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疑的“共同记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我一直认为走过共同时代有着共同经历的人会有共同的记忆,因为在工作和学习交往中,遇到过一些和我一样出身农村的同龄人,聊到我们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是那么高度雷同,完全陌生的人瞬间拉近了物理距离,产生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同频共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坚定了我对“共同记忆”说的认同。文章介绍犹太人不论身处何方,不论财富多寡,也不论身份尊卑,都会定期携家带口来到耶路撒冷的西墙下,或面壁凝思,或抚墙哭泣,因为凝固的墙壁虽然没有文字却铭刻着犹太民族的受虐史和流亡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诚然,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历史长河中遭受的重大天灾人祸常常以纪念碑或国家仪式的方式铭记下来,目的就是给子孙后代传承“共同记忆”。
  但随着年岁渐长,我对“共同记忆”的真实性、可靠性产生了怀疑。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衍生产品博客、QQ空间、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相继登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资讯交流、观点交锋、观念碰撞的空间,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共同记忆”契合度的机会。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在这虚拟的言论空间里人们不光对当下重大的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表现出了各执一词、各以为是,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评判更是南辕北辙、观点迥异。其中有些观点具有理性思考的特点,能信人服人;但更多的观点是情绪的宣泄,肤浅执拗。每每遇到后者,我的选择是赶快打住话题,偃旗息鼓。不过更让我惊诧的是我的同龄人“共同记忆”的差异性。大学同学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的家庭与成长背景,“共同记忆”有差异当属正常,且放一边。我要说的是生长于同一地域,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经历了共同的小学和中学生活,“共同记忆”的契合度应当很高吧。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那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那时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那时食品是没有添加剂的,蔬菜是不打農药的,猪肉是不含瘦肉精的……”类似的帖子时不时在中小学同学QQ群或微信群冒了出来,而且总能得到一大串点赞,似乎引起了强烈的心灵共鸣。我们知道“那时”是特指40多年前的时代,50后60后生长经历的年代。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单从帖子描述的情形看“那时”的“外在表现”确乎具有这般特点,放飞一下想象,是不是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时”一点也不“美好”,天蓝倒是真的,工业很少甚至也没有小作坊嘛。水清、山绿却未必,乡间烧茶煮饭以柴火为主,山上的草木基本上被砍得精光,没有植被何来水清、山绿?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真相其实很残酷——家家户户穷得丁当响,有什么所“遗”,有什么所“闭”?与之相生的是治安状况当然也不错,要知道农民连外出打工的自由都没有,大家都“日出而作,日落则息”,哪来游民流贼,治安能坏到哪里去?至于吃的,的确没有安全之虞,但却是极度匮乏,副食品得凭粮票,猪肉得凭肉票,贫穷之家一年里都难得吃上几回,连“检验”安全与否的机会都极少,又谈何食品安全问题呢?的确,如果剔除物质、自由等要素,“那时”或许很“好看”,假如有一个时空隧道可以让人回到过去,我不知道有几人愿意回到那个臆想的“世外桃源”!
  “共同记忆”经不住岁月的敲打和撞击,因为时间是个过滤器,滤掉的常常是不堪回首的苦难,留下的大多是美好的记忆,特别是物质得到满足、自由度大大提高后,其他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当这种诉求得不到回应和实现时,有些国人的情感逻辑多是向“过去”寻找释放的“出口”,偏执地拿现在的“短”比过去的“长”,以选择性遗忘的方式来释放不满情绪,获得心理补偿。客观地讲,现实社会的确还存在诸多弊端,有待重拳治理,有待制度改革,但动辄简单地以“今昔”对比的方式来宣泄情绪,甚至作为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是不是太可笑,是不是与缘木求鱼类同?
其他文献
连续阴雨,蜜蜂也闲得慌,蜂王便决定开会。主题是:生存与发展研讨会。   会议由黑公蜂主持,蜂王作主题报告。就生存与发展,蜂王从形势上分析了当前蜂子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着蜂界生存发展。他说:“种粮的,为了收益,除草用药,保花保果用药,而这些药都有毒。养蜂的,为了收益,不停地给上人造糖,导致蜂类变懒,蜜质变差,连我们吃的都是假蜜。”   二是蜂界发展失控,自相残杀日益严
期刊
猴儿酒,顾名思义,是猴子酿造的酒。   明代学者李日华(也是个热衷八卦的家伙)在《蓬栊夜话》里说:“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   李学者说,黄山里的猴子不知什么时候学会了酿酒。它们把采来的野果、鲜花混放在石穴中,果物发酵,久而久之成为佳酿,酒的香气远播。这美酒,在今天是典型的绿色饮品
期刊
独立思考,不要盲从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做一个好的读者》(《杂文月刊》2020年8月原创版),深以为然。我与作者刘才文先生的年纪差不多,也曾经历过类似刘先生的经历。我读高一时,学校以团委会及学生会的联合名义,组织我们批判电影《早春二月》。于是,连电影《早春二月》都没有看过的我们,便认定《早春二月》是一棵“大毒草”,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口诛笔伐,“满嘴跑火车”。后来也批过《燕山夜话》《三
期刊
十年来,他就在研究一着棋。   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朱月亮的棋是数一数二的。据他自己说,要不是在一次选拔赛前正好患了感冒,那他就进了省队,成了专业象棋运动员了。十年前的一天,特级象棋大师李阳路过这个城市。在体委的极力撮合下,朱月亮与李阳下了一盘棋。刚下了17着,朱月亮已经渐渐占了下风,更要命的是这时李阳只要走车二平七,那不是要吃掉他的马,就要吃掉他的炮。只见李阳略一思索,就将二路的车笃的一声放到
期刊
穿古装美不美?我不直说,我只从一个角度说,就是穿衣跟环境的关系。   穿衣跟环境协调,才美。寒冬飘雪的天气里,穿厚厚的羽绒服,没人说臃肿,赤日炎炎之下若是这副打扮,别人就会怀疑此人正发高烧。在海边的金黄沙滩上穿泳装,那可真是“天人合一”,若机关开大会你穿比基尼在人前走一走,那就可能被视为从医院逃出来的精神病患者。   跟环境搭配不搭配,里头还有一个实用的原则在起作用。实用,就显得自然,就跟环境
期刊
命运:指人生中生死、富贵、祸福等一切遭遇。我国古代先贤鬼谷子说:“命就是人们所处的环境,运就是人们所遇到的机遇。”他所说的“环境”此指社会环境,“机遇”即有利时机。当然,与机遇相对应的还有“挑战”。窃以为,人的命运不仅与环境有关,而且还和在性格驱使下,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方略相关。即使在相同环境中,由于性格各异,命运的后果自然不同。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108个性格各异的梁山好汉
期刊
情商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传到我国之后,很快成了高频词。人们将之解读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认为情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智商,乃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甚至还给出了一个公式: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曾经,笔者也是这样解读情商的。某一天,突然感觉有点不对劲: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精于此必疏于彼,假如人们将过多的心事用在人情往来、编织人脉上,哪还有精力工作、学习?假如选拔干部不
期刊
帽子本来是一百顶,后来少了一顶。   说的是清代大才子袁枚,师从名臣尹继善。后来考取功名,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专程去向尹继善辞行请训。尹继善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要审慎行事。你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吗?”袁枚答道:“当下人人皆喜戴高帽,晚生准备了百顶高帽,逢人就赠上一顶,料想定会畅通无阻。”尹继善闻言,老脸立刻拉长了,说:“年轻人应该勤于政务,怎能如此阿谀奉承!”袁枚俯首听
期刊
问题导向无疑乃当下高频热词。谓之是个好东西,只要智识正常者,庶几都不会反对,毕竟个人进步和事业发达都绕不过这东西。问题是,顺向导向解决问题时,它才是个好东西;反之,则有可能导向问题。   要不要问题导向,从来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由事物发展规律决定。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矛盾即问题,事物发展当然须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亦非今人发明,马克思早就有揭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
期刊
吴小丁居住的金枫小区新换了一家物业公司,物业人员自然也大换血。其中一个保安和吴小丁是本家,而且老家与吴小丁的老家是邻县,因为这层关系,二人很快熟悉起来。   吴师傅年纪比吴小丁整整大一轮,是前些年跟儿子进城来定居的。别看他来自农村,身上却看不出寻常乡下人的那份拘谨,到岗没几天,就和不少住户混得像老朋友一般了。说起来,他的经历还颇不简单,在老家的乡下也算得上是个人物呢。   早年,乡镇企业遍地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