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策划时机 扩大宣传效果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Cour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等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
  【关键词】 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 宣传效果
  
  当前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致力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归根到底是要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而新闻策划是强能扩效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新闻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关系到新闻宣传的“软着陆”,是参与媒体竞争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办报过程中,党报应以读者为本,大胆创新,强化策划意识。
  在这方面,《芜湖日报》多年来坚持进行有益探索。其中在“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在“党报进社区、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等。在新闻资源整合、深层次开掘和统筹运作上取得成功,扩大了新闻宣传效果,增强了版面视觉冲击力,至今使人记忆犹新。
  一、抓住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开掘
  近几年来,《芜湖日报》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新闻队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其中之一,便是开设“乡村新发现”系列现场体验报道栏目,分批派年轻记者下乡沉底锻炼。短短20多天,记者从一线发回乡村生活体验性新闻近50篇。这些报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文风清新,内容鲜活,尤其是《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富起来的农民太难找》《两张单据两样情》等,体现了现场新闻新短鲜活的特点,很富有个性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其中,在“乡村新发现”栏目刊发的报道《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新闻线索是记者在繁昌县采访时发现的,揭示了当今农村音乐教学的薄弱状况。报道迅速引起社会反响,南陵县老教师俞新生给《芜湖日报》来信,介绍自己在农村小学长期坚持自创自教新儿歌的情况,对应试教育挤压音乐课“生存空间”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表示了担忧。
  而正是这封教师来信,引发了芜湖日报采编人员对记者写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报道的新闻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也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观照。
  采编人员敏锐地感觉到,“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大有新闻可做,完全可以进行深度开掘,举一反三透视社会现象,揭示新闻事件本质。于是,采编人员决定捕捉这个战机,进一步深度策划、整合开掘,扩大《芜湖日报》“乡村新发现”现场体验性报道新闻策划的战果。
  随后,《芜湖日报》派出多名记者前往南陵县实地调查,并专访了老教师俞新生。第二天,《芜湖日报》在版面上强势打造,头条组合推出记者采写的报道《乡村老教师自创自教新儿歌》《乡村教师叫板〈老鼠爱大米〉》,而且配发了新闻照片、版面上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翻拍图片、老教师俞新生的来信及他创作的乡土儿歌《猫和老鼠》的词和曲。
  该组合报道抓住热点,切中时弊,引发了社会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这个热点问题的关注,读者还在《芜湖日报》言论栏目“鸠兹茶座”,开展了一系列互动讨论。
  “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策划报道,亦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等作了专题报道,《合肥晚报》《皖江晚报》等作了转载。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看了相关版面和报道后,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热点问题抓得好,版面处理也做到重点突出。芜湖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亦将《芜湖日报》有关报道和系列言论,作为全市“新芜湖、新童谣、新儿歌创作大赛”宣传材料收集建档。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中小学阵地,用正面有益的活动抵制“粗口歌”“灰色童谣”等不良文化的影响,《芜湖日报》随后与南陵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在南陵召开“乡村孩子唱什么歌?”主题座谈会,形成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加以引导的共识。《芜湖日报》还推出《儿歌小话题,牵动德育大工程》专版,进一步深化了专题策划报道。
  二、另辟蹊径谋划 整体运作打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都市类休闲性报刊日益兴旺、电视网络等第三第四媒体不断壮大的今天,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宣传报道主渠道之一的地方党报,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声音通过党报反映给决策者,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真正架起一座连心桥?近几年,《芜湖日报》通过“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进行了有益而且是成功的尝试。几年来,采编人员先后98次深入社区,倾听居民呼声,推出专版98期;版面开设的“记者敲门”“鸠兹茶座”“一街一品”“社区人物”等栏目,刊发了近千篇鲜活生动的报道,使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印象越来越深刻,亲和力越来越强。
  其中,活动开展的当年夏天,《芜湖日报》抓住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活动中获悉的新闻线索,迅速捕捉战机、进行深度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特别专题系列报道,在全国“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新闻报道中,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该深度策划的起因,是当年春《芜湖日报》“党报进社区”活动,走进芜湖“苗木之乡”清水镇时,记者与一同参加活动的地区医院一位骨科专家闲聊,得知他1976年8月18日,不仅第一批代表地区医院去南京接收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自始至终参与救治地区医院接收的200多名伤病员,而且一个月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把第一批治愈的伤病员送回余震不断的唐山。
  这位专家提供的许多信息和线索,给《芜湖日报》早已酝酿的“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报道计划,带来新的策划灵感和开掘新意。采编人员在先期发出一些相关报道的同时,从网上搜寻发现,当年在芜湖所辖繁昌县接受救治的唐山大地震伤员李凤春,其女儿目前正在网上发帖,寻找30年前救治她母亲的恩人——繁昌县医院医护人员李向阳、鲁金林和钱军等。
  战机来临,采编人员非常兴奋,通过讨论,决定放弃策划初衷,改由以新闻人物李凤春“寻亲感恩”为新闻深度策划主线,把新闻资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迅速集中,统筹运作,整体打造。采编人员立即在网上和李凤春的女儿联系上,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采编人员当机立断拍板敲定李凤春回芜寻亲感恩以及相关报道事宜。采编人员还获悉,繁昌县医院当年总共救治包括李凤春在内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达300余人。这些伤病员康复回乡后,仍恋恋不忘芜湖人乃至安徽人对他们倾注的真情。
  为此,《芜湖日报》再次抓住战机、深入策划,将此次活动作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的重头戏来抓。首先在“7·28”劫难30周年前夕,《芜湖日报》特派记者前往北京,住进李凤春家进行采访。记者很快发回《芜湖寻恩之行让李凤春深夜难寐》《唐山孩子吃着芜湖“妈妈”的奶水》《恩人,我来看望你们了》等一批图文并茂的报道。《芜湖日报》采编人员还从芜湖市档案部门、报社老摄影记者处,寻找到一批当年芜湖军民接受救治、护送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珍贵历史照片,陆续配发记者的相关报道。芜湖日报还报网联动,丰富这场战役性报道的形式,充实寻亲感恩深度策划的内容。
  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题系列报道,发表之初便引起社会反响,《芜湖日报》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示,这既体现走出地震阴影的唐山人知恩图报、难忘真情的质朴情怀,更反映出芜湖人民在灾难面前无私无畏、艰苦奉献的良好品质。一位繁昌读者称她当年也参加了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7月18日《芜湖日报》刊登的照片上,那个穿花格子上衣的女孩就是她。她还告诉记者,至今她也还保存着那张照片,也期待着30年后重逢的那一刻。在芜湖的“市民心声”网站上,《寻找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母亲的繁昌人》的主题帖,更是引起无数网民热切关注。一位网友说:网络传递着亲情;人应该有感恩的心!另一位网友更是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是繁昌县人民医院的一名职工,近日,我们医院许多人因为‘李凤春寻找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她的人’这件事而感动。看到李凤春生活得这么幸福,真为她高兴,欢迎李凤春来我院旧地重游、追寻往事。”
  2006年7月28日早晨,李凤春及其女儿、外孙,在《芜湖日报》特派记者的陪同下,从北京抵达芜湖。由于当年主治医生李向阳后来从县医院调到芜湖二院工作,《芜湖日报》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首场见面会”,当天下午在芜湖二院举行。当年参与救治李凤春等的医务人员李向阳、鲁金林、钱军参会,当年分管唐山大地震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市老领导张克俭出席会议,与李凤春、李向阳、鲁金林、钱军等,一起回忆起救治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难忘岁月。会议真情洋溢,催人泪下。第二天上午,李凤春一行去繁昌县医院参加座谈会,并参观新县城、感受新变化。其故地重返寻亲感恩的情感更是得到了升华。
  李凤春返回北京后,《芜湖日报》重头推出专版,报道了包括见面会在内的李凤春一家来芜寻亲感恩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难忘的瞬间,给这场深度策划的战役性报道划上圆满句号。
  “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报道活动,是《芜湖日报》多年来许许多多次成功策划的一小部分。而从这些活动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不仅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而且还告诉我们,在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中,社会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开掘出汩汩的新闻报道源泉。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总编室)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产品名:吻吻鱼CC杯  标签:轻智能、保温杯  亮点:吻吻鱼CC杯是一款整合科技、设计与美学的轻智能时尚保温杯。CC杯集焖蛋、泡茶、泡水果等趣味生活方式于一身。杯体采用了橡胶喷涂工艺,手感舒适;杯盖内部的智能芯片和感应器可以有效的探知杯内水的温度,并通过杯盖上的OLED高亮显示屏显示出来;同时,显示屏所匹配的电池能够显示50000次以上,正常使用可达3年以上。目前,该产品有米白、雅灰、薄荷绿和樱花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将几何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能力和观察认识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
一座城市的交通活跃度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点在最近3个月里尤为明显。  如果你居住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区,疫情期间走在空荡荡的街道,街边店铺大多没有开张,你很容易对城市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陌生感。  此时如果开车上路,你还能体验到极少有的“畅通感”。不过进入3月,随着线下复工开启,这样的“畅通感”已不复存在。今年4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7成的城市拥堵已经基本恢复,其
【摘要】本文以“陆良事件”为切入点,围绕舆论概念,从专业视角对该事件进行探讨,为当前媒体舆论引导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陆良事件” 舆论引导 熟人社会 媒介化    一、舆论形成规律探析  1、舆论的本体与特征  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混杂理智和非理智成份。①舆论的本体是意见。卢梭发现舆论的自恃性:舆论不受任何强力的压制
他 从战火中走来,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为东北解放区15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过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者,是“文革”的受害者,是思想解放的支持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党的不平凡历史。  他是一位正省部级领导同志,心中有党,为党尽忠;心中有民,为民竭力。他心中有责,敢于担当;心中有戒,为官清廉。    当年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从政为官 多次提出要求和殷切期望。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干部干部, 干是当头的。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 导班子中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3月24日下午,中央党校培训部与中宣部《党建》杂志社 共同举办“
衣食住行,谁也离不开一个“买”字。来到加拿大,因一个“买”字,陆续经历了许多“怪事”,皆垂年之前未曾经见。星转斗移,“怪事”经历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新鲜感于是渐渐淡下来。但每件“怪”事都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更牵涉到某些无形的深邃而广远的观念和理念,故而难免发些喟叹于口,存些感慨于心。  比如,退货时畅“退”无阻。走进加拿大所有大超市,大门一侧均有一个专司退货的大柜台,有两三位柜员。有顾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秋天,农民握木锨把谷粒扬向空中,借秋风吹走秕糠,落下谷粒。  ——有价值的留下来,无价值的被风吹走。  然而对人生来说,去留与其价值并不等同,人生比种庄稼复杂。人与人交往,夫妻也罢,朋友也罢,同事也罢,最终留下的,不一定是爱,或许是恨。  假设生活是风,先被吹走的是什么?是柔情爱意。别人对自己好,自己认为理所当然,而且有哲学家和神经内科专家研究这个事情——没有立即兑现的好都不美好。对方给予的、很久
把握好舆论监督  的三个“度”  是非判断的“度”对那些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批评监督,到底应当如何定性,如何判断其是非,更应该慎之又慎,不能草率行事,做不负责任的报道。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凡是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体性事件的批评性报道,一定要把握好是非问题上的“度”,要注意理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准确判断其中的“是”与“非”,适度地组织报道,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情感表达的“度”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