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麦是江苏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所有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小麦产量对本地粮食生产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些年,受气候、耕作、菌源、品种等的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病病例渐多,危害面积渐大,造成的减产损失日趋严重,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文下分析小麦白粉病的临床症状,介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诱因。在此基础上,就综合防治措施,分别自:培育耐抗品种,利用好抗病基因;适期组织栽培,优化田间栽培管理; 规范药剂防治,控好药物残留危害;做好白粉病测报,落实好综合防治工作等方面概述,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白粉病;流行;危害
1 前言
小麦白粉病为江苏麦区最常见病害种类之一,该病害可影响小麦植株地上不同的生长器官。有研究显示:小麦白粉病每年可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严重时达到50%~60%。同时,还会影响小麦的产出品质。对此,为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务必要掌握此病流行规律,对症找到合适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此病发生几率,为本地小麦高产创收献计献策。
2 小麦白粉病的临床症状
小麦白粉病发生适宜温度为15~20 ℃,低于10 ℃发病缓慢。小麦苗期病菌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近年来,江苏盐城区域每年3月上旬均查见发病,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气温上升,空气湿度随着降雨有所增加,病菌大量萌发且侵染小麦下部叶片。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形成成熟的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可随气流传播蔓延,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气温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再侵染频繁,危害重。
3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诱因
3.1 气候条件
冬季气温偏高,早春气温回升早,春天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相对湿度较好,有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白粉病侵染扩展有利,这样的气候特点非常利于白粉病流行。
3.2 农艺管理
田间农艺管理措施,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这其中的影响,体现在:
基本苗偏大,冬前小麦长势旺,群体密度大,通风不畅,田间相对湿度高,为白粉病的流行创造条件。同时,此病有周期发生的情况,夏季分生孢子可能会成为冬麦秋苗初次传染源。
田间施肥不合理,影响抗病性能。用肥不合理,有机肥用量少,氮肥用量高,田間植株长势茂,徒长。这种情况,一是增高快,而增加遮蔽度,湿度高而为此病传染创造条件。二是株体组织幼嫩,影响自身抗病性能,而导致白粉病频繁流行。
3.3 遗传抗性
小麦白粉病致病菌变异性强,变异速度快。这些年,由于忽视对白粉病耐抗性的选育,导致近期推广的品种抗性基因丧失,很多品种普遍不耐抗白粉病。由此,一旦气候适宜,即导致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3.4 测报松懈
近些年,随植保部门在小麦白粉病方面测报工作的松懈,导致后面跟进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不及时,使着每年的病原菌基数持续攀升。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培育耐抗品种,利用好抗病基因
这些年的栽种实践来看,选育、种植耐抗小麦品种,是根本上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措施。由此,注意加强耐抗白粉病品种选育,利用好各品种间的抗病基因属性,以避免种源抗病原的单一性。同时,做好耐抗品种的推广工作,做好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以自根本上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4.2 适期组织栽培,优化田间栽培管理
适期组织播种,合理播种量,拿到适宜基本苗,优化田间密度,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合理肥料运筹。控好氮肥量,增加磷肥量。注意氮磷钾比例适中,条件允许的,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小麦植株的耐抗性。
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以降低越冬菌源基数。
配套开好田间腰沟,做好田间清沟理墒,减少田间初春时期雨水存留量,以控制田间湿度,起到合理控病的目的。
做好老病田与感病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工作,将对白粉病抗性较好的麦子品种布局在老病田进行种植,逐年降低田间病菌基数。
4.3 规范药剂防治,控好药物残留危害
播种前,药物拌种,以降低患病基数。秋苗病危地区,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0.2%的比例拌种。或者,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0.2%的比例拌种,以起到降低病害的目的。
适时药防,药物防治见效快,但应注意耐药性。春季流行病初期,可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次500倍液;或者,用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次2000倍液;或者,25%丙环唑乳油,每次1500倍液;或者,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每次1000倍液。上述药剂轮换用,间隔1周用1次,持续用3~4次,控病效果较好。
4.4 做好白粉病测报,落实好综合防治工作
一般在3月~4月初,受降水、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将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传播和流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期,降水量多,光照量少,气温较高,田间湿度大,将为白粉病流行创造条件。而待到温度升高,白粉病的流行就会减缓。对此,建议完善测报体系,建立白粉病测报模型,以做好该病害的综合性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文明,夏海生,杨飞,等.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21(4):56.
[2] 何应霞,刘强,徐东阳,等.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防效及对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20(9):56.
[3] 张旭东.陇东南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其测报因子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2):34.
[4] 邵益栋,徐丽丹,吴德君,等.江阴市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田间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8(1):23.
关键词:白粉病;流行;危害
1 前言
小麦白粉病为江苏麦区最常见病害种类之一,该病害可影响小麦植株地上不同的生长器官。有研究显示:小麦白粉病每年可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严重时达到50%~60%。同时,还会影响小麦的产出品质。对此,为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务必要掌握此病流行规律,对症找到合适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此病发生几率,为本地小麦高产创收献计献策。
2 小麦白粉病的临床症状
小麦白粉病发生适宜温度为15~20 ℃,低于10 ℃发病缓慢。小麦苗期病菌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近年来,江苏盐城区域每年3月上旬均查见发病,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气温上升,空气湿度随着降雨有所增加,病菌大量萌发且侵染小麦下部叶片。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形成成熟的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可随气流传播蔓延,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气温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再侵染频繁,危害重。
3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诱因
3.1 气候条件
冬季气温偏高,早春气温回升早,春天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相对湿度较好,有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白粉病侵染扩展有利,这样的气候特点非常利于白粉病流行。
3.2 农艺管理
田间农艺管理措施,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这其中的影响,体现在:
基本苗偏大,冬前小麦长势旺,群体密度大,通风不畅,田间相对湿度高,为白粉病的流行创造条件。同时,此病有周期发生的情况,夏季分生孢子可能会成为冬麦秋苗初次传染源。
田间施肥不合理,影响抗病性能。用肥不合理,有机肥用量少,氮肥用量高,田間植株长势茂,徒长。这种情况,一是增高快,而增加遮蔽度,湿度高而为此病传染创造条件。二是株体组织幼嫩,影响自身抗病性能,而导致白粉病频繁流行。
3.3 遗传抗性
小麦白粉病致病菌变异性强,变异速度快。这些年,由于忽视对白粉病耐抗性的选育,导致近期推广的品种抗性基因丧失,很多品种普遍不耐抗白粉病。由此,一旦气候适宜,即导致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3.4 测报松懈
近些年,随植保部门在小麦白粉病方面测报工作的松懈,导致后面跟进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不及时,使着每年的病原菌基数持续攀升。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培育耐抗品种,利用好抗病基因
这些年的栽种实践来看,选育、种植耐抗小麦品种,是根本上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措施。由此,注意加强耐抗白粉病品种选育,利用好各品种间的抗病基因属性,以避免种源抗病原的单一性。同时,做好耐抗品种的推广工作,做好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以自根本上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4.2 适期组织栽培,优化田间栽培管理
适期组织播种,合理播种量,拿到适宜基本苗,优化田间密度,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合理肥料运筹。控好氮肥量,增加磷肥量。注意氮磷钾比例适中,条件允许的,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小麦植株的耐抗性。
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以降低越冬菌源基数。
配套开好田间腰沟,做好田间清沟理墒,减少田间初春时期雨水存留量,以控制田间湿度,起到合理控病的目的。
做好老病田与感病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工作,将对白粉病抗性较好的麦子品种布局在老病田进行种植,逐年降低田间病菌基数。
4.3 规范药剂防治,控好药物残留危害
播种前,药物拌种,以降低患病基数。秋苗病危地区,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0.2%的比例拌种。或者,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0.2%的比例拌种,以起到降低病害的目的。
适时药防,药物防治见效快,但应注意耐药性。春季流行病初期,可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次500倍液;或者,用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次2000倍液;或者,25%丙环唑乳油,每次1500倍液;或者,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每次1000倍液。上述药剂轮换用,间隔1周用1次,持续用3~4次,控病效果较好。
4.4 做好白粉病测报,落实好综合防治工作
一般在3月~4月初,受降水、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将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传播和流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期,降水量多,光照量少,气温较高,田间湿度大,将为白粉病流行创造条件。而待到温度升高,白粉病的流行就会减缓。对此,建议完善测报体系,建立白粉病测报模型,以做好该病害的综合性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文明,夏海生,杨飞,等.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21(4):56.
[2] 何应霞,刘强,徐东阳,等.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防效及对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20(9):56.
[3] 张旭东.陇东南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其测报因子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2):34.
[4] 邵益栋,徐丽丹,吴德君,等.江阴市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田间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