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其干预手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其干预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职业倦怠产生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手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干预手段
  一、影响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
  1.工作特点
  定量的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对超负荷工作的一种应对,工作量和时间的压力与职业倦怠呈强烈的正相关。还有的研究者发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也与职业倦怠呈强烈的正相关。
  除了工作要求方面的原因外,研究者发现工作资源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另一因素,特别是工作资源中的社会支持。大量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管理者的支持尤其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同事的支持。工作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缺乏信息反馈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正相关。对于几乎不能参与到决策的员工来说,他们能体验到更高的倦怠感。同样,自主权的缺乏也与职业倦怠有关,但其相关性较弱。
  2.职业特点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服务和教育行业,随后扩展到更广泛的职业群体中。研究不同群体职业倦怠情况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流行趋势。例如对两个国家(美国和荷兰)的五个行业群体(教育,社会服务,医药,心理健康和法律执行部门)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两个国家中有着相似的职业特征。法律执行部门(例如警察局和看守所)在去个性化和个体成就感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而耗竭感水平较低;教师在耗竭感维度上的水平较高,其他两个维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个国家医药行业都有着较低水平的耗竭感和去个性化,而无效感水平稍高;可是,社会服务业和心理健康关怀行业在国家间有着差异。在美国,社会服务业人员的去个性化水平相对来说要高一些,而在荷兰处于平均水平。美国的心理健康关怀人员体验到更低的耗竭感和去个性化,在荷兰却更高。这些研究表明职业对员工倦怠感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3.组织特点
  职业范围的拓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倦怠产生的环境要素。先前的研究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像护士是否是和病人在同一家医院或者教师是否和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但是,人们的工作通常会发生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包括了等级阶层、操作规程、资源和空间分布。这些因素都会对员工的职业倦怠产生深远而持续的影响,特别是当他们违反了公平公正这些基本期待时。因此,环境这一因素被拓宽到工作组织和管理环境上来。
  二、影响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
  几乎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都被进行了研究,其中年龄被发现与职业倦怠有着最强的正相关。研究发现年轻员工的职业倦怠水平要比三四十岁的员工高,现在对于这一结论还没有确切解释。
  性别对职业倦怠没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有的研究发现女人比男人有更高水平的倦怠感,有的研究结论则相反,还有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总体性的差异。但是所有的研究报告都证实男性常常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有更高的分数。
  关于婚姻状态,未婚者(特别是男性)似乎比已婚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 怠。从未经历过婚姻的单身比起离婚者来说体验到更高的倦怠水平。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受过更高教育的员工的倦怠水平要高于受过较少教育的员工,但是现在对于这一结论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楚。可能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拥有需要更多责任感和更大压力的工作,又或者他们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 所以当这些期望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会产生更大挫败感。
  2.人格特征
  研究者也对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去发现哪种类型的人格更易产生职业倦怠。那些低耐受性的人有更高的倦怠分数,特别是在耗竭感这一维度上。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倦怠分数。在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倦怠者处理压力事件通常采用消极、防御性的应对方式;而低倦怠感的人则采用积极对抗性的应对方式。在其他所有的研究中,倦怠的三个维度都与低自尊相关。
  对大五人格的研究发现倦怠与神经质维度有关。神经质包括特质性焦虑、敌对、抑郁、自我意识以及脆弱敏感这些特征;神经质的个体在情绪上是不稳定的,并且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倦怠的耗竭维度看起来似乎也与A型人格有关(A型人格往往具有竞争、紧张的生活方式以及强烈的控制欲)。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情绪型的个体比起理智型的个体更容易有倦怠感,尤其是在去个性化这一维度上。
  3.工作态度
  人们对工作的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个体会根据工作性质和成功可能性来调节对工作的期望。比如人们会对一份令人愉悦的、富有挑战性的或者马上能获得晋升的工作产生较高的期望。一个假设认为对工作的高期望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危险因素。据推测,对工作的高期望会导致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当努力没有产生期待结果时,将会导致耗竭感和最终的去个性化。对这个假设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一半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关, 而其余的则没有。但是发现两者相关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并没有验证该假设内在因果关系,想要彻底阐明这个问题,那么重复测验的纵向研究将会是必要的。
  三、干预手段
  1.个体方面
  减轻职业倦怠感主要是通过教育干预手段去加强个体应对工作环境的能力,现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人们能学会应对技巧吗?他们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工作中去吗?这些新的应对技巧对倦怠会产生效果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关缓解压力的畅销书和自助手册已经证实了人们确实能够学习到新的应对技巧。相似的结论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个体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能够提高他们应对工作要求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并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在工作中,人们的角色需要他们按照指定的方式行动,机构规章也规定了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和谁成为同事也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而不是由个人的意愿所决定的。因此想要使工作完成的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员工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假设人们在工作中能够应用新的应对技巧,那这些技巧有效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一些研究中的被试报告称在接受了大量干预策略训练后,他们的耗竭感减轻了,而有些研究却没发现相似的结论。几乎没有任何案例报告称在去个性化和无效感上发生了变化。
  2.机构组织方面
  除了对个体的教育干预外,管理上的干预也是降低员工职业倦怠感的必要手段。已有的研究表明,管理上的改变和教育手段相结合是对职业倦怠干预最有效的模式。如果不考虑个体的应对技巧和态度,仅仅靠管理上的改变是不行的。工作环境的改变或者个体的改变对于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来说都是片面的,只有当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虽然管理干预手段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但在现实环境中却不易操作。它们在与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并且管理干预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5).
  [3]靳宇倡,樊富珉.大学教师工作枯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领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尽管日本是亚太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活用纸市场,但这里几乎是好消息的终结地。如果说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挫伤了全球经济,那么2011年的海啸则更是对日本市场的重重
APP(中国)成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全球合作伙伴和唯一指定纸品供应商,将携手中国国家馆积极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纸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近年来造纸业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的丰
本刊讯(银鸽 消息)4月8日,河南漯河银鸽实业生活纸公司召开生活用纸“舒蕾”系列新品“春の韵·舒蕾绽放”发布会。发布会现场共签约客户15家,签约额23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客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普及,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领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等海洋水产业。近20年来,我
(本刊讯)由聚丙烯酸盐吸水树脂协会(IPA)、欧洲非织造布协会(EDANA)和亚洲吸水性树脂工业协会(ASPIA)共同修订的《聚丙烯酸盐粉尘的安全管理指南》已于2013年4月发布,日前中文版已翻译
摘要: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行对于保证高校系统整体向着稳定、顺利的方向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高校财务内部管理中,由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风险评估系统不健全、控制活动范围较为狭窄,导致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未能切实按照高校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创新落实。这一现象普遍出现在现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强化实际状况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现如今,水性聚氨酯涂料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涂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涂层整理中,但是纺织品和作为涂层整理剂的水性聚氨酯都属于易燃材料,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附加价值以及满足织
(本刊讯)为积极推进餐饮用纸标准化,倡导餐饮企业关注用纸规范,共建“安全·科学·环保”的用纸新观念,促进餐饮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由中国烹饪协会与APP集团携手发起的中国
摘要: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我校对《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明确了课程目标定位,优化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以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不断提高《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铸造合金及其熔炼;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2