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一辈子天真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校遣归回京
  印象中的俞平伯先生是个老小孩。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姑姑请吃烤鸭,地点在西单附近,是一家有名的老字号,正吃着,姑姑低头说,隔壁桌上的老先生,好像是俞先生。我大伯母也在,看了一眼,点点头说当然是他。那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暴风骤雨已过去,正处于相对平静。大家偷偷上馆子,朵颐大快,熟悉的人见面都不打招呼,因为吃喝毕竟有资产阶级的嫌疑。我当时半大不小,只知道这老头是毛主席亲自点过名的。或许面对面的缘故,印象最深的是圆圆的大脑袋,穿着旧衣服,看上去像个淘气的老和尚,胃口极好,不停地吃,津津有味。
  后来看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提到当时的下放:
  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不忍,抽身先退……
  读了这段文字,心头也不由地“不忍”起来。想当年的高干子弟,当了知青回京探亲,去莫斯科餐厅或者新侨饭店吃西餐,因为肚子里缺少油水,食量之惊人让服务员目瞪口呆。饱汉不知饿汉饥,算算日子,那次遇到俞先生猛吃烤鸭,大概是刚从干校遣归回京。老夫聊发少年狂,能有如此好胃口,显然遭遇了一番磨难。他在干校待了一年多时间,搓搓麻绳,看看厕所,干的是轻活,毕竟年岁不肯饶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已有不少文字报道,他老人家自己也赋诗记录:
  炉灰飘坠又飘扬,
  清早黄昏要扫床。
  猪矢气熏柴火味,
  者般陋室叫“延芳”。
  螺蛳壳里且盘桓,
  墙罅西风透骨寒。
  出水双鱼相照活,
  者般陋室叫“犹欢”。
  少爷脾气
  文化大革命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改造思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想再硬改造过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好在俞先生永远有一份童心,即使文化大革命那种不堪的日子,也能平静对待,无怨无悔。祖父(叶圣陶)老笑他:一手好字,可是写完一封很漂亮的信,却怎么也叠不整齐,马马虎虎往信封里一塞完事。老派人很讲究细节,偏偏俞不拘小节。俞家是江南名门,数世单传养尊处优,一向由佣人伺候,像叠信纸这种书童干的活从不往心上去。
  俞先生早年曾与傅斯年先生一同出国留学,可是出去没几天,就仓皇地跑了回来。学费当然是个问题,没人照料也是主要原因。说他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大约算不上冤枉。俞先生是我所见到的老人中,最有少爷脾气的一位。说到他,大家就觉得好笑,因为少爷脾气说白了还是孩子气。一个人终身都能保持住孩子气,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譬如遇到喜欢吃的菜,他似乎不太想到别人,一盘虾仁端上来,尝了一筷,觉得味道好,立刻端到自己面前尽情享用。又譬如抽烟,烟灰与烟缸无关,懒得去掸一下,烟灰不断地落在胸前衣服上。
  俞先生是个典型的才子。记得大学读书时,老师讲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出自名门,一是源于名师。俞平伯两条都沾:曾祖父俞樾是曾国藩弟子,又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师傅。父亲俞陛云考场得意,是名列第三的探花。他自己出身北京大学,是旧派人物黄侃的高足,是新派领袖胡适和周作人的学生。文学史上谈到白话散文,常把他尊为一家。
  看朱自清先生日记,常可以看到俞先生闹加薪。他们是好朋友,朱当了系主任,俞先生要闹,当然是纠缠他。朱颇有帮不上忙的苦恼,在清华,没有洋文凭,照例要吃些亏。少爷脾气的人通常不太会过日子,公子哥儿都是花钱的主,用钱胜于挣钱。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如果没有《红楼梦研究》批判,如果不是毛主席在运动中点他的名,俞先生绝不会有那么大的世俗影响。败是这本书的批判,成也是这本书的批判。今天大家都知道,他成为活靶子挨批,是因为更应该挨批判的胡适远在国外。他不过成了出气筒,成了泄愤的容器,本来很简单的学术之争,竟然上升为一场阶级斗争,而《红楼梦》也逐渐成为“显学”。
  粉碎“四人帮”以后,红学热闹非凡,动辄又把俞平伯当名角搬出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他活到了90岁,死前得到了很多荣誉。其实《红楼梦研究》在一开始就是戏,因为手稿刚完成,便稀里糊涂地弄丢了。如果真遗失,后来可能是另外结局,偏偏朱自清逛旧书摊,无意中又发现了这部手稿,捡到的人竟然当废纸卖了。于是书得以《红楼梦辨》的书名正式出版,印了几百本。这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事,到五十年代初期,俞先生因为父亲过世,跟书店借钱安葬,还不出账,只好以抵债的形式,将旧稿加上两篇小文章,换个书名出版。这一出版,很快遭遇了大批判,年轻的李希凡与蓝翎脱颖而出,迅速成名,俞先生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代表。
  无法想象俞先生这样的书呆子还能做什么反抗,他立刻高举双手投降,心悦诚服地成为大批判对象,又受之无愧地成为团结和保护的样板。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红楼梦研究》批判拉开了文化大劫难的序幕,紧挨在一起的是反胡风,然后“反右”,然后反右倾,一道道的菜连着上,最后是文化大革命。水到渠成,火到猪头烂,文化人一开始都是看客,看着俞先生出洋相,跟着起哄,渐渐看客也开始接二连三地下海,大家都到地狱重去走了一遭。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全球化现象、地域经济合作的增强、金融行业的风起云涌、信息技术令人惊叹的更新换代速度、企业兼并收购案的轮番浪潮等因素对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产生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上有着迫切的改进需求.但在其薄弱的管理基础上运行企业资源计划ERP、先进计划系统APS等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往往因为不能互相匹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需要从原有旧的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新成立的公司面临发展壮大、随着中国
二○一三年春节,由“双字辈”滑稽名家领衔主演的滑稽贺岁大戏《囧人黄小毛》在逸夫舞台隆重上演。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著名主持人叶惠贤上台主持“双字辈老艺术家封箱大典”。除了参加演出的五位“双字辈”艺术家之外,来自无锡、杭州等地的姚慕双、周柏春的弟子,以及部分“双字辈”家属纷纷登台亮相。  已经在滑稽舞台上活跃了六十多年的童双春、李青等艺术家,在“封箱大典”上几度哽咽,他们表示:“青年人上来,我们滑稽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公众在物质基础日益夯实的背景 下,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层次逐渐增加,作为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建设,风景园林的重要性
本期头条聚焦上海滑稽戏,用比较尖锐的笔触,深入分析了“滑稽戏式微”的种种原因,有些剖析语句,针对性还很强,可能会得罪人。但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与其轻描淡写大而化之隔靴搔痒地
在不少人心目中,“译制片”是怀旧的代名词。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三十多年,目前的配音界似乎已沦落至讨论“译制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的惨淡境地。然而,当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辈的配音艺术家无可奈何地哀叹着译制片日益衰落时,一批又一批热情的观众给他们带来欣慰与惊喜。  前一阵,配音艺术家曹雷提出将永嘉路383号改造成译制片纪念馆的倡议, 得到了苏秀、童自荣、刘广宁、孙渝烽、狄菲菲等一批老同事的热情响应,也
该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要好于股权集中的公司,法人控股公司绩效好于国有控股公司,
写完《情义无价》,当年秦怡讲的几句话又在我耳畔震响:“在我们电影界,黄宗英是去过西花厅最多次的一个人。她见过周总理的次数比我们多得多。”既然是西花厅的座上客,黄宗英无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周恩来,自然也能观察到周恩来喜笑怒骂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决定登门拜访。  我和黄宗英是同事,都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四十年前,我在北影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时,一谈起她,几乎众口一词,赞赏有加:“影坛才女,文苑美人”。
该文基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采用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文章对现有体系的缺陷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将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企业财务分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