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反思以及对于救赎的期望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等待戈多这个意象已经逸出文学的狭小范围,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等待戈多》在西方文学史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说它是整个文化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不为过。
  【关键词】反思;救赎的期望;等待戈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0
  英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这样一部完全颠覆传统模式的戏剧,要是以传统的目光来看,几乎全无可取之处:人物没有完整性格、情节荒诞、无戏剧冲突、背景简陋。它既不同于20世纪英国——爱尔兰戏剧中以辛格、王尔德、萧伯纳为代表的幽默讽刺的现实主义传统,也避开了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先锋派的实验原则,更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对戏剧的经典定义背道而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戏剧”的形式以它对现代人生的精准把握而逐渐获得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也成了茶楼酒肆的话题,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人戏问:你在干什么?一人趣答: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第一幕开始给观众的场景是:一条乡间小道。一棵树。黄昏。这幅景象呈现的仅是构成生存环境的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要素,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到了极为可悲的地步。场景的时间设置在“黄昏”,黄昏处于白昼的末尾,黄昏之后紧连着黑夜,给人以紧迫感,令人仓皇不安。第一幕以黄昏开始,以“光线突然暗淡。黑暗立即降临。月亮在后台升上天空,一动不动,灰白色的光线弥漫整个场景”结束。自始至终,观众看见两个流浪汉笼罩在暗淡的黄昏里。第二幕的场景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整个场景没有变化,不同的只是“次日”。然而,时间无法确定,“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略停)或者星期一?或者星期五!……或者星期四”。既然前一日无法确定,可能是一个星期的任何一天,这“次日”就可能是任何的另一天。这样,时间失去了标记的意义,完全成了一个绝对的抽象概念,一种浑噩难挨的感觉。表明空间的“一条乡间的小道,一棵树。”这是什么地方的“乡间”,没有说明。一条小道最多暗示这是个有人来往的地方;可这地方贫瘠荒凉,只见一棵树,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显露生机。而且,这棵树也不知道是什么树,还是枯树。但就是这棵树却是两个流浪汉等待的地方。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也不敢认定是不是自己该待的地方,“你肯定是这儿吗?”这表明他们失去了确切的生存空间。
  确切的生存时空是一个存在最基本的保证,但是《等待戈多》里的两个流浪汉根本对于自己所处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确定,他们似乎是被某个不可知的造物随便抛到人间。他们所处的时空既不能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完善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时空完全是一个非人的时空,与理性时代人们所处的确确切切的时空是背离的。这正是丧失了家园的现代人所处的真实处境。
  人类可以回忆自己生平的经历,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办法保存对先辈的记忆,还能就过去想到现在,就现在想到将来,所以人有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在空间方面,人类知道方向和距离,还能知道二者之关系;不仅知道地上的事,还可知道天上的事。“一个人或社会能否理性地求得发展,实质上就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看待时间和空间。”而《等待戈多》作者没有给予他的人物一个确定的时空,他的人物更是主动丧失了对时空的感知。
  《等待戈多》的重点在等待二字,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在等待的过程中做了以下事情:脱鞋子与穿鞋子,脱帽子与戴帽子,怀疑《圣经》叙述的可靠性,讨论戈多来不来与什么时候来的问题,做梦、吵架与和解,讨论上吊,吃胡萝卜,与波卓和幸运儿交锋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毫无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把这看作一个隐喻的话,这一等待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对人类依靠理性改變世界和改变生活过程的一个戏谑反讽。在西方文明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确发挥了自身的能力,依靠物质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有别于以前的全新世界。但是工具理性扩张的同时,价值理性却被抛弃了。
  其实文本中戈多并没有出现,不管他代表什么,都给人一个行为与做事的机会,两个流浪汉尽管没有消停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有的成了纯粹毫无意义的行为,比如不停地脱鞋穿鞋、吃胡萝卜、上吊、戏弄幸运儿,等等。他们的行为也涉及一些精神事件,比如说要忏悔,听幸运儿思想等等,这类行为也无疾而终。两个流浪汉对于精神的发展也没有做出值得一书的贡献。
  两个流浪汉在文本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可是戈多到最后也没有出现,说明他们两人的等待是以失败告终的,他们的等待结果也失去了意义。
  这里就隐含了这样一种观念:人是不能管理自己的。自从宗教改革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用韦伯的话说就是一个“世界的祛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事物与世俗事物分化开来。宗教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慢慢失效,退化为小范围内的个人信仰事件。
  对《等待戈多》的阐释很多,宗教和神话阐释比较普遍。虽然贝克特并没有解释两个流浪汉等待的对象究竟是谁,但是我们结合《等待戈多》的文本和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以及20世纪以来社会的变化,有理由认为等待戈多就是在等待救赎,不管这救赎的主体是上帝还是其他的价值资源。两个流浪汉就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是人……全人类就是咱们”,他们的等待就是西方人的等待。贝克特设置戈多这一隐而不发的形象显示了西方知识分子重振有意义的宇宙秩序的努力,也代表了西方人渴望获救的期望。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我是一条鱼,一条向往自由的鱼。  朝阳初升,温柔的光线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恍若细碎的水晶闪着点点光芒。  像往常一样,与邻居章鱼哥哥打过招呼,在珊瑚丛中与小伙伴玩几次捉迷藏。抑或是在水底挖掘一番,找到几颗小虾米吞进肚里,抬头望望,心满意足。  不知不觉,也许是不安于平凡的生活,也许是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期待着出去,去看看那未知的世界。  终于,那次,我看到了機会。那是一个闪着银光的弯曲的尖利的东
【有言在先】  动物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也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有了它们的存在,山川、河流、小溪、绿树、花草才会更美丽,人类世界才充满了活力。你可知道:是蜻蜓告诉了人类飞机如何避震;是蝙蝠启示人类发明了雷达;是海豚引导人类制作了声呐装置;是苍蝇的平衡棒让人类懂得了振动螺旋仪的力学原理;是鱼的形体让人类仿造了船和汽车的流线型……可见,人类文明的发达离不开动物,人类有义务保护动物。让我们走近这可爱的小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激越昂扬的《红旗飘飘》响起,你听,那铿锵一曲,或长调短叹,或婉转清鸣,是我们中华儿女自豪的呼声:我们的中国,了不起!昂首的中国,了不起!  迎着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我们看到,大国重器下线,民族自豪上线,一路走来,崛起之路,中国的脚步匆匆:“玉兔”蟾宫折桂,浩气展虹霓;“长五”翱翔苍穹,星斗文章;“墨子号”展现“中国创造”,领世界风骚……君不见,一
正常写议论文,都是先正面亮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圆满收尾。这叫立论。其实,议论文还有一种写作方式,叫驳论,即先给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通过论述证明其错误所在,最后给出正确的观点。比如对于浪费粮食现象,有人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浪费一点没什么。我们就可针对这一错误观点写一篇议论文,先驳后立,让人明白,任何时候浪费粮食都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来写好
店里的女孩儿说,如果肯弹甲壳虫爵士乐的《太阳从这里升起》,冰藏牛奶可算店里请客。玲子伸出拇指,做出OK的表示。随即边哼歌词边弹《太阳从这里升 起》。音量并不大,而且大概由于过度吸烟的关系,嗓音有些沙哑,但很有厚度,娓娓动人。我喝着啤酒,望着远山,耳听她的歌声,恍惚觉得太阳会再次从那里探 出脸来。那心境实在太温馨、太平和了。《太阳从这里升起》一曲唱罢,玲子把吉他还给女孩儿,再次让她打开立体声短波。然
【摘要】“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九澧实验学校承担的湖南省教育科研课题,通过学校几年扎实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可供操作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高度统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非常融洽,教学效果很好。现以一堂课窥视一斑。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教师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图片和几句抒情美语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語意贯通。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中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2—3分。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排序题,就是在题目设置的语言环境下,要求考生将一组无序排列的句子重新排序后,按照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
生在鹤城,长在鹤城,每年有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与冰雪相伴,如果我告诉你我刚刚学会滑冰,你一定不相信。本来嘛,耳濡目染,看也看会了。但我说的是实话,我的确刚刚学会滑冰。  其实,我很喜欢冰雪项目,但喜欢不等于必须要学會。每逢电视上有冰雪项目比赛,我总是瞪大眼睛看着,还不时地和爸爸交换一下看法。  念小学的时候曾经学习过滑冰,但也仅仅一课时而已,称得上“起于此,止于此”。当我穿戴整齐小心翼翼地“挪”上冰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是与他人沟通交流、传递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标。下面,就教学工作中,如何培養学生的表达能力,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
【自主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即使身陷囹圄无法抽身,我们仍有一种选择:追求光明,追求非地狱的精神寄托,由此抵抗痛苦,也抵抗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