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里的生命气息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综观目前的古诗教学,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只是止于句意的疏通,做一番文言文的翻译解释工作完事,没有从诗意上作更多的品读欣赏,学生感受不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本来富有情趣美感的诗歌精华,在课堂上却成了索然寡味的毫无生命气息的东西。这是诗歌教学的失败,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损失。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从单纯的理解,走向品读诗意美感,从而感受到其中的生命气息。
  一、探讨语词,注重文化内涵
  很多语词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落叶、明月、长亭分别有伤时、思亲、惜别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因此,落叶悲秋,望月怀远,长亭送别,也就成了古代诗人们常常吟咏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就要从探讨语词的文化内涵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意在何处,从中还可获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没有人给他开门这件事。那为什么要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呢?这其中“苍苔”一词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应怜屐齿印苍苔”,从字面上讲是猜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真正让诗人属意、上心的恐怕是园子里的自然景色——满园青苔多绿,园子环境多静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绿色苔藓植物,远离从骑杂沓和人世喧嚣。李白有“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韩愈也有“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一句。在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爱清净的文人雅士往往喜爱青苔。刘禹锡的《陋室铭》描绘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成了幽居环境的美好点缀。诗人此次访问的园子,正是一个清净的所在。“应怜屐齿印苍苔”,隐含这样的信息:朋友的小园,苍苔青青一色,如同绿色的地毯,上面没有木屐的齿痕。因为没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迹。主人就居住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长满青苔的园子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园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从中不难想见一二。
  进一步想,怕踩坏青苔,竟然成为主人不来迎客开门的一个理由。不论是真是假,有此一说,值得一说,足见苍苔多美,多么招人爱怜。说的是主人爱惜青苔,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爱惜青苔。正是诗人自己喜爱了,由自己爱青苔,想到主人也爱苍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种猜测:“小扣柴扉久不开”,不是别的原因,大概是爱惜苍苔,害怕“屐齿印苍苔”吧。不是自己心生爱慕,哪能产生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呢?
  试着把原诗句变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达“应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诗意和诗情不存在了,只有具体的“游园不值”的交代,没有环境色彩和人文情调。两相对比,可以体会出“苍苔”带来的浓郁的诗情。
  二、以诗解诗,善用对比勾连
  南宋诗人翁卷的诗《乡村四月》描绘了江南农村春夏之交的独特风光。 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很朴素很平常,但是闭眼一想,就像一幅画一样:
  江南四月,子规声声,烟雨蒙蒙。这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满目葱茏,生机蓬勃。稻田、水塘、沟渠全都是满满的雨水。要是天气晴朗,视线清晰,很多杂色的东西也会看到,诸如房屋村舍、小桥幽径等等。现在雨雾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块大块的主体色调。色调是清新的,视野是开阔的,乡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万物生长的特点得到很好再现。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诗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样写乡村题材的雷震的《村晚》,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中,领略诗歌的表达艺术、美感特点。《村晚》开头两句是:“水满池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虽然都是“水满草满”,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体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荡。因此,池塘里的水没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没有山原上的草无边无涯,也就是当然的了。还有,写草说的是绿,写水说的是白,更能够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势的浩渺。由此以鲜明的色调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的想象空间。“水满池塘草满陂”,完全是写实,实写,缺乏这样的艺术张力,不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写动态,有布谷啼叫,有细雨飘洒。布谷有催耕鸟之说。在烟雨蒙蒙中,它边飞边鸣,发出的音节有如在说“割麦插禾、割麦插禾”。《村晚》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静态的景物,静止的画面。翁卷的诗上下句相连,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把乡村景象写得充满生机活力,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诗不能比及的。在对比中,学生对诗歌的表达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就能走进诗歌,热爱诗歌。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气息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体味诗人愁思难遣、彻夜无眠的心境很难。而不入境,难出味。教学时,可以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想象:
  (播放钟声)听……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夜深未眠,愁肠百结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一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
  千百年来,在夜半钟声的回响中,有多少繁华似落花流水,有多少荣辱得失随风而逝。千百年来,夜半钟声应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无眠。苍老缅邈的钟声,如老友的絮语,诉说岁月的沧桑。在茫茫宇宙中,在这静静的午夜,这是心灵的邀约,无言的对语。诗人在萧瑟凄清的寒夜,在忧郁落寞的旅途,应该有许多心里话想倾诉,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灵叩问。在这静谧的午夜,没有人打扰他们的交流。同学们能设想诗人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先动笔写,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语出《菜根谭》)钟声那恒久的韵律,具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钟声一下一下响着,在天宇间回响,也在诗人心中回响。这是苍天对人生烦忧的解答,对人世失意的问候,对人生落寞的抚慰……意念在钟声中消散、升腾,思虑在钟声中澄澈、通透。孤独的旅人,和悠远神秘的万有世界有了心灵的应和。有人说,“张继的枫桥一愁,愁出深深的情怀,愁出无穷的力量,愁出无限的人格”。其实,赐予枫桥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钟声啊。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古诗名篇《枫桥夜泊》会有更深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不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一种充满灵气、饱含生命的放歌。
  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那是因为我们进入了诗境,读出了诗味,在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的生命气息。诗歌教学的不尽之味当在此。
  (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 434323)
其他文献
【正】 在美学领域中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证明美感没有阶级性,从而达到模糊阶级斗争和反对无产阶级
【正】 淮南子泰族篇云。赵王迁。流於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木之呕。闻者莫不陨涕。旧注云。秦灭赵。迁王之汉中房陵。山木之呕。歌曲也。今检史记赵世家。及秦始皇本纪。知
【正】 一、绪言二、鸡公山林木的局部环境概况1.地质与地形2.气候(雨量,温度) 3.土壤三、羣落概况1.各个羣落单位中所有立木,苗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每一样方单位内的分配情
我院1993~1999年,共做胃镜7 150例,检出食管癌325例,其中上段癌40例,占食管癌总数的8.1%,现着重研究食管上段癌的诊断及误诊问题,旨在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3参考文献[1]黄
【正】 罗布淖尔在历史上名称很多。史记大宛传:“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四海,其东水东流注鹽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鹽泽,”汉书西域传:“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
[目的]探索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用心内科患者40例,均符合1979年WHO命名的缺心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硝苯地平10 mg,3次/d口服,比索洛尔5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
张贤亮的《绿化树》面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它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无限向往和眷念。《绿化树》本身就是背景和方式,从这一时空中所释放的一切信息似乎都在呼唤着一种滤
【正】 一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一些优秀的进步作家,几乎无例外地,都把民间文学看作人民愿望的艺术表现,看作潜藏在人民中间的巨大力量的标志。也几乎无例外地,只要是能够
除了孔子、老子、司马迁、曹雪芹,中国古代最顶级的文人都在写诗。时间跨度两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真正能够拿得出手,并引以为中国人骄傲的,也是几行或整齐、或长短不一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