网点上实施了基于ASP模式的ERP试点应用,还有其他30多家企业开展了自助网站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ASP应用一期示范工程是北京市科委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科委计划在下一步将采用“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和联盟推广
期刊
摘要:目前的中国3G方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它将有力地促进民族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移动通信健康有序的发展;降低移动网络运营商的3G运营成本和风险;推动国内3G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4G的研发和应用打下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  关键词:3G方案 理想的选择 民族通信技术和产业     经过多年的等待,伴随着TD-SCDMA的建网展开以及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中国3G方案基本已无悬念。
期刊
内容摘要: 在国内市场上,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因而创造顾客是企业营销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顾客的需求差异是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的重点。因此,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优势,是值得考虑的模式。本文探讨了差异化营销的产生背景及内涵,差异化营销的理论基础,以及差异化营销的几种策略及应用,并对差异化营销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 键 词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性战略问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把人才的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来,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用新的方式发现和培养人才,用新的概念全方位地认识和选拔人才。  关 键 词:知识经济 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型员工  Abstract:Along with the know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