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健身方法。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与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大学校园,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的锻炼身体,获得独立开展养生运动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锻炼的生活习惯,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武术养生 养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206-02
高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而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引入武术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武术养生课却没能在高等学府中大放异彩,曾一度受宠的国粹受到了冷落,而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武术养生课拥有者自身固有的优势,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势在必行[1]。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根据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了解养生机理。因此,在高等学校开武术养生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中的精神,为振兴中华,为健康和延年益寿服务。
1.2 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养生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养生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养生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可以提高防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保健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相兼等全面养生的思想。传统的保健养生理论、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强身健体,具有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养优良品德,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养生锻炼成败的关键。“练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讲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包容,以求人际和谐。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养生,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崇德相辅相成。“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因此,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学校,传统武术可以大大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武术养生课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特殊贡献。体现了武术养生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锻炼,培养热爱养生,坚持养生保健的健康观念
在传统武术养生课程中,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体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传统武术养生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参加传统武术养生是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和体会,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探索武术养生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身心锻炼,充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1.5 拓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领域,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武术养生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以地域性为特征的武术养生健身活动会逐渐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传统武术养生之所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高校武术养生活动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把传统武术养生思想溶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其精华,就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不断开辟高校武术养生活动的发展领域,对传统武术养生进行创新,是传统武术养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
2 结语
综上所述,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哲学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基地,理应有武术养生课的一席之地。武术养生课程在高校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之内容,有效激活高校体育健康教学,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8.
[3] 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文勇,马爱民.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常继斋,张云龙.民间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0.
[6] 胡小明.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院学报,2003(4).
[7] 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7.
关键词:传统武术养生 养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206-02
高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而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引入武术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武术养生课却没能在高等学府中大放异彩,曾一度受宠的国粹受到了冷落,而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武术养生课拥有者自身固有的优势,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势在必行[1]。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根据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了解养生机理。因此,在高等学校开武术养生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中的精神,为振兴中华,为健康和延年益寿服务。
1.2 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养生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养生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养生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可以提高防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保健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相兼等全面养生的思想。传统的保健养生理论、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强身健体,具有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养优良品德,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养生锻炼成败的关键。“练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讲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包容,以求人际和谐。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养生,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崇德相辅相成。“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因此,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学校,传统武术可以大大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武术养生课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特殊贡献。体现了武术养生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锻炼,培养热爱养生,坚持养生保健的健康观念
在传统武术养生课程中,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体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传统武术养生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参加传统武术养生是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和体会,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探索武术养生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身心锻炼,充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1.5 拓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领域,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武术养生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以地域性为特征的武术养生健身活动会逐渐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传统武术养生之所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高校武术养生活动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把传统武术养生思想溶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其精华,就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不断开辟高校武术养生活动的发展领域,对传统武术养生进行创新,是传统武术养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
2 结语
综上所述,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哲学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基地,理应有武术养生课的一席之地。武术养生课程在高校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之内容,有效激活高校体育健康教学,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8.
[3] 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文勇,马爱民.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常继斋,张云龙.民间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0.
[6] 胡小明.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院学报,2003(4).
[7] 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