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脑病科201 5年08月~2 017年08月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所有患者按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40mg/d强化治疗,对照组则实行常规2 0mg/d普通治疗,经过14d的治疗之后,对比两个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血脂指标、肝功能、肌酸肌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療后NIHSS评分、BI评分、血脂水平、炎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肌酸肌酶治疗前后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效果优良,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提高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状况,且未见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012-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AIS的处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早期积极参与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AIS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AS),目前认为血管壁炎性反应机制和高脂血症在AS发生、发展甚至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临床上有效缓解或者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成为治疗的关键。他汀类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有重要作用,作为三大“基石”治疗之一,发挥了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稳定斑块、逆转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多效性作用,有很大的脑保护作用。其中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但其用药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为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脑病科2015年08月~ 2017年08月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排除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7-76岁。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常规量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40mg/d强化治疗,对照组则实行常规20mg/d普通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14d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 BI)评分、血脂指标、肝功能、肌酸肌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NIHSS评分、BI评分、血脂指标、肝功能、肌酸肌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治疗安全性用率表示,以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7.2±2.O)分,与对照组(9.5±2.1)分相比较低,t=6.110,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d后BI评分(60.5±12.2)分,与对照组(49.4±12.6)分相比较高,t=4.824,P<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 TC)水平(3.7±0.4)mmol/l,与对照组( 4.6±0.3) mmol/l相比较低,t=10.842,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 TG)水平(1.2±0.2)mmol/l,与对照组( 1.7±0.3) mmol/l相比较低,t=19.168,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2.1±0.2)mmol/l,与对照组(3.3±0.3) mmol/l相比较低,t=25.778,P<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4±1.2)mg/L,与对照组(6.3±1.7) mg/L相比较低,t=6.241,P< 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肌酸肌酶( CK)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68±24.5)U/L,与对照组(60.5±22.3) U/L相比较高,t=0.136,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 59.2±16.8)U/L,与对照组(56±17.7)U/L相比较高,t=0.848,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肌酸肌酶(CK)水平(14.6±4.2)U/L,与对照组(13.8±4.7) U/L相比较高,t=0.322,P> 0.05。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恶心、纳差1例,头晕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AIS是临床常发急症,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AIS发病率不断升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致残者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生活。诱发AIS的原因很多,根据患者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其中该病患者的类型多数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IS发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单个或多种因素导致脑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脱落或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破裂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他汀类药物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机制,除了调脂外,还具有“多效性”。研究发现,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脑血流,促进血管新生及突触重构、抑制内皮细胞调亡及减轻炎症反应等。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发现,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表达上调,而在停药后,Rho激酶表达水平上调且活性增加,其跨膜转运功能受到抑制,大量失活的Rho激酶聚集于细胞质,过度激活的RhoGTP酶使eNOS表达水平下调,进而抑制了NO的有效性。他汀可增强两种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因子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内皮功能,他汀还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B( NF-B)的表达,降低粘附分子,炎症因子的水平,尤其是C反应蛋白( CRP)的水平。他汀还能减轻缺血缺氧后的氧化反应,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对脑梗死患者有脑保护作用。
本次临床观察中,阿托伐他汀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常用的药物,可见阿托伐他汀的强化治疗对患者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积极作用。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脏中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并抑制HMG-CoA转化为甲羟戊酸的过程,降低机体血浆胆固醇、脂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对肝脏中LDL-C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积极作用,能减少LDL-C含量,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清除有促进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参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抑制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炎症反应,可有效减少斑块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能强化纤溶系统的活性,显著改善脑部组织血液循环,促使脑细胞血液供应恢复正常。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及时改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情况,恢复血液循环,从而降低患者残疾、病死的可能性。而对患者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促使脑功能恢复,且未见增加不良反应,最终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总之,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期待未来进行大样本量及更长用药时间观察研究,以进一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 4): 246-257
[2]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J],2015,1-20
[3]钱亚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 20)2222-2224
[4]刑国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4)163-164
[5]张海波,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量效关系探索[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14,41(4)309-312
[6]韦朝霞,祁风,刘祖佑,等.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 16)2569-2571
[7]周红霞,王兴元,范丽娟,等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 (1) 72-74
[8]郭晓燕,李爱琼,周捷,等.强化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19(5)294-296
[9]梁荣仙,廖仁昊,胡伟东,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TOAST分型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 4) 439-441
[10]刘永泉,孙春彦,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41-142
[11]戴阳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3)327-329
[12]赵艳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1],医药前沿,2016,16( 68) 93-94.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012-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AIS的处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早期积极参与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AIS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AS),目前认为血管壁炎性反应机制和高脂血症在AS发生、发展甚至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临床上有效缓解或者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成为治疗的关键。他汀类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有重要作用,作为三大“基石”治疗之一,发挥了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稳定斑块、逆转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多效性作用,有很大的脑保护作用。其中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但其用药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为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脑病科2015年08月~ 2017年08月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排除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7-76岁。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常规量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40mg/d强化治疗,对照组则实行常规20mg/d普通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14d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 BI)评分、血脂指标、肝功能、肌酸肌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NIHSS评分、BI评分、血脂指标、肝功能、肌酸肌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治疗安全性用率表示,以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7.2±2.O)分,与对照组(9.5±2.1)分相比较低,t=6.110,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d后BI评分(60.5±12.2)分,与对照组(49.4±12.6)分相比较高,t=4.824,P<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 TC)水平(3.7±0.4)mmol/l,与对照组( 4.6±0.3) mmol/l相比较低,t=10.842,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 TG)水平(1.2±0.2)mmol/l,与对照组( 1.7±0.3) mmol/l相比较低,t=19.168,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2.1±0.2)mmol/l,与对照组(3.3±0.3) mmol/l相比较低,t=25.778,P<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4±1.2)mg/L,与对照组(6.3±1.7) mg/L相比较低,t=6.241,P< 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肌酸肌酶( CK)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68±24.5)U/L,与对照组(60.5±22.3) U/L相比较高,t=0.136,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 59.2±16.8)U/L,与对照组(56±17.7)U/L相比较高,t=0.848,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肌酸肌酶(CK)水平(14.6±4.2)U/L,与对照组(13.8±4.7) U/L相比较高,t=0.322,P> 0.05。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恶心、纳差1例,头晕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AIS是临床常发急症,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AIS发病率不断升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致残者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生活。诱发AIS的原因很多,根据患者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其中该病患者的类型多数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IS发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单个或多种因素导致脑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脱落或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破裂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他汀类药物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机制,除了调脂外,还具有“多效性”。研究发现,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脑血流,促进血管新生及突触重构、抑制内皮细胞调亡及减轻炎症反应等。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发现,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表达上调,而在停药后,Rho激酶表达水平上调且活性增加,其跨膜转运功能受到抑制,大量失活的Rho激酶聚集于细胞质,过度激活的RhoGTP酶使eNOS表达水平下调,进而抑制了NO的有效性。他汀可增强两种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因子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内皮功能,他汀还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B( NF-B)的表达,降低粘附分子,炎症因子的水平,尤其是C反应蛋白( CRP)的水平。他汀还能减轻缺血缺氧后的氧化反应,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对脑梗死患者有脑保护作用。
本次临床观察中,阿托伐他汀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常用的药物,可见阿托伐他汀的强化治疗对患者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积极作用。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脏中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并抑制HMG-CoA转化为甲羟戊酸的过程,降低机体血浆胆固醇、脂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对肝脏中LDL-C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积极作用,能减少LDL-C含量,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清除有促进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参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抑制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炎症反应,可有效减少斑块脱落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能强化纤溶系统的活性,显著改善脑部组织血液循环,促使脑细胞血液供应恢复正常。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及时改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情况,恢复血液循环,从而降低患者残疾、病死的可能性。而对患者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促使脑功能恢复,且未见增加不良反应,最终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总之,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期待未来进行大样本量及更长用药时间观察研究,以进一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 4): 246-257
[2]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J],2015,1-20
[3]钱亚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 20)2222-2224
[4]刑国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4)163-164
[5]张海波,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量效关系探索[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14,41(4)309-312
[6]韦朝霞,祁风,刘祖佑,等.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 16)2569-2571
[7]周红霞,王兴元,范丽娟,等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 (1) 72-74
[8]郭晓燕,李爱琼,周捷,等.强化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19(5)294-296
[9]梁荣仙,廖仁昊,胡伟东,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TOAST分型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 4) 439-441
[10]刘永泉,孙春彦,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41-142
[11]戴阳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3)327-329
[12]赵艳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1],医药前沿,2016,16( 68)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