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的备课,除了要备文本教案,还要备教学实验和演示课件。为了促进教学经验积累提高教学改革水平,要将这些备课活动及资料等及时整理,并形成小学科学备课的模式。在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和科学学习评价上,也要依循一定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科学;模式化;资源共享;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2-02
所谓“模式化”就是按照事物的标准样式进行活动。这里首先要肯定教学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工作,所谓“教无定法”正是因为教学活动的鲜活,因教学环境不同和学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方式的适应性教学。但这并不妨碍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对基于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实施模式化教学。模式化教学不会限制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恰恰相反,它为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为简捷、优质、高效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小学科学教师的备课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还要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做预实验,遇有疑难,还要上网查询,还需要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等等。如果不注重积累、整理相关材料和教学心得,再次面对时只能重复第一次备课时的辛劳。从这一角度说,把外显的与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积累、梳理和保存就成了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的前提要求,这一要求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细致构思的教案精心保留
科学教案是科学教师教学思路的文本表现形式,它包括了教师在细致分析教材后提炼出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课前准备以及实施教学的整个流程,辅以课后对实际教学的反思,可供后来的任教者更全面地借鉴经验、摈弃不足,若在此基础上能创生出超越第一版设计的新流程,那么原有教案的“跳板”价值就显现出来了。这样做的前提是第一版设计的教案是精心设计的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是贴近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本校所能提供材料的最优组合。
二、对自制的实验材料专心保管
从自然课过渡到科学课,实验活动内容也有了很大不同。更加生活化的实验使许多学校的仪器室没有相应的材料可供学生实验,这就需要在第一轮备课中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中设置实验的意图,组织学生或自己收集实验所需材料,在总结课前做预实验的基础上来组织课上的演示或分组实验。而从材料收集、组装到做预实验,教师都要做出详细的记录,课后再把实验材料收回并专柜留存。平时我很注重实验材料的自制和整理回收,仪器室没有的教具就自己做。我自制的潜望镜、观景箱、三棱镜、沉浮块、橡筋、竹筷、小车等五年级教具,用起来就很方便,真正实现了自制教具的循环使用,发挥了它们的最大价值。
三、对随堂的课件用心保存
如果说实验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的硬件,那随堂课件就是教师设计的配合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探究或在学生无法亲历的情况下帮助理解探究活动的软件。这些课件能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和提示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形象地获取科学知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教学流程,而教学课件又必须顺应教学流程的发展,因此,从教案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应体现一体化,做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中,随堂课件也要和教案设计一样,经过第一轮的设计、应用、反思和修改后妥善留存,只不过课件要集中在电脑的一个特定文件夹中,如命名“教科版科学五上科学课件”等,为防止意外,要在另一电脑中存有备份文件,到下届学生上课时能很方便地从电脑中拷贝出来用于教学。如果能将教案设计文本整理成电子文档与相应课件打包保存则更便于科学教师的借鉴提高。
小学科学的模式化教学除了表现教案、材料和课件等资源共享之外,还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模式化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这些习惯包括: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参与积极;边观察边记录;一人发言众人倾听;统一用科学记录本记录发现、总结所学;维持课外继续探索的浓厚兴趣等等。当然,学生的模式化学习习惯,是需要经过科学教师反复强化、引导才能达到。
(二)师生、生生科学评价的模式化
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教师自学期初就要建立一个评价模式,学期中学生的表现就按这个模式评价。我在评价表中常设以下几项内容:材料准备、问题回答、小组合作、纪律保持、科学记录本、作业本评价,此外还有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的加分。依照这个评价模式,我鼓励并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生生互评,四人小组轮流担任小组长,依据评价表的前四项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讨论学习效果来明确学习方向,通过检查材料准备、问题回答、纪律保持等情况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模式化的评价不惟分数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从科学教师的角度看,实施模式化教学的本意是充分挖掘教师个体教学的经验,不断积累,通过学科内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减少重复劳动、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只有掌握了模式化资源的教师和形成模式化习惯的学生在课堂上良性互动,科学教学才真正走上简捷、高效的正途。从辨证的角度分析,模式化不是固定化,不是技术冻结,而是随着教师对教与学认识的加深,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新的经验,并有所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模式化;资源共享;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2-02
所谓“模式化”就是按照事物的标准样式进行活动。这里首先要肯定教学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工作,所谓“教无定法”正是因为教学活动的鲜活,因教学环境不同和学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方式的适应性教学。但这并不妨碍在某一地区、某一学校对基于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实施模式化教学。模式化教学不会限制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恰恰相反,它为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为简捷、优质、高效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小学科学教师的备课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还要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做预实验,遇有疑难,还要上网查询,还需要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等等。如果不注重积累、整理相关材料和教学心得,再次面对时只能重复第一次备课时的辛劳。从这一角度说,把外显的与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积累、梳理和保存就成了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的前提要求,这一要求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细致构思的教案精心保留
科学教案是科学教师教学思路的文本表现形式,它包括了教师在细致分析教材后提炼出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课前准备以及实施教学的整个流程,辅以课后对实际教学的反思,可供后来的任教者更全面地借鉴经验、摈弃不足,若在此基础上能创生出超越第一版设计的新流程,那么原有教案的“跳板”价值就显现出来了。这样做的前提是第一版设计的教案是精心设计的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是贴近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本校所能提供材料的最优组合。
二、对自制的实验材料专心保管
从自然课过渡到科学课,实验活动内容也有了很大不同。更加生活化的实验使许多学校的仪器室没有相应的材料可供学生实验,这就需要在第一轮备课中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中设置实验的意图,组织学生或自己收集实验所需材料,在总结课前做预实验的基础上来组织课上的演示或分组实验。而从材料收集、组装到做预实验,教师都要做出详细的记录,课后再把实验材料收回并专柜留存。平时我很注重实验材料的自制和整理回收,仪器室没有的教具就自己做。我自制的潜望镜、观景箱、三棱镜、沉浮块、橡筋、竹筷、小车等五年级教具,用起来就很方便,真正实现了自制教具的循环使用,发挥了它们的最大价值。
三、对随堂的课件用心保存
如果说实验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的硬件,那随堂课件就是教师设计的配合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探究或在学生无法亲历的情况下帮助理解探究活动的软件。这些课件能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和提示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形象地获取科学知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教学流程,而教学课件又必须顺应教学流程的发展,因此,从教案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应体现一体化,做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小学科学模式化教学中,随堂课件也要和教案设计一样,经过第一轮的设计、应用、反思和修改后妥善留存,只不过课件要集中在电脑的一个特定文件夹中,如命名“教科版科学五上科学课件”等,为防止意外,要在另一电脑中存有备份文件,到下届学生上课时能很方便地从电脑中拷贝出来用于教学。如果能将教案设计文本整理成电子文档与相应课件打包保存则更便于科学教师的借鉴提高。
小学科学的模式化教学除了表现教案、材料和课件等资源共享之外,还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模式化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这些习惯包括: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参与积极;边观察边记录;一人发言众人倾听;统一用科学记录本记录发现、总结所学;维持课外继续探索的浓厚兴趣等等。当然,学生的模式化学习习惯,是需要经过科学教师反复强化、引导才能达到。
(二)师生、生生科学评价的模式化
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教师自学期初就要建立一个评价模式,学期中学生的表现就按这个模式评价。我在评价表中常设以下几项内容:材料准备、问题回答、小组合作、纪律保持、科学记录本、作业本评价,此外还有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的加分。依照这个评价模式,我鼓励并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生生互评,四人小组轮流担任小组长,依据评价表的前四项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讨论学习效果来明确学习方向,通过检查材料准备、问题回答、纪律保持等情况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模式化的评价不惟分数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从科学教师的角度看,实施模式化教学的本意是充分挖掘教师个体教学的经验,不断积累,通过学科内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减少重复劳动、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只有掌握了模式化资源的教师和形成模式化习惯的学生在课堂上良性互动,科学教学才真正走上简捷、高效的正途。从辨证的角度分析,模式化不是固定化,不是技术冻结,而是随着教师对教与学认识的加深,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新的经验,并有所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