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使《概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体性;教学
经过二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课,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和发扬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和人格,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主体性原则作为大学教育中科学的教学法的思想根据,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当成为职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主体。”[1]在实现“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发挥,其潜力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主体性也将得到真正体现。”[2]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具有主体意识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弘扬,所以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职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升教师品质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各方面的修养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他所传授的内容是否能被学生认同和内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3]作为《概论》课的教师,在行使“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播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只有政治使命感强、政治素质高的教师,才能让党放心,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2、加强师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艺术魅力
《概论》课的“三进”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理论功底厚不厚、教学水平高不高。主体性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艺术魅力。教师要从而广泛阅读收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鲜活的事例融入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
3、关爱学生,提升教师亲和魅力
青年学生远离家乡和双亲在高校求学,当碰到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找谁倾述。如果作为教师能够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心灵沟通,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惑,而且能够消除代沟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我们可以通过QQ、MSN、EMAIL或者校园论坛等等现代媒体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平时与老师思想感情交流多的学生,上课特别认真,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二、充实教学内容,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基础
虽然《概论》课的教材出自学术权威之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文字精炼,但是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要增强《概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必须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夯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
1、因材施教,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
《概论》课采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教师的职责。但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并不满足于老师单纯的理论说教,总是希望学到的理论能够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实。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既不能离开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省、本市的改革开放实践进行再创造,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把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统一起来。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社会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实际,使教师授课贴近专业、贴近学生思想动态,以增强理论教学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的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往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新农村建设、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问题等等。但是,在现行的教材中却很少对这些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感染、震撼和启迪学生,以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的生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科研能力强,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令学生满意和敬佩。
3、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进行时,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
《概论》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应该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进行时,用生动社会教材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逢党中央有重要的改革举措或者相关热点新闻,如2007年十七大,2008年初的雪灾,西藏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等,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抓住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教学实效,实施主体性教育,我们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课堂讲授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门艺术。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学来说,尽可能采用既让学生满意,又有利于教师发挥特长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1、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平台
与传统以黑板、教科书为信息主要承载的教学形式相比,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声、有形、有光、有色,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向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刺激信息。具有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技术改变了单向性、灌输式的枯燥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以前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枯燥,现在发现原来连枯燥的理论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但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制作课件。
首先,课件教学提纲的文字编辑要少而精、简而优。这样,一方面,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留有余地,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图片资料要注意选择。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图片,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以便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看到一条条被污染的河流,一个个被沙漠吞没的村庄,一组组沙尘暴肆虐的镜头,……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很快就被学生所认同。图片的视觉冲击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堂变的丰富生动,而这一点往往是凭教师的口头表达难以达到的。再次,适度运用视频资料。视频以其历史、形象、生动、知识性强的独特优势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讲授“一国两制”时让学生重温一下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看看香港回归十年的历史性变化,对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很有好处。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在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的变革,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使教育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展开教育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2006年01月17日搜狐网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可见年轻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骨干。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设并利用好课程网站,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信息。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通过QQ、MSN、Email等等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互动,一起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文化作为学生与教师和管理者平等交流的平台,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和优势,体现出民主和科学的校园文化特色。”[4]网络营造的民主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发表观点。网络提供了适合学生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3、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环节,“两课”教学需要灌输,但是一味地向灌输,等于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我们要在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面对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极强的当代大学生,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势在必行。
“参与式”教学法。要改变课堂上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主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心声。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思辨,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使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讨论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要使课堂讨论取得好效果,讨论主题的设计应该与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该提前公开讨论主题,并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成ppt,做好发言准备。课堂上讨论没有“先入为主”的标准答案,正确结论都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充分讨论下自然而然得出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气氛,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教学的客体转化为学习的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经过大量的信息互动,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寻求师生思想的交叉点,最后达成共识。”[6]开放宽松的课堂讨论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实现从一次性考试向综合性考核转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期末考试,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不听,考前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可见,高校《概论》课的考核方法应该“多样化”。 我们的考试目的、内容和方法都应当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智能型、创造型、社会型“三型”合一的人才。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期末考试是必要的,但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高,必须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学习结合起来考核。平时成绩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手段来综合评定。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都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良好形式。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而大大增加,但是通过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性,能改善《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再辛苦应该感到欣慰。
主体性教育给《概论》课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气息,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实效。“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增强必然使盲目性和强制性相应减少,使教育的可接受度大大提高。”[7]改革提高了《概论》课的吸引力,加深了学生对《概论》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教育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07年7月第2卷第7期,中国德育,主体性原则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穆罕默德贾诺娃
[2]2008年02月,第25卷,第1期,平原大学学报,主体性寓于“教”“学”一体化中,李爱霞
[3]2006年9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5期浅谈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办法,陈艳红
[4][5]2007年第4期(总第86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刘素杰,盖海萍
[6][7]2004年第9期总第125期黑龙江高教研究,主体性教学新模式在“两课”教学中的实践,程肇基1,任映红2
作者简介:李健(1962--),男,浙江温州,汉族,温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于金鹏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体性;教学
经过二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课,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和发扬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和人格,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主体性原则作为大学教育中科学的教学法的思想根据,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当成为职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主体。”[1]在实现“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发挥,其潜力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主体性也将得到真正体现。”[2]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具有主体意识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弘扬,所以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职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升教师品质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各方面的修养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他所传授的内容是否能被学生认同和内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3]作为《概论》课的教师,在行使“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播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只有政治使命感强、政治素质高的教师,才能让党放心,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2、加强师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艺术魅力
《概论》课的“三进”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理论功底厚不厚、教学水平高不高。主体性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艺术魅力。教师要从而广泛阅读收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鲜活的事例融入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
3、关爱学生,提升教师亲和魅力
青年学生远离家乡和双亲在高校求学,当碰到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找谁倾述。如果作为教师能够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心灵沟通,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惑,而且能够消除代沟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我们可以通过QQ、MSN、EMAIL或者校园论坛等等现代媒体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平时与老师思想感情交流多的学生,上课特别认真,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二、充实教学内容,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基础
虽然《概论》课的教材出自学术权威之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文字精炼,但是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要增强《概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必须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夯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
1、因材施教,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
《概论》课采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教师的职责。但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并不满足于老师单纯的理论说教,总是希望学到的理论能够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实。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既不能离开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省、本市的改革开放实践进行再创造,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把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统一起来。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社会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实际,使教师授课贴近专业、贴近学生思想动态,以增强理论教学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的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往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新农村建设、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问题等等。但是,在现行的教材中却很少对这些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感染、震撼和启迪学生,以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的生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科研能力强,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令学生满意和敬佩。
3、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进行时,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
《概论》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应该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进行时,用生动社会教材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逢党中央有重要的改革举措或者相关热点新闻,如2007年十七大,2008年初的雪灾,西藏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等,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抓住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教学实效,实施主体性教育,我们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课堂讲授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门艺术。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学来说,尽可能采用既让学生满意,又有利于教师发挥特长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1、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平台
与传统以黑板、教科书为信息主要承载的教学形式相比,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声、有形、有光、有色,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向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刺激信息。具有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技术改变了单向性、灌输式的枯燥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以前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枯燥,现在发现原来连枯燥的理论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但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制作课件。
首先,课件教学提纲的文字编辑要少而精、简而优。这样,一方面,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留有余地,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图片资料要注意选择。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图片,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以便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看到一条条被污染的河流,一个个被沙漠吞没的村庄,一组组沙尘暴肆虐的镜头,……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很快就被学生所认同。图片的视觉冲击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堂变的丰富生动,而这一点往往是凭教师的口头表达难以达到的。再次,适度运用视频资料。视频以其历史、形象、生动、知识性强的独特优势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讲授“一国两制”时让学生重温一下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看看香港回归十年的历史性变化,对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很有好处。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在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的变革,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使教育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展开教育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2006年01月17日搜狐网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可见年轻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骨干。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设并利用好课程网站,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信息。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通过QQ、MSN、Email等等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互动,一起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文化作为学生与教师和管理者平等交流的平台,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和优势,体现出民主和科学的校园文化特色。”[4]网络营造的民主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发表观点。网络提供了适合学生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3、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环节,“两课”教学需要灌输,但是一味地向灌输,等于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我们要在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面对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极强的当代大学生,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势在必行。
“参与式”教学法。要改变课堂上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主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心声。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思辨,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使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讨论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要使课堂讨论取得好效果,讨论主题的设计应该与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该提前公开讨论主题,并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成ppt,做好发言准备。课堂上讨论没有“先入为主”的标准答案,正确结论都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充分讨论下自然而然得出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气氛,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教学的客体转化为学习的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经过大量的信息互动,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寻求师生思想的交叉点,最后达成共识。”[6]开放宽松的课堂讨论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实现从一次性考试向综合性考核转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期末考试,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不听,考前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可见,高校《概论》课的考核方法应该“多样化”。 我们的考试目的、内容和方法都应当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智能型、创造型、社会型“三型”合一的人才。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期末考试是必要的,但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高,必须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学习结合起来考核。平时成绩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手段来综合评定。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都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良好形式。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而大大增加,但是通过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性,能改善《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再辛苦应该感到欣慰。
主体性教育给《概论》课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气息,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实效。“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增强必然使盲目性和强制性相应减少,使教育的可接受度大大提高。”[7]改革提高了《概论》课的吸引力,加深了学生对《概论》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教育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07年7月第2卷第7期,中国德育,主体性原则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穆罕默德贾诺娃
[2]2008年02月,第25卷,第1期,平原大学学报,主体性寓于“教”“学”一体化中,李爱霞
[3]2006年9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5期浅谈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办法,陈艳红
[4][5]2007年第4期(总第86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刘素杰,盖海萍
[6][7]2004年第9期总第125期黑龙江高教研究,主体性教学新模式在“两课”教学中的实践,程肇基1,任映红2
作者简介:李健(1962--),男,浙江温州,汉族,温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于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